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1938土壤分類系統存有數個基本的問題與應用上的限制,因此在1949年曾有學者進行修正,例如Thorp和Smith等人(1949)將1938年的分類系統重新修正各大土類的定義,使其更加的明確,並且增刪了部分大土類(表2)。然則現代分類系統真正的開展,則濫觴於1951年美國政府決定發展一套全新的分類系統,以期能解決過去分類系統在應用上的限制與不足等困難,而為何需要發展一套新的分類系統?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約略可彙整出數個重要的理由(Buol et al., 1997):
①. 1938年系統中最高等級綱目,基於區域性的定域綱,並不足以提供大土類之間互不隸屬的類別,因此幾乎不可能將定域土和間域土下的各大土類土壤做定義上明確的區分。
②. 1938年的系統或是其他傳統的分類系統,均是以外在的環境因子或是假設性的化育作用作為分類的特徵,並非考量了土壤本身的性質,因此容易產生分類上的問題,如對尚未分類的土壤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以及因無法確定或取得土壤化育作用的一致觀點,則將無法對某些土壤做正確的分類,也無法取得分類上的一致性。
③. 某些分類定義是以未經人為干擾的天然植被下所呈現的土壤剖面特徵為主,因此耕作或侵蝕等對土壤剖面的干擾,將會造成分類上的困難。
④. 過度強調土壤顏色作為分類的指標,而沒有採用更為適宜的土壤特徵。
⑤. 較低分類綱目的分類標準,多以比較性且主觀的定義為主,在應用上並不足以區分土壤特徵,量化和客觀的劃分特徵是有其必要的,特別是在不同使用者在分類時,均得到一致的分類結果。
⑥. 對某些土壤缺乏適當的分類等級可供劃分,一個良好的土壤分類系統應能對所有已知土壤進行分類,且能彈性地容納新發現土壤,將其作適當的分類。
⑦. 1938年土壤分類或相關的分類系統中,土族缺乏作為一個分類類別的明確定義。
⑧. 在1938年土壤分類或相關的分類系統中,土壤名詞來源歧異,例如有不同語系中傳統通俗名稱、新創的名詞等,因此同樣的名詞,對於不同的使用者可能便具有不同的意義,彼此間要轉譯是一件困難的工作,故近乎要統一這些土壤名詞的意義近乎不可能。
因此,為了解決過去分類系統上的諸多問題,新的分類系統的發展是勢在必行,故在美國農部G.D. Smith領導下,整合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土壤學者,歷經十年的調查與研究,在1960年提出美國綜合分類系統第7草案(Soil Classifica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7th Approximation),然後再歷經數次的修正,於1975年出版了美國分類系統(Soil Taxonomy),當時僅有十個大土綱,同樣再經過廿餘年的發展,並持續修正,在1999年出版了第二版的土壤分類系統--Soil Taxonomy(Soil Survey Staff, 1999),共涵蓋12個大土綱,並於2010年出版第11版的Keys to Soil Taxonomy,以利使用者查詢運用。
目前美國土壤分類系統—Soil Taxonomy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土壤分類系統,被廣泛地應用在相關學術研究和農業技術上,此分類系統為一多綱目(Category)的階層系統,由最高級綱目按序降至最低級綱目,分別為土綱(Soil Order)、亞綱(Suborder)、大土類(Great group)、亞類(subgroup)、土族(Family)、土系(Series),通常將土綱、亞綱和大土類視為高級綱目,與土壤之生成和化育作用有關,其餘的三個綱目為低級綱目,與土壤性質、肥力特性和作物生產較有關(圖9)。
圖9:美國土壤分類系統綱目階層;大土綱有12個,亞綱有68個,大土類有444個,亞類有超過2500個,土族有將近8000個以上,土系則視各地的狀況。
在美國土壤分類系統中,共有十二個土綱:冰凍土(Gelisols)、有機質土(Histosols)、淋澱土(相當於灰化土,Spodosols)、灰燼土(或火山灰土,Andisols)、氧化物土(Oxisols)、膨轉土(早期譯為黏裂土,Vertisols)、旱境土(Aridisols)、極育土(Ultisols)、黑沃土(Mollisols)、淋溶土(或淋餘土、鐵鋁土,Alfisols)、弱育土(Inceptisols)和新成土(Entisols);在台灣,除了冰凍土除外,其餘十一個土綱均有發現。
由於過去的土壤系統命名,很多都是沿用舊有的通俗名稱,因此常造成名詞混用與誤解的現象,在不同的使用者間常無法取得一致的看法,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美國此一土壤分類系統採用新創名詞的原則,各土綱的命名與特性可如表9所示。
美國土壤分類系統是以土壤本身的性質為主要的分類標準,曾有學者批評其缺乏化育的概念,無法直接將土壤類型和化育作用連結,然則該分類所採用的性質其實乃是土壤受各化育作用影響下的產物,因此若了解各土綱間所採用的分類性質指標及其所代表的意義,仍然可以將各土綱和主要的化育作用與因子間的關係連結,且相較於舊有的分類,能獲得較為統一的看法。
因此,12個土綱的化育程度與環境因子間的關係,理論上具有如圖10的關聯性;事實上,亦有學者嘗試地將各土綱土壤,與其所生成的氣候、植被等環境因子結合,探討其空間分布的狀況,如Strahler和Strahler(1987)在其自然地理教科書中,以簡化亞洲和非洲兩大陸的方式,創造一假想大陸氣候與土壤分布概況(圖11),作為理解各土綱土壤分布的情形,而實際世界土綱土壤的分布狀況則如圖12所示。雖然多數土綱土壤的分布趨勢約略可和氣候、植物等環境因子相符(表10),然而,仍有部分土綱土壤的形成更強調母質、地形等要素,如新成土、弱育土等在各種環境下都可能形成,而有機質土則與局部地形起伏變化有關,灰燼土則多與火山帶的分布一致。
圖10:12土綱土壤化育程度與環境因子
資料來源:Birkeland (1999)
圖11:假想大陸氣候土壤分布圖;Strahler和Strahler (1987)製作本圖時,美國農部尚未將冰凍土和灰燼土增修入分類系統中,因此本圖中的tundra soil名詞並不存在於任一土綱中,然究其土壤特徵約略與冰凍土相符。資料來源:修改自Strahler and Strahler (1987)
圖12:12土綱土壤世界分布概況
資料來源:https://www.nrcs.usda.gov/wps/portal/nrcs/detail/soils/use/?cid=nrcs142p2_054013
在台灣,按照美國土壤分類結果,總共擁有11個土綱,其特性與分布位置分述如下(陳尊賢,2002):
①. 有機質土:在深度10公分以上有大於20%以上的有機物(或大於12%的有機碳含量);主要分布在台灣高山湖泊邊緣,因森林中的枯枝落葉堆積在湖泊中,而高山環境腐爛分解速度慢,故容易形成;另在平原的部分低窪地區,因排水困難也有機會形成有機質土,如桃園蘆竹或彰化芬園快官一帶,均曾有發現。
②. 淋澱土:有一由有機物與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如A或E層帶到B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Spodic horizon)者,多分布在沙質地的高山平坦區,氣候冷涼潮濕,有強烈的淋洗作用,如雪山、中央山脈、阿里山等地容易發現。
③. 灰燼土:含有火山灰特性的土壤,如土壤輕、無定型物質多、對磷吸附力強,分布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中,其酸性很強,pH達3.5以下。
④. 氧化物土:土壤化育很長的時間,約在數十萬年以上,土壤中僅剩下氧化鐵、鋁和抗風化能力較強的高嶺石和石英,其他矽酸鹽礦物含量少,pH值低,鹽基含量少,有氧化物層,多半分布在第四紀洪積母質台地的最高位者,如楊梅埔心,南投埔里、屏東老埤、南投八卦台地橫山等。
⑤. 膨轉土:在1公尺土層內涵有30%以上的黏粒含量,會隨著土壤水分含量不同而呈現膨脹收縮的特性,潮濕時地面突起,乾燥時容易龜裂,在花東縱谷的池上,海岸山脈長濱—成功一帶有這類型的土壤。
⑥. 旱境土:台灣地區實際上沒有這種乾旱氣候的條件,應無法形成這種土壤,但因這類土壤包含了鹽土,因此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的鹽土,可概略歸併為這類土壤。西南部沿海地區因雨量少蒸發旺盛,累積大量的可溶性鹽類,導致土壤構造較為緊密而堅硬,若不經過適當的排鹽和灌溉,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⑦. 極育土:高溫多雨的環境中所生成的土壤,在B曾有一黏粒洗入聚積的層次(黏聚層),因此特別黏,由於強烈的淋溶作用,鹽基大量流失,故肥力較差,在台灣的丘陵台地,顏色偏紅棕色且較黏的土壤多半屬於這種土壤;而根據近年台地土壤時間序列的研究顯示,台灣地區的極育土約略需要1~2萬年以上的時間化育(Tsai et al., 2006; Tsai et al., 2007)。
⑧. 黑沃土:因為有機物累積較多,但又不像有機質土綱含量那麼高,富含鹽基陽離子,肥力很高,台灣地區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脈東側沿海海階上,如花蓮豐濱、台東成功與長濱一帶。
⑨. 淋溶土:此類土壤與極育土類似,但淋洗程度較弱,或是農民施用大量肥料而使鹽基性離子含量較高,因此土壤肥力較高,多分布在台灣西部沖積年代在全新世以來的平原耕地上,為主要的農田土壤。
⑩. 弱育土:這種土壤是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的土壤,有明顯的土壤構造和顏色轉變,因此稱為變遷層,是台灣西部平原較晚近的沖積平原上的主要農耕土壤,或是丘陵地上的土壤。
⑪. 新成土:由母質化育生成最年輕的土壤,多分布在高山陡峭崩塌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氾濫平原或新沖積平原,通常土壤很淺,無整層變化,沒有B層存在,土壤肥沃,也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土壤之一。
另外,根據地形起伏影響到氣候變化的狀況,台灣土壤隨地形變化的分布亦具有一地形序列的關係,如圖11所示。
圖13:台灣土壤地形序列;此一序列約略沿著北回歸線。
資料來源:台大農化系土壤調查與整治研究室:http://lab.ac.ntu.edu.tw/soilsc/museum/mus_d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