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工藝是一種源自中國南方閩、粵地區的裝飾技術,尤以潮汕地區為甚。剪黏工藝是將陶瓷片或彩色玻璃片,經過適當的剪裁再黏貼的作品,俗稱「揀角」(台語),也稱「剪花」。這種工藝在清朝中葉傳入台灣,並在台灣逐漸蓬勃發展起來。

剪黏工藝的題材內容多屬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具有教化人心、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徵意義。例如,《三國演義》裡的趙雲單騎救主、甘露寺劉備招親等故事,都是常見的剪黏題材。

在台灣,由於剪黏匠師的流派和分布區域不同,南部和中部、北部的廟宇剪黏裝飾有所不同,追求的細緻和氣勢風格也有所不同。例如,王保原藝師的匠派在南部獨樹一幟,專做剪黏,他的第一代祖師爺何金龍來自潮汕地區,在台南佳里金唐殿、學甲慈濟宮留下的剪黏作品,成為南部匠師仿效的經典。北部的匠派以泉州的洪坤福為首,交趾陶與剪黏並重,匠師傳承遍佈全台,影響深遠。

在台灣的廟宇建築系統中,剪黏主要是表面的裝飾,重視象徵意義,美化屋頂結構和牆體構造,營造出建築空間中的精神場域,以及人神溝通的作用,達到宗教建築的安定感。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