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特別市,舊稱漢城/漢陽,長期作為朝鮮半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45年兩韓分治後,漢城成為大韓民國的首都,在50至60年代工業及經濟發展,令漢城變得更重要(「漢江奇蹟」),亦是東亞以至世界其中一座重要城市。
2005年,中文譯名由漢城改為「首爾」,韓語意思是首位的城市。
城內保有朝鮮時代的宮殿,同時亦保存少量中華文化及朝鮮文化的融合。
韓國流行文化的發源地。
市內交通發達,巴士、地鐵連接市內各區,班次頻密。兩個聯外機場,包括仁川國際機場及設在市內的金浦機場,連接韓國各地與及世界各城市。機場快線連接個兩個機場及市中心。
韓國鐵道公社營運以首爾為中心連接全國各地的高速鐵道(KTX) 及其他鐵道。除鐵道外,長途巴士連接全國各地。
到訪年份︰2018
市徽以韓文「서」(首)構成。分別以綠色代表首爾的山、藍色代表漢江,紅色代表太陽。從整體上來看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形,象徵力爭成為「以人為中心之都市」的目標。
首爾市內有多個傳統市集及批發市場,遊客可以在市集內購買食材,而當中部份市場上蓋更開設餐廳,遊客可以在市場內購買食材,然後交予餐廳處理食材,價錢按食材決定。
位於世宗大路的廣場,在光化門以南,廣場以宣佈推行諺文的世宗大王命名,廣場地底開設展示館介紹相關政策。廣場被世宗大王路及社稷路包圍,廣場上放置了水軍將領李舜臣的雕像和世宗大王像。
崇禮門,又稱為南大門(남대문),為漢陽城的舊城門,城牆遺跡已經不復存在。曾被評定為大韓民國第一號國寶,及韓國的象徵之一,被視為「國門」。2008年城門木構造部份被縱火後重建,於2013年完工。
每年五月都會舉行的宗廟祭禮,工作人員會分別穿上朝鮮時代的官服及祭師服,吸引不少韓國人觀看。
祭禮其中一個宗旨是為復興朝鮮文化及精神,部份儀式與儒家理念相配合。
建於1395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是太祖李成桂於下令興建的,是朝鮮五大宮闕的「北闕」,亦是規模最大的宮殿。景福宮內大多數建築物都在壬辰倭亂期間被燒毀,高宗時期在興宣大院君的主導下重建。景福宮內最具朝鮮代表性建築的慶會樓與香遠亭蓮花池,至今仍保有當時的面貌。勤政殿的月臺(宮殿正殿前寬廣的平臺)與石雕等,也都是當時雕刻藝術的代表。
由於朝鮮與當時明代的臣屬關係,所以景福宮的設計模仿了北京的紫禁城,包括部份殿閣的名稱與紫禁城相同,但規格上不會比紫禁城大。
是朝鮮王朝正宮景福宮的南門,也是其正門與最大的城門,位於今韓國首都首爾鐘路區,現址的光化門為1968年重建而成,
處於世宗大路與光化門廣場的北端,亦是現今景福宮遊客出入的地方。附近開設不少韓服租賃店供遊客租借韓服。
原名為貞陵洞行宮,後來改名慶運宮,最後於1907年改稱德壽宮。起初只是作為別宮使用,直至1897年朝鮮高宗於此宮改國號「朝鮮帝國」,慶運宮被作為正宮般使用,加建中和殿等殿閣。同時,宮內現保有部份朝鮮早期的歐式建築。
中和殿,德壽宮的主殿,在殿前至中和門之間的廣場上,有品階石於東西兩側整理排列著。文武官會依照階級高低排列與景福宮一樣。
靜觀軒,建於1900年,由俄羅斯建築師設計,由羅馬風格的人造石柱包圍內部空間,在東南西三側設有陽台,木製柱子上部刻有青龍,黃龍,蝙蝠,花瓶等韓國傳統紋樣,表示出朝洋混合的風格。
一條流經首爾的河川,有指首爾的舊名漢城的典故就是源於「在漢江邊的城市」。江上有多條大橋連接兩岸,河岸兩旁開闢成公園,成為當地人重要的休憩用地。
公園內的多間遊船公司,開辦遊覽漢江的服務,遊客可按興趣及價錢選擇。
一條位於首爾人工河流,匯入漢江,曾受嚴重污染的河川及地下水道,2005年改造並美化河道,成為一個新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