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歷15年(公元1661年),我先人追隨鄭王勇衛黃安,來台石荒,因昔日航術未,乃請康府千歲、梁府千歲、楊府太師丶普庵祖師等五尊神像護航,安然抵達;初居府城寧南檨仔林,後千州仔尾,再遷含西港大埔庄。乾隆26年尊神旨,搭建茅舍奉祀唐山同來之五尊神像。
清咸豐年間,曾文溪改到,台江浮為陸浦,族人分散浮浦墾荒,因祭祀不便,道光21年,遂分奉神像;樹子脚分奉康府千歲,並於咸豐二年在庄中搭建茅舍奉祀祭拜,鎮守本庄迄今三百餘年。
明永歷15年(公元1661年),我先人追隨鄭王勇衛黃安,來台石荒,因昔日航術未,乃請康府千歲、梁府千歲、楊府太師丶普庵祖師等五尊神像護航,安然抵達;初居府城寧南檨仔林,後千州仔尾,再遷含西港大埔庄。乾隆26年尊神旨,搭建茅舍奉祀唐山同來之五尊神像。
清咸豐年間,曾文溪改到,台江浮為陸浦,族人分散浮浦墾荒,因祭祀不便,道光21年,遂分奉神像;樹子脚分奉康府千歲,並於咸豐二年在庄中搭建茅舍奉祀祭拜,鎮守本庄迄今三百餘年。
茅舍神廟破舊不堪使用光緒28年(1902),由庄中信徒集資另擇地興建公厝,稱為「慶昌堂」美侖美奐,規模冠於遠近香火鼎盛時至民國46年(1957)「慶昌堂」廟地難以擴充又因木材腐蝕雖經多次修繕,仍不堪使用;顧在另擇地興建「玉敕寶安宮」(現本宮之前方),當時堪稱七股沿海一帶最具規模之大廟;然因康府千歲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無法容納眾多信徒,仍於民國七十一年,由楊府太師出駕指示:「前功勿失,後建大方,和而為貴,三思參思,中軍底見」。因此,於當年成立建設委員會籌備重建工作。
本宮於民國七十二年三月(1983)動土興建,佔地六千餘坪,廟地六百餘建坪;於民國七十八年初完成,耗資新台幣壹億元。奉康府千歲指示,廟名為「玉敕寶安宮代天府」;當年十二月舉行安座慶成大典。
又奉康府千歲指示,興建兩側香客大樓、五門大樓,並陸續完成,至此興建工程全部完成,耗資總額新台幣參億餘元。據來自各信士評語,堪稱為一座皇宮式大殿。
樹子腳玉勅寶安宮代天府奉祀主神為『玉勅代天巡狩康府千歲』,乃天庭360部天官;掌理陰陽善惡、戶國佑民之天神,神像坐像,頭戴通天冠身著武將五色袍。唐山來台時,配有馬伕神及王馬神各一尊。
1902 「慶昌堂」
1957 舊「玉勅寶安宫」
1989 新「玉勅寶安宮代天府」
資料來源:樹仔脚玉敕寶安宮代天府、樹林里黃寶田里長、七股區樹林國小師生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