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永續與數位轉譯
授課教師:葉守禮助理教授
授課教師:葉守禮助理教授
課程宗旨
本課程希望透過人社、工、商領域學生的合作,促成跨領域知識、技術與社群的轉譯(translation),並藉由田野調查、社會設計與專題實作等方式,探索數位科技導入鄉村永續發展的途徑與策略。
講師:大茅埔調查團 吳哲銘講師
活動內容:大茅埔田野調查活動中,將透過簡報、訪談與實地參與,逐步認識山城地區的農業樣貌、人文特色與環境議題,獲得了豐富而深刻的學習經驗。
第一次活動於4月26日展開。上午,大茅埔調查團透過簡報,向學生們介紹山城地區的農作物特色,並說明了目前常見的梨赤星病問題。透過詳盡的講解,讓學生們不僅了解當地主要的農作種類,也意識到農業病害與環境永續之間的密切關聯。
下午,前往大茅埔社區實地走訪,親身感受當地居民的熱情與濃厚人情味。在導覽過程中,也深入了解了社區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進一步拉近了與土地的距離,也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更深的情感連結與尊敬。
講師:大茅埔調查團 吳哲銘講師
第二次活動於5月3日進行。上午,學生們分成兩組,與調查團的老師進行輕鬆訪談,從中了解當地居民對生活的觀察與想法,並更進一步認識氣候變遷對農民造成的實際影響。下午的行動調查則分為四組展開:
第一組前往志永哥的田裡,體驗搬運車操作與田間巡視,實地感受農民的勞動日常。其中一位來自台北的同學特別分享,在清澈的水溝中玩水,是在都市中難以體驗的樂趣,也讓我們看見大茅埔良好的自然水質與生態。
第二組前往David哥的田地,品嘗嫩葉,並在工寮中與他深入對談農業經驗與生活哲學,還搭乘貨車上山,體驗別具一格的農村交通方式。
第三組則參與梅子的採收,學習了採摘技巧,也收穫兩大袋新鮮梅子,讓大家收成滿滿,成就感十足。
第四組進行田野調查,了解大茅埔農作物的空間分布與栽種方式,為後續專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兩次活動不只是一次田野踏查,更是一場深刻的土地教育。從認識自然與農業出發,逐步建立起對在地文化與環境議題的關心,也培養了與社區互動的敏感度與尊重。這些經驗,將成為未來深入探究與行動的寶貴養分。
活動內容: 經過一整學期的努力,在6月9日迎來了《鄉村與永續與數位轉譯》課程的成果發表。中午時段,同學們齊聚佈展場地,一邊調整動線、一邊討論流程,也把握最後時間進行演練,確保每個細節都能順利呈現。雖然緊張,但大家的默契與投入,讓準備過程充滿團隊合作的溫度。
正式開始後,首先播放了由兩次田野調查所剪輯出的微影片,這段影像記錄了同學們在大茅埔的走訪、採訪與拍攝歷程,也讓來賓與同學一同感受到我們一步步累積的努力與感動。看著畫面中熟悉的田野與果園,彷彿也看見了自己在過程中的成長與蛻變。
接下來的專題報告,圍繞三個主題展開: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 —— 透過訪談與資料分析,探討了極端氣候對果樹種植所造成的影響,理解了農民面對氣候變化的無力感與調適方式。
梨不開的真相──梨赤星病 —— 這項調查讓我們發現許多果農正受到這種病害困擾,也能更深入認識到病害對農業生產鏈的全面影響。
LINE@大茅埔旅記 —— 同學們嘗試透過LINE@平台,把在地故事、導覽地圖、拍攝內容整合為數位資訊,讓這片土地能被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看見」。
整場發表會下來,雖然過程中有些緊張,但也感受到同學們真的把這段時間的所學與所感,具體地呈現出來。也因為這次的合作與實作,更理解了永續不只是理念,而是需要實際行動與創意轉譯才能讓更多人關注與參與。
這一天,既是結束,也是開始。我們記錄下的不只是一個社區的故事,更是我們與這片土地建立的連結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