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觀察與形態特徵描述方法

土壤調查是了解土壤生成、土壤管理與保育的最基本工作,其中又以土壤剖面的形態特徵觀察,為了解調查區域內土壤性質的第一步,是各國農業發展、土地利用與國土保育所需要建立的自然資源資料庫中,最重要的資訊之一。土壤剖面形態係指在自然狀態下,土壤化育出來的各種特徵,因此在野外觀察土壤形態,是土壤調查活動中最重要也最初步地工作,其形態特徵可以反映土壤化育作用,亦可作為土壤性質與管理方式的判斷依據。一般在野外進行土壤剖面觀察時,依序採取以下的步驟:

1. 進行土壤剖面地挖掘和清理,以呈現土壤最”新鮮”的形態。

2. 拍攝照片留存。

3. 進行土壤化育層分層。

4. 針對主要土壤形態特徵進行土壤描述。

其中,土壤化育層是指:「與土壤表面約略呈平行之層位(layer),具有的特徵乃在成土過程中所生成者。」茲就土壤形態觀察與描述的方法與步驟,簡要分項敘述如下:

(一)、 土壤調查基本資料:位址描述

1. 描述者姓名。

2. 描述日期。

3. 氣候概況:包含氣溫、降雨狀況、土壤溫度。

4. 描述與採樣地點:記錄採樣座標與方位。

5. 地形資訊:採樣地點所在的地形與景觀。

6. 海拔、坡度、坡向與坡型。

7. 母質條件:土壤母質的類型,例如砂岩、頁岩、河流沖積物、玄武岩等等。

8. 植被條件:地表植被景觀與相關物種。

9. 土壤水分含量狀況

土壤排水狀況:

(1) 排水極不良 - 在生長季節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水分幾乎接近或位於地表。土壤內部自由水面極淺且持續或永久存在。。

(2) 排水不良 - 在生長季節中,土壤於很淺的深度仍大部分保持潮濕。土壤內部自由水面淺或極淺及普遍或永久存在。。

(3) 排水稍差 - 在生長季節中,土壤於很淺的深度顯著時期保持潮濕。土壤內部自由水面通常是淺的或中等深度及短暫至持續的存在。

(4) 排水良好 - 水分容易自土壤流出,但並不快速。土壤內部自由水面在深或極深的深度,但期間不定。在濕潤地區的生長季節中,土壤都能保有植物有效水分。

(5) 些微過度排水 - 水分快速自土壤流出。土壤內部自由水面極深或不會出現。土壤通常是粗質地的。

(6) 泛濫 – 預測可能發生泛濫之頻率、時間與月份。

土壤水分含量:乾燥的、潤的、濕的、濕潤但尚未飽和、濕潤而飽和。

(二)、 剖面樣體(profile/pedon)描述

1. 觀察方法:土鑽、推管、野外露頭或土坑等。

2. 土壤分類:完成描述後,盡可能地進行土壤分類至最低綱目等級。

3. 化育層命名:

(1)以大寫英文字母代表主要的化育層,但因為部分化育層可能兼具有兩層以上的特性,因此記錄時可以記錄主要化育層或過度化育層,記錄方式如表11所示。

(2)以小寫字母作為字尾,代表主要化育層的特徵,例如Bt層代表B層具有黏粒物質聚積的現象,而Bk層則代表B層具有碳酸鈣累積的現象,各自母所代表的意義如表12所示。

(3)在字母前以數字表示土層的不連續性,若相同層序則不須表示,兩個層序以上才 以 1, 2, 3 等表示,例如 A、 E、 Bt1、 2Bt2、 2BC、 3C1、 3C2 等。

(4)在字母後以數字表示主要化育層的細分,例如 A1 、 A2、 Bt1、 Bt2 等。

(5)化育層深度 – 記錄每個化育層的上、下層界深度,通常以地表為零向下算起。

table 11
table 12

4.化育層界:記錄層界的明顯度與形狀。明顯度是指從一化育層變成另一化育層的距離(表13)。形狀是兩互化育層的橫向起伏度

table 13

圖14:化育層界形狀

5.土壤顏色:利用孟氏色帖描述土壤顏色,以下圖15流程記錄土壤與各種形態特徵之顏色。

圖15 土壤顏色紀錄流程圖 。

6.土壤裂隙和孔洞:紀錄土塊和土體的自然裂隙、孔洞或生物性孔洞,主要紀錄大小、數量。

7.土壤質地:

(1)土壤(<2 mm):按照質地三角圖(圖16),依指端觸感初步劃分。

(2)岩石碎屑顆粒(>2 mm):記錄大小與數量,大小分為碎石(gravel, 2-76 mm)、卵石(cobbles, 76-250 mm)、圓石(stones, 250-600mm)、粗圓石(boulders, >600 mm)。

圖16 質地三角圖

8.土壤構造:土壤構造係土壤顆粒在化育過程中自然排列所生成的聚合體。記錄的內容有等級、大小與型式,描述標準請參見圖17和圖18。

圖17 土壤構造形式

圖18:土壤構造大小等級型式

9.結持度:結持度是土壤所表現出來的內聚力與附著力的程度與種類,及/或土壤在壓力下 對於抵抗土塊變形或破裂的能力。土壤水分狀態影響結持度很大。田間的評估傳統上以乾、潤或濕土等狀態做判斷。

(1)乾土和潤土:潤土狀態指得是開挖土壤剖面後,在自然狀態下土壤所呈現的含水狀態,乾土則是將土壤風乾後,土壤水分含量極低的狀態。評估方式如下表14所示。

(2)濕土:濕土指得是將土樣加水使得其在飽和狀態下,土壤所呈現的狀況,又分為黏性和塑性兩種特徵,描述指標如表14所示。

table 14

10.根系:記錄植物根在每個化育層的數量、大小與位置。

11.孔洞:孔洞是土壤中能填充水與空氣的空隙。土壤孔洞是在土壤調查手冊中所指基質外之空隙。不包括構造內部孔隙、裂縫及其他空間。田間觀察可借助放大鏡進行。記錄每個化育層孔洞之數量與大小。

12.酸鹼度(pH值):土壤酸鹼度 (表15)

13.物質包覆(coatings)或膜(film):細粒物質如黏粒,或是成土性碳酸鹽、矽酸鹽、石膏與鐵氧化物等物質,隨水在土體中移動,當移動停止後,這些物質定位排列的現象,通常會像是一層薄膜包覆在土塊表面、或是塗抹在孔洞壁上,或是做為砂顆粒之間的橋接物。描述的項目包含包覆的位置、數量、明顯程度(圖19)。

14.其他特徵:有助於了解土壤形態與化育作用的其他特殊形態特徵,均需紀錄。

table 15

圖19:土壤中黏粒包覆中的位置

本站資料修改自: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土壤調查作業規範:http://taiwansoil.tari.gov.tw/Web.Net2008/index_2/main2-1.aspx

Schoeneberger, P.J., D.A. Wysocki, E.C. Benham, and Soil Survey Staff. 2012. Field book for describing and sampling soils, Version 3.0.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National Soil Survey Center, Lincoln, 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