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要化育層 (master horizon)
1. O層:有機質層,富含有機質的層次,係由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植體所組成。
2. L層:湖積層,由有機物或礦物質湖積物質所形成的層次。湖積物質是由水生動物、植物活動或產生的物質所沉澱,包含有糞粒土(coprogenous earth)、矽藻土(diatomaceous earth)、灰泥(marl)等。L層只用於有機質土(Histosols)的層次中。
3. A層:表育層,生成於地表或在一個有機質層之下的礦物質化育層,具有(a)腐質化有機值和礦物質混合特性,且不具有B、E、C層的徵,或(b)具有來自耕作、畜牧或類似人為干擾作用所產生的性質。
4. E層:診斷化育層,為一礦物質層,矽酸鹽黏粒、鐵、鋁或前述物質的混合物洗出,只留下抗風化的石英、或其他抗風化礦物的砂粒、及坋粒為主要的特徵。
5. B層:此化育層生成於A、E、O層之下,原始的岩石構造幾乎或完全消失,具有以下的特徵之一:(a)具有矽酸鹽黏粒、鐵、鋁、腐植質或混合物洗入本層;(b)殘留三氧化二物;(c)碳酸鈣被移去的證據;(d)沒有明顯鐵洗入的作用下,為三氧化二物所包裹,使本層明顯較上下層次土壤有較低的色值和較高的色度,以及較紅的色彩;(e)因改變而生成矽酸鹽黏粒或釋放出氧化物質,或同時具有上述兩者,及如果因土壤伴隨著水分影響,而體積有所改變,所生成的團粒、塊狀或稜柱狀構造;(f)前述各特徵之綜合性質。
6. C層:本化育層並不包括硬的母岩,而係指受化育作用影響甚小,及缺乏O、A、E、B等化育層性質的層次,C層的物質可能與其被認為由其所形成的土壤相似或不同,即使沒有明顯的化育證據,C層也可能已經改變。
7. R層:土壤下方之堅硬、膠結的基岩(母岩),花崗岩、玄武岩、石英岩及固結的石灰岩或砂岩,是母岩被命名為R層的例子。
8. M層:由連續性、水平排列且人造的物質所組成的底土層,會限制植物根部的生長,例如瀝青、水泥、地工織布(geotextile)等物質。
9. W層:在土壤中或土壤下方的含水層(water layer),這層含水層能以液態方式或永久性結凍方式存在(例如在沼澤環境下的有機質土壤下方的水層,或是土壤中有凸透鏡狀的永凍冰層。)此一層不可使用在土壤上方的淺水、冰雪或結冰層。
(二)土壤化育層字尾特徵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