陳啟村要畢業的時候。爸爸說跟他說,我們家比較窮,未來你要去找個工作。陳啟村說他要學雕刻,陳啟村就去臺南社教館學雕刻,他跟當時臺南最厲害的樂軒三師傅學雕刻,認真學習最後變的很厲害。陳啟村是26歲到28歲這一段時間來寶安宮,他那時候是在現在寶安宮白鶴文物館裡,刻那20尊神像。他刻的神像有價值的地方,在神像臉上的神韻、眼神、肌膚光澤和慈祥的感覺。陳啟村把康府千歲很威嚴又慈祥。
陳啟村要畢業的時候。爸爸說跟他說,我們家比較窮,未來你要去找個工作。陳啟村說他要學雕刻,陳啟村就去臺南社教館學雕刻,他跟當時臺南最厲害的樂軒三師傅學雕刻,認真學習最後變的很厲害。陳啟村是26歲到28歲這一段時間來寶安宮,他那時候是在現在寶安宮白鶴文物館裡,刻那20尊神像。他刻的神像有價值的地方,在神像臉上的神韻、眼神、肌膚光澤和慈祥的感覺。陳啟村把康府千歲很威嚴又慈祥。
陳啟村人物作品具有生動的神韻,線條灑脫,擅長使用傳統的木雕技法,並吸收現代藝術的元素。作品以減法刀工刻劃人物的神韻和姿態,並以加法多面向學習踏出傳統領域,豐富作品的內涵。他的作品呈現出東西方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特質。陳啓村的創作不僅限於傳統的佛像雕刻,他還積極吸取素描、油畫、雕塑等西方美學的養分,使他的作品中西融會,自成一格。他的創新精神和對木雕技藝的精益求精,使他的作品成功地跨足了傳統與當代藝術。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傳統木雕的知識和技藝,也展現了文化的生命力。最後陳啟村大師在樹子脚寶安宮留下20座木雕神像作品,每座都栩栩如生。
資料來源:姜宏尚主任口述七股區樹林國小師生彙整。
在寶安宮裡面最珍貴的供桌有兩張,而其中一張供桌在一樓(右圖的那一張桌子),那張供桌上面刻著一些文字,上面刻的是癸丑年(民國六十二年);而另外一張供桌是在二樓,它上面刻著的是丁酉年(民國四十六年),這時是寶安宮成立的時候,一樓的供桌是後來才雕出來的。
「茄冬入石榴」是一種在臺南市特別的木頭工藝。這種工藝用兩種不同的木頭,通常代表樹種,一種叫茄冬,另一種叫石榴。這兩種木頭的顏色和硬度都不一樣,工匠會把它們雕刻成漂亮的圖案,然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做出來的東西非常漂亮,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收藏。「茄冬入石榴」有兩種形式,一種叫平雕,另一種叫浮雕。平雕就是把兩種木頭雕刻成一樣平的面;而浮雕則是在茄冬木上再進行細部雕刻,讓圖案看起來更立體。這種工藝品不能用機器來做,只能用手工來完成。所以你可以在很多富人家裡的傢俱或者廟宇裡看到這種工藝品。這種技術需要很精確和耐心,所以被認為是雕花技術中的高級版。
資料來源:姜宏尚主任口述七股區樹林國小師生彙整。
「花干五賽」或「花矸五賽」在台灣又被稱為「香案五事」或「五供」。這是佛教的一種供養具,包括一個香爐、一對燭臺和一對花瓶。這些供養具的設置方式是,中間放香爐,向外是一對花瓶,最外面是一對燭臺,左右對稱。
這些供養具在東亞傳統宗教信仰中是基本的供具,如道教、一貫道、民間信仰等宗教場所,以及祠堂、墳墓等祖先崇拜場所都可以看到。在神明出巡時,會將金身安於神轎中,在神轎前也會設置五供。
這些供養具的材質有錫、錫鋁合金和木雕等。在臺南市有一家叫做成記錫舖的店家,他們會打製香爐、龍燭、柑燈、禮器、花瓶等「花干五賽」。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94%E4%BE%9B%E5%85%B7
【 成記錫舖介紹】
成記錫舖是一家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2號的老店。它源自於勝春派系統,勝春錫舖創立於日治時期,由郭義成帶領鱘師、船師與琥珀(碧)師所開設,並將技藝傳承給吳鐘城、許有恩(恩師)等人。
1949年,吳鐘城在府城海安路創立成記錫舖,打製香爐、龍燭、柑燈、禮器、花瓶等「花干五賽」。吳鐘城育有4男2女,次子吳明芳自高中起課餘時間便跟隨父親習藝,在吳鐘城去世後理所當然的承接起家業。
吳明芳承接錫舖後,1971年將店鋪遷移至長樂街(今民權路3段),不同於父親經營時獨沽一味的打錫,除調整營業型態,增加品項外,更轉型為佛具行1。時逢臺灣經濟起飛,民間祭祀風氣日盛,為應付市場需求,全盛時期曾延聘4名師傅同時製作,有過一時榮景。
資料來源:臺南研究資料庫https://trd.culture.tw/home/zh-tw/Oldshop/2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