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與數位應用
授課教師:徐偉傑副教授、葉守禮助理教授
授課教師:徐偉傑副教授、葉守禮助理教授
課程宗旨
本課程以臺中市山城地區為實踐場域,透過地方創生、社區設計和永續發展概念和案例的學習,引領學生思考如何運用在地資源,結合合適的數位工具,提出兼具人文關懷的數位工具應用設計方案。
活動內容:東勢大茅埔團隊特邀本校學生參與當地龍神山水祭活動。
剛抵達東勢地區時,四處都是忙碌的龍神山水祭工作人員,他們來回穿梭,雖然每個人都忙得不可開交,臉上卻始終帶著笑容。仔細一看,這些人都是曾在「暑期山城田野調查營」中相識的熟面孔。不久之後,來自東勢附近的多所學校學生,包括國中、高中生,甚至大茅埔的孩子們,齊聚於此,原本狹窄的街道瞬間被人潮和聲音填滿。
「轟!轟!轟!」「蹦!蹦!蹦!」當大鼓的聲音響起,交談中的居民們默契地停下,所有的目光都轉向大鼓,眼神中充滿對神明的敬畏,就在這一刻,龍神山水祭正式拉開序幕。大鼓的節奏帶領著大茅埔的居民前進,大家在泰興宮前聚集,周圍充斥著東勢的大埔腔,那是居民們會心一笑的默契。
這次的祭典與以往不同,外來者也獲得了扛轎的機會,這是大茅埔的夥伴們對同學們深厚信任的象徵。更特別的是,神明還告訴他們,女生也可以揹轎,這次的祭典確實有別於以往。
「鏘鏘鏘!」「鏘鏘鏘!」伴隨著鼓聲,隊伍從泰興宮出發,走進社區和山林,途經多座廟宇,三個人輪流揹轎,四個人扮演四季大神,從長輩到壯年,再到年輕的大學生,所有人協作,每一站的停留充滿神聖感,參與者們認真對待這場遶境,感受到其中的莊嚴與不可輕視。
短短兩、三個小時的行程,大家雖已筋疲力盡,但精神卻始終高昂,因為這是一段充滿樂趣的過程。
夜幕降臨,鄉間小路上的小攤販和音樂會為人們提供了休息與娛樂。長輩牽著孫女的手,走到一間賣香腸的攤販,沙啞地問:「你想吃什麼?」 孫女指向隔壁的熱狗,最後,兩人離開攤販時,長輩手裡拿著一根香腸和熱狗,孫女則拿著一根粉紅色的棉花糖。
沿著通往大茅埔圳的路,一盞盞印有「龍神山水祭」字樣的燭燈如星星般點亮了夜晚。前方,兩位樂手輕聲彈奏民謠,難以想像他們已經連唱了十個小時。孩子們、情侶、夫妻、居民,紛紛跟隨著音樂高歌。
在大茅埔圳的源頭,社區志工擺放了桌子,五顏六色的紙張鋪陳其中,社區媽媽們教導不太靈巧的參與者摺紙船,並在紙上寫下願望,有些人寫下「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有些寫著「要每天開開心心」,還有人寫下密密麻麻的心願,一切都顯示出每個人的心中所想,無論是簡單的願望還是深藏的心事。寫完願望後,每人將蠟燭放置在紙船上,並依傳統繞香爐拜拜。媽媽們不斷提醒,繞香爐時必須順時針,而非逆時針,生怕有人繞錯。最後,大家將自己的紙船放入水中,隨水緩緩漂流,然後跟隨著自己的紙船步入盡頭。孩子們競賽誰的紙船最快;情侶們默默注視紙船,眼神中滿是愛意;而有些人選擇不跟隨紙船走到盡頭,因為他們希望紙船永遠在心中航行。
這場龍神山水祭,凝聚了所有人的希望與祝福,充滿著歡笑和感動,這裡的神明被人們深深敬愛,而人們也彼此相愛,雖然外來者不是當地人,但在那一天,大家彿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這份感動,雖然無法言語表達,但將永遠留存在心中。
講師:大茅埔調查團 吳哲銘講師、邱組寧講師、曾光明講師
活動內容:在這次為期兩天的田野調查中,學生團隊與大茅埔調查團的講師吳哲銘一起深入大茅埔社區,感受其歷史與文化的深厚底蘊。透過實地走訪,團隊不僅見證了三山國王廟的莊嚴與古老,也在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裡,體會人際互動的溫暖與真誠。這次田調不僅加深了對當地歷史的了解,還拉近了與當地居民的距離,讓同學們在彼此交流中體會到信任與親密感。
10月26日(六)
上午,在吳哲銘講師的引領下,學生團隊透過一系列見聞故事,初步建立了對大茅埔的認識,並理解了「田野調查」的概念和方法。下午,團隊實地走訪了大茅埔社區,從農田到作物,深刻體會到當地居民與自然的緊密連結。活動結束時,大家在大茅埔圳中戲水,帶著濕透的衣裳和滿滿的童心笑聲回到東勢市區,在一家水餃店享用了客家美食。夜晚回到民宿後,團隊整理了當天的收穫,並與偉傑老師討論隔天的田調計畫。
10月27日(日)
上午,團隊前往民宿附近的大雪山市集,這是一個由石角社區居民自發組織的市集,居民們在此煮飯、聊天,並展示自己栽種的農產品與手工藝品。同學們分組行動,根據各自的田調議題進行實地考察,並製作屬於自己的故事地圖。下午,東勢田調的成果展拉開序幕,團隊邀請石角社區的居民與吳哲銘講師一同參與,展示各組的田調成果。這次田野調查,不僅增進了團隊對地方文化的理解,也通過實踐與反思,為此次學習旅程劃上圓滿句點。
講師:新社區休閒農業導覽發展協會、阿亮香菇園、百菇莊、五柳莊、劦陶宛等在地職人和店家
活動內容:在此次新社田野調查中,學生團隊走訪了新社職人的工作場域,透過親自參與與深入對話,感受到新社產業豐富的歷史脈絡。每位職人以實際行動詮釋如何將食農教育融入各類體驗活動,並以永續理念為核心,將專業與熱情傳遞給更多人。這種結合永續與商業的創新模式,讓學生團隊在兩天的調查中獲益良多,不僅啟發了五感,亦加深了對「新社職人地圖」StoryMaps 主題地圖的脈絡理解。
12月14日(六)
上午,學生團隊與新社區休閒農業導覽發展協會的總幹事林敬醇先生會面,透過手作湯圓的體驗,了解了新社職人遊程設計的機會與挑戰。下午前往新社花海旁的百香果園,親自採摘百香果,體會農人的辛勤與堅守。隨後,造訪了阿亮香菇園,由創辦人侯文亮先生親自帶領參觀並講解新社香菇產業的發展歷史,進一步深化了對新社香菇的認識與敬佩。
12月15日(週日)
上午,學生團隊參加了百菇莊創辦人莊學富先生主導的菇類生態教育活動。學生親手採摘香菇、拾取雞蛋,並製作茶碗蒸,享用珍菇奶茶與香菇造型的奶黃包。這些看似簡單的 DIY 體驗,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親手創作的樂趣與成就感,同時理解了循環農業如何結合五感、環境教育與永續理念。下午,參觀了當地的劦陶宛民宿,體驗到老闆娘如何將對陶藝的熱愛融入民宿經營,並通過陶藝作品與空間設計的結合展現了文化與創作的堅持。
製作者:張庭瑜、盧品薰、林彥汝、蔡恩喬、廖乃葳
創作理念: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熱愛逛市集,市集以各種形式呈現於市場中,有文創、環保、二手等多種形式,而「石角庄友善土地市集」有別於常規市集的營運模式,理念以友善土地、社會包容、資訊交流、社會參與為主,市集攤販間互動融洽,更像是家人,市集裡的小人物大故事正一步步被我們挖掘,一起從三個角度看石角吧!
製作者:陳曉曦、范湘怡、吳佩蓉、張懷文、林咨岑、林芊佑
創作理念:透過StoryMaps的形式,結合數位科技與文化傳承,串聯大茅埔、泰興宮與東勢石角社區的人文特色,以圖片、文字與影片多媒體形式進行敘事。
內容涵蓋信仰、廟宇建築、節慶、傳統工藝及活動,透過數據視覺化與地理位置標示,使讀者自由探索,感受文化脈動與生命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多樣性,喚起大眾的重視,激發人民深入探索東勢的興趣。
製作者:陳柏甫、陳婉榕、于文瀚
創作理念:台中新社以獨特的自然環境、農業資源及職人文化而聞名,這片土地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還匯聚了各式各樣的職人體驗,如香菇栽培、醋品釀造、陶藝創作等。這些職人將生活與專業技藝結合,賦予新社獨特的文化底蘊。
本作品旨在透過視覺化的敘事方式,讓遊客在旅途中不僅能玩得開心,更能深度理解當地產業文化,拉近職人與遊客之間的距離。
製作者:張懷文
創作理念:這次田調主要訪問侯文亮先生與王國峰先生從業二十、三十幾年來的心路歷程,許多人會認為做生意容易,只要小本經營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其實客人看不到的正是從業者最困難的那一面;香菇好養活,卻沒想到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大程度影響種植;果醋釀好卻無人知曉,職人們該如何走出低霾?透過這次田調,挖掘隱藏在職人身後的辛勞與血淚。
製作者:張庭瑜、盧品薰、林彥汝、蔡恩喬、廖乃葳、王宗竣
創作理念:新社位於與東勢相望的另一頭,以花海著名。但卻鮮少人知道新社是隱藏版的職人村,每個小人物中都乘載著時代的縮影產業的重要使命,是該項產業的菁英,行走的農民、醋飲百科,與其交談的過程中,逐漸被在地風情吸引,一起來探索新社在地小人物大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