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產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棄物直接或間接使土壤因物質、生物或能量的介入而改變品質,造成土壤污染,不但影響正常用途,也會危害國民健康和生活環境。台灣地區土壤污染物的來源有工業廢水、畜牧業廢水、空氣污染、廢棄物處置不當、農藥、肥料、地層下陷、油品洩漏等。在各種土壤污染物中,以重金屬最受重視。因為重金屬在土壤中具有高累積、低移動和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特性,所以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不容易被移除,且可能藉由農作物的吸收而進入食物鏈,再經由生物濃縮作用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沖蝕乃是指土壤顆粒和團粒受到外力的撞擊而分離、搬運和堆積的過程,造成土壤沖蝕的營力作用主要有水、風、生物活動、地形與地質條件等,其中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因子為水和風,其餘的生物活動、地形與地質條件屬於間接因素。
水對土壤的影響,主要在於降雨時雨滴衝擊地面所造成的濺蝕,其可將土壤顆粒或團粒有效的分離土壤母體,並隨其後所形成的逕流所搬運;其次降雨後所形成的地表逕流對土壤形成的沖蝕,由於地表逕流的動能大,特別在坡度陡峭、降雨與融雪量豐沛的地方,逕流所能沖刷和攜帶土壤的能力相當高,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經常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沖蝕現象。
其次,風所造成的土壤侵蝕的現象,主要在於對地表細粒物質的搬運,在降雨較少的寒帶與乾燥氣候區中,有較明顯的侵蝕現象,例如美國堪薩斯地區,在1995-1996年冬季,就因為風力的侵蝕,而造成每公頃65噸的土壤流失。另外,植物的覆蓋程度良好,會影響到土壤下滲能力與地表逕流量,這會進一步促進或減緩土壤沖蝕的發生,而植物根部的數量也會減少沖蝕的發生。又動物活動會使得地表裸露或是細粒堆積物質增加,受到風力或流水的影響,而使得土壤受到侵蝕,其中人類的活動具有最大且最明顯的影響,並造成進一步的重大災害。 最後,地形與地質對土壤沖蝕的影響,主要在於坡度緩急與否,以及是否曾發生山崩、地震的災害事件,這些現象因為會增加地表可沖蝕物質的數量,使得在短期內有明顯且可觀的沖蝕事件發生。
土壤沖蝕對環境的衝擊與影響分為境內和境外兩種,境內衝擊主要在於土壤沖蝕發生地區,土壤性質因風或水力作用所造成的衰退或改變,而境外衝擊則是受到營力搬運的物質在土壤沖蝕發生區以外的地方堆積下來,對該地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現今科學家追求的高品質土壤,已經不只是單純讓農作物產量提高,也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和食物安全,以及動物和人類的健康。良好的土壤品質必須符合:最小的沖蝕、肥力的維持、維持良好的構造和有機碳貯存量,以及維持良好的水質和溫度。為了環境資源的永續發展,就要用永續性而非暫時性的方式管理土地。也就是可以隨時評估,能對未來做出模擬和預測,並隨時掌握現有土壤調查資料中的現況,包括發展永續土地管理的評估標準,建立可長期模擬的模式,作物殘體管理,土壤保持式耕犁,充分運用土壤調查資訊,實施有機農耕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