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New:7/26 - 8/3/2025 中元節盂蘭盆地藏法會 Ullambana Ksitigarbha Events
摘自: 印心視界-佛教宇宙觀:觀想成佛的環境—須彌山(全)
Excerpt From: http://www.yinxinshijie.com/laoshu/_jilezhilun_/2018/0709/395.html
須彌山
-迪娜·邦德爾,約翰·C. 亨廷頓
佛教的證悟和成佛發生在神聖的觀想空間,稱為默魯山或須彌山。在西方語言文學中,須彌山體系通常被解釋為佛教的宇宙,但這種描述從某種程度上具有誤導性,因為它暗示了一種奇異現象。須彌山體系確實是佛教宇宙觀的一種表達,因為它描述了宇宙的結構。然而,這種結構呈現於多個空間與維度中。
須彌山體系存在於各種世界中,並代表著一個適用於各層次存在的所有生命和所有現象的結構原理。因此,無形中從宏觀到微觀有無數個須彌山體系。它構成了佛教世界體系的中心,處於修行者的心中,並代表了每個人的“世界體系”(loka dhatu)而修行者不過是數十億人之一。這種二元性正是修行者必須坍縮成非二元性的東西,實現微觀和宏觀的終極同一性(圖1和圖2)。
圖1a-d.
a) 從最底層地獄到最高色界天的須彌山整體設想;
b) 具有四層的須彌山與半空環繞的日月;
c) 中心有金剛坐姿的南瞻部洲;
d) 須彌山的真實(且唯一)位置存在於須彌山寶座上的金剛坐姿瑜伽修行者的心中
圖2e-f.
e) 各種經文和藝術作品中佛陀可能出現的位置:基座的山洞裡;四天王天之上,忉利天;或在最高色界天,色究竟天。在一些冥想中,瑜伽修行者最初把永恆的須彌山設想成身體部位。這樣的話,布領的四個波瓣即四大部洲,而頭和頭髮像山川。這個主題有些不同。
f) 儘管須彌山常被稱作“宇宙”,但它並不是;它其實是宇宙中每個有情眾生個體的世界體系,而且在較高的各境界中,它們通常混合描述在一起。
在下面的須彌山結構中,有一座巨大的山峰,上面是一系列超然的住處(sthana)。在色究竟天,色界的最上層和最以太位面是密宗講道和成佛發生的地方。
因此,在受教時,弟子必須確定教化的地點確實是色究竟天,而古魯確實是一直在色究竟天講授教義的大日如來,而且同伴都是十階菩薩。須彌山也是大多數形象和瑜伽練習的組成部分,其結構還出現在多種儀式佈置、藝術作品以及遺跡中。
須彌山雖然有時會有所不同,但在很多資料中都有詳細的描述,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偉大的佛教學者世親(4世紀末至5世紀初)所著的《阿毘達摩俱舍論》(Abhidharmakosha)。下面的描述主要基於該作品。
須彌山體系的概述
須彌山世界體係被設想成“層層疊加”,從地獄的最低層阿鼻地獄開始,向上通過欲界(Kamadhatu)、色界(Rupadhatu)和無色界(Arupadhatu)三層。隨著各界的向上發展,純潔、聖潔和虛無也不斷增加,從最墮落的到完全無形的純粹(圖3)。
須彌山體系隱約以軸線或柱子為中心,垂直地貫穿整個系統,連接著存在和體驗的所有層面。它是體系中不變的核心,本質上二維無限長。任何層面上有佛的地方,軸線都垂直地穿過佛的身體中心;當有瑜伽修行者試圖成為佛陀時,軸線正好穿過他或她的身體中心。從本質上說,所有的佛現象和本體都是通過這個軸線輻射的。修行者開始意識到外部的須彌山與內在的須彌山相吻合。此外,每個人的心靈(chitta),根據字面意思位於胸骨下方軸線上的一個點,囊括這個世界體系的整體。
須彌山世界體係由重生六道組成:地獄道(niraya),“極度悲哀”,餓鬼道(preta)、畜生道(triyagyoni),人道(manushi)和阿修羅道(asura),和天道(deva)。這重生六道,或重生形式,通常被描繪成圓形,如“生命之輪”,或者“有輪”(Bhavachakra),說明了生命在輪迴之中的永恆循環。在西藏的寺院裡,主神廳拉康(lha khang)的入口處常常有有輪(Bhavachakra)和須彌山的壁畫,作為對六道眾生的提醒。寺廟本身被認為是在色究竟天,須彌山系統的最高色界。
世界體系的各界
Ⅰ.欲界(Kmadhatu)
由20個較低的存在狀態組成;從最低層向上分別是:
A.地獄
a.八熱地獄(Ashtaniraya)
1. 阿鼻地獄2. 大熱地獄3. 熱地獄4. 大號叫地獄5. 號叫地獄6. 眾合地獄7. 黑繩地獄8. 復活地獄
b.八寒地獄(Sitanaraka)
1. 具皰地獄2. 皰裂地獄3. 緊牙地獄4. 阿啾啾地獄5. 呼呼地獄6. 裂如青蓮花地獄7. 裂如紅蓮花地獄8. 裂如大蓮花地獄
B.餓鬼世界(Pretaloka)
本界由閻羅王掌管,地下世界之王。
C .畜生道(Tiryagyoni Gati)
除了人類,本界包括所有的土地,水和呼吸空氣的生物。
D .人道(Manushi Gati)
(參見下面的Bhajanaloka描述)
E .須彌山較低的三層,以所住神仙名字命名:
1. 器手天(Karotapani),第一層,在須彌山1/8高度處,即地上1萬由旬(走一天的距離)。
2. 持發天(Maladhara),第二層,在須彌山的1/4高度處,即地上2萬由旬。
3.常醉天(Sadamatta)第三層,在須彌山的3/8高度處,即地上3萬由旬。
F .常放逸天
1.四天王天(Chatur Maharaja),在須彌山的第四層,在須彌山的1/2高度處,即地上4萬由旬。
2. 三十三重天(仞利天) (Trayastrimsha),在須彌山頂的一片廣闊的平原上,即地上8萬由旬。
3. 夜摩天(Yama Devaloka)),在地上16萬由旬,即在須彌山上空8萬由旬。
4. 兜率天(Tushita),在地上32萬由旬。
5. 化樂天(Nirmanarati),在地上64萬由旬。
6. 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shavartin),在地上128萬由旬。
Ⅱ色界(Rupadhatu)
這界由17種無欲、有形、有相、有物質的狀態組成,按照四重禪定(dhyana)進行分組,前三重禪定被進一步分為三個階段。第四重禪定分為八個階段。
A. 初禪
1. 梵眾天(Brahmakayika),在地上256萬由旬。
2. 梵輔天(Brahma purohita),在地上512萬由旬。
3. 大梵天(Mahabrahmanu),在地上1024萬由旬。
B.二禪
1. 少光天(Parittabhas),在地上2048萬由旬。
2. 無量光天(Aparamanabhas),在地上4096萬由旬。
3. 光音天(Abhasvara),在地上8192萬由旬。
C.三禪
1.少淨天(Parittashubha),在地上16384萬由旬。
2. 無量淨天(Apramanashubha),在地上32768萬由旬。
3. 遍淨天(Shubhakristana),在地上65536萬由旬。
D.四禪
1. 福生天(Anabhraka),在地上131072萬由旬。
2. 福愛天(Punyaprasava),在地上262144萬由旬。
3. 廣果天(Brihatphala),在地上524288萬由旬。
4.五淨天(Shuddavasika),在地上1048576萬由旬。
a.無煩天(Avriha),在地上2097152萬由旬。
b. 無熱天(Atapas),在地上4194304萬由旬。
c. 善見天(Sudrisha),在地上8388608萬由旬。
d. 善現天(Sudarshana),在地上16777216萬由旬。
e. 色究竟天(Akanishta),色界中最高和最微妙的一層,位於地上33554432萬由旬。
Ⅲ 無色界(Arupadhatu)
無色界由四部分組成,不是有形的“地方”,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這裡的神明極其微妙,瀰漫在廣闊的空間中(akasha)。
A .空無邊處天(Akashanantyayatana)
B.識無邊處天(Vijnananantyayatana)
C .無所有處天(Akimchanyayatana)
D .非想非非想處天(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
物質世界面(Bhajanaloka)
根據《阿毘達摩俱舍論》 (Abhidharmakosha),人類居住的物質世界由山脈、宇宙海洋和大陸組成2。世界的底層和基本特徵如下描述:
底部是一個無窮大、16000由旬厚的的風輪。
再上面是水輪,
再上面是金輪,
再上面是金球;
再在金球上有九座山[山脈];
須彌山在中心(由四個寶石組成);它是四方面的:南是青金石,西是水晶,北是金,東是銀。
須彌山被8個圓形山脈環繞,在中心山脈周圍形成同心環。前七個是金子做的。金色的山形環與須彌山分離,由七個宇宙海洋隔離開,也稱為“內海”,因為它們跨越了本體系的內部山脈。第八個圓形的山,環繞整個世界系統,是用鐵做的鐵圍山。在金山脈最後一環和鐵山之間是巨大的鹽海。在鹽海中有東西南北四大部洲(dvipa)以及八中部洲:
1. 南邊是南贍部洲(Jambu),形狀像一輛大車。
中心是金剛座(Vajrasana)。兩側是兩個中部洲,Chamaras 和Avasrachamaras。
2. 東邊是東勝神洲(Videha或Purvavideha),半月形,兩側是兩個中部州,Dehas和Videhas。
3. 西面是西牛賀洲,圓形,兩側是兩個中部州,Shathas和Uttaramantrins。
4. 北面是北俱蘆洲(Uttarakuru或Kuru),方形,兩側是兩個中部州,Kurus和Kauravas。
六道重生
這個體系上面是六道重生(gati),通常被稱為輪迴世界。分別是天道(deva gati),阿修羅道(asura gati),人道(manushi 或nara gati),畜生道(tiryagyoni gati),餓鬼道(preta gati),和地獄道(niraya 或narakarupin gati)。天神居住在天界和先驗界,根據天神的類型,在無色界中往上越來越虛無,最終達到存在純粹神明的頂峰。居住在三個大梵天往上到色究竟天的天神,處於一種無欲的狀態,但仍然有形,因此命名為“色界”(Rupadhatu)。再往下,所有其他天神都生活在欲界(Kamadhatu),並受制於慾望、貪婪、憤怒、嫉妒和其他以自我中心為存在的缺點。
阿修羅道(asura)包含了一些萬物有靈類的存在,它們棲息在世俗的世界裡,對人類有益或不利。它們的宿命是對抗仞利天,從而擁有結永生果的樹。它們以樹神和其他自然現象存在於人類中。
畜生是指生物界中除人類之外的所有生物。尤其是馱獸和供人類消費的動物,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如此不幸,要么辛苦勞作,要么非正常死亡。在這些畜生中,大象、獅子、老虎等可能會被認為是“更高”的動物,它們的存在更像人類。
餓鬼(preta)道與人道相交叉,它們之前在人道的貪婪導致在餓鬼道生下來就有著巨大的肚子和纖細的脖子。它們以人類和動物的糞便為食,而且當這些可憐的餓鬼把糞便放進嘴裡時,甚至會變成火,導致它們永遠飢餓。餓鬼是佛教僧侶和俗人送禮物、食物和其他布施的接受者。
地獄道的存有們受到各種各樣的折磨,與它們以前的罪行的性質和程度相對應,它們可能被切成薄片、切成小塊、煮、烤、鋸、撕碎、冰凍,或者虐待,只要能補償它們的孽報。最終,它們將能夠離開,並在道德尺寸上得到提升。
人道是最幸運的重生,非常適合精神進步,根據一些佛教思想流派的說法,它是唯一的重生形式,可以獲得完全的啟蒙,擺脫輪迴。
藝術和冥想中的須彌山
須彌山是佛教藝術中普遍存在的主題。有須彌山寶座、須彌山頂冠(meru jata)、須彌山皇冠(meru mukuta),以及須彌山世界體系本身的示意圖和圖示。須彌山頂也有須彌山的示例,都在須彌山上。圖像表明,得到啟蒙的修行者坐在菩提樹下面的須彌山寶座上,即印度的菩提迦耶金剛座(Vajrasana),這裡,釋迦牟尼曾坐下並獲得啟迪。這裡是南贍部洲(Jambu)的中心,地理上被認為印度次大陸。由此而論,釋迦牟尼住在南贍部洲,那裡庇佑了數百萬人。與此同時,他也出現在位於須彌山體系中色界的最高處色究竟天,在那裡,菩提樹只是南瞻部洲上的一個小點,位於須彌山腳下廣闊的鹹海中。同時,整個須彌體系存在於他心靈的中心,比原子還小,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冥想現象。這些主題將在各條目中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