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其中一個特別行政區。由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路氹及路環四個區域所組成之前,在1557年開始租借予葡萄牙王國使用,至1887年才正式成為葡國的殖民地。至1999年回歸予中國管治。
因為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澳門充滿葡萄牙文化,政府亦把其旅遊定位為中葡、中西文化匯聚。公共交通上會使用粵、葡、普、英四種語言廣播。
澳門的博彩業蓬勃,賭場林立,亦是當地重要的經濟命脈和旅遊核心。而且與香港之間的連結十分密切,經常來往。
澳門本土的巴士、的士服務方便,但路窄車多,容易做成交通擠塞,雖有輕軌服務,但目前主要服務氹仔和路氹一帶。與珠海接壤,有多個口岸連接,渡輪曾經往來香港及澳門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兩地可以透過陸路連接。
氹仔、路氹及路環位於離島,與半島之間有條大橋連接,另外,澳門國際機場亦位於氹仔。
貨幣︰澳門元 (MOP)
到訪年份︰2024
又稱澳門城,是指澳門發展早期在葡萄牙人治理之下,逐漸發展為城市的地區,為澳門市區最早的組成部分。在2005年,澳門舊城多處建築物及前地因為「保留了葡萄牙和中國風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築,見証了東西方文化交融」,所以「澳門歷史城區」之名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原址名為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於1644年最後建成。歷多次大火,在1835年的一次大火,教堂只剩下正面前壁,即成現在的模樣。「大三巴」這名稱是華人對聖保祿學院及教堂的稱呼,出自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的漢語譯音,是澳門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地標。
原稱柿山,又稱聖保祿山,山頂建有炮台,大炮台建於1626年建成,原為耶穌會聖保祿學院教堂的祭天台,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炮台現今現今改建成澳門博物館。
議事亭,即市政署大樓,議事亭前地就是指市政署大樓前的廣場,俗稱「噴水池」,因為廣場中間設有噴水池,噴水池中央放置一個正立之天球儀。議事亭前地加上相鄰的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廣場附近除了市政署,還有其他公共建築物,包括澳門郵電局大樓、仁慈堂大樓。另外,附近的板樟堂前地有玫瑰聖母堂。
市政署大樓(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Municipais),俗稱議事亭(Leal Senado),曾稱為市政廳大樓,現時的市政署大樓的牆身外貌於1940年重修後保留至今。
位於板樟堂前地,於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
在澳門崗頂的一個廣場,位於澳門半島南部,葡文名稱則意為聖奧斯定前地。名稱源於廣場上的聖奧斯定教堂。前地面積雖不大,但卻擁有豐富的人文與宗教景觀。近年,崗頂前地舖上波浪形圖案的葡萄牙風格碎石和小食亭,更增添了廣場的歐陸氣色。而崗頂前地的建築物都被納入成世界文化遺產。
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於1874年重修成現時的規模。主保聖人是聖奧斯定,他是羅馬帝國末期北非柏柏爾人,亦是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
教堂初建時,教士們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當大風吹來,蒲葵葉便隨風飛揚,華人遠遠望去,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就稱教堂作「龍鬚廟」,後又以粵音轉稱「龍嵩廟」。相信這是在崗頂附近的街道「龍嵩正街」的典故。
崗頂劇院,為中國首所西式劇院。名稱源於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1853年至1861年),在位期間,得到國民的擁戴。該劇院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建築物,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以綠色為主色並以墨綠色門窗襯托。
昔日為澳門葡萄牙人的大會堂和土生葡人聚會之地。除劇場外,建築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桌球室等,所以出現有「崗頂波樓」之稱。
一座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最初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擁有,其後被何東購入用作別墅。何東爵士病逝後,其後人遵照遺囑把故居贈與澳門政府,並希望建立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
一座天主教修院大樓,以及屬於修院一部分的巴洛克風格聖堂。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而聖堂則建成於1746至1758年之間。
聖若瑟聖堂呈現強烈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的設計上運用了許多曲線,包括主祭壇上兩組四枝腰纏金葉的旋柱。除此以外,亦有不少華麗的裝飾,頂層兩邊為對稱的鐘塔,塔頂為琉璃瓦頂,唱經台上亦安裝了一座管風琴。祭壇供放教堂的主保聖人聖若瑟像。另外兩環具透風及採光功能,穹頂內刻有耶穌會會徽。聖堂內現存放着耶穌會傳教士、被譽為東方宗徒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的手肱骨(聖髑)
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聖安多尼是「婚姻主保」,所以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選擇在此舉行婚禮。由於外國婚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
原稱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1874年建成,是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的營地。建於媽閣山山腰,1905年大樓改為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設計上增加了一些摩爾式風格,外牆用了黃色及白色,份外搶眼。
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和風順堂。主保聖人是航海主保聖老楞佐(又譯聖勞倫斯),而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所以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於此教堂祈禱,祈求一路順風。
澳門的最高點之一,1622年建成炮台,旁側另建有教堂與燈塔,其中燈塔為遠東同類建築最古者,澳門的經緯度座標就是根據該燈塔的座標而定,現今這3座建築均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19世紀澳葡政府在此廣植松樹,故被稱為松山。後更開闢公園,成為澳門重要市肺。
澳門為中、葡文文化匯集,舊城區仍建有不少廟宇。主要供奉的神明與其他華南地區相近,包括媽祖和北帝,除此以外,還有包公和女媧。
簡稱康公廟,位於十月初五街附近。相傳因為有康公木頭神像漂浮至此而建廟供奉。該廟曾經瀕海,為澳門較早開發的地區,後來因填海而見不到陸地。康公的真身是宋代將軍康保裔,風俗在宋代流入華南一帶。
現逢週未在康公廟附近舉辦康公夜市。
俗稱媽閣廟,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媽閣山山腰上,主要奉祀海神媽祖,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廟宇。媽祖閣在建築上具閩南特色,分別由牌樓和四座古殿︰分別為正殿、弘仁殿、觀音閣和正覺禪林組成。
媽祖,亦即天后,為華南地區居民主要供奉的神祀,漁民主要向媽祖祈求風調雨順、海上平安。澳門的葡文Macau相傳就是源於「媽閣」。
包公廟及醫靈廟分別建於清光緒年間,兩座廟宇相連,形成一個廟宇群。據說當時澳門發生一場大規模的瘟疫,因此居民紛紛建廟驅疫,祈求心安。而包公廟附近就是鏡湖醫院,但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則無從考証。
包公廟內主要祀奉包公。而醫靈廟位於包公廟旁,供奉睡佛、太歲等神祇。除此以外,亦有車公殿供奉車公。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位於新馬路附近的商業步行街,是當地一個重要的旅遊區,
澳門的離島。曾經是一座獨立島嶼,澳葡政府曾經在氹仔建立「海島市」,管理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現因填海而令兩島連成一體。與澳門半島之間建有三條大橋連接。
炮竹業是曾是澳門主要的經濟產業,而當時其中一座重要的炮竹廠就是位於氹仔市中心,現時是澳門的住宅區、商業區及旅遊區。全澳首條輕軌於2019年在氹仔營運,連接住宅區、賭場酒店和氹仔碼頭。2023年更接通至澳門半島。
告利雅施利華街以總督施利華之名命名,位於路氹歷史館對出,是一條窄小的單程路,通往輕軌排角站。
告利雅施利華街兩旁建有一排歐陸建築,而兩旁開有餐廳,手信店等旅遊店
1885年建成,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教堂樓高三層,外牆為米黃色,前壁簡樸並具新古典風格。頂部為一個鐘樓。教堂入口左方的小堂也設有嘉模聖母像。
簡稱龍環葡韻,原本是氹仔海邊馬路的五幢葡萄牙式住宅,曾經是澳門高級官員的官邸及一些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住宅,五座住宅分別改作不同用途,而其中一座則改建成博物館,展示殖民地時期高級葡萄牙官員和上流土生葡人的生活。
官也街(Rua do Cunha)位於澳門氹仔市中心,街道名稱源於前澳督官也,是澳門澳門首個行人專用區。澳葡政府將狹窄道路加以裝飾,並吸引手信店、食店、甜品店等店鋪此街開設,所以成為著名的旅遊區。
位於澳門的氹仔與路環之間,名稱是由路環和氹仔各取一個音節組合而成是一塊填海地,及後因為博彩業開放而陸續建設起多座酒店和賭場結合的娛樂城。
位於澳門南部,原為一座離島,自路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