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接龍」演員訓練遊戲
2. 「甜蜜的家庭」歌詞改編練習
3. 「人格原型」內在探索與書寫
今天第一堂課的任務是「故事接龍」,大家圍成一個圓圈,輪流以一句話,共同編出一個故事。
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每個孩子的特質差異,有的孩子傾向敘事中規中矩,有條有理;有的孩子充滿想像力,為故事加入各種魔法與科幻元素;有的孩子則大膽發揮,讓劇情有了荒謬搞笑的轉折。融合各式各樣的想法,成為了一個個天馬行空、富有創意的故事。
第二節課,我們練習改編歌詞。白白老師先帶領大家一起唱〈 甜蜜的家庭〉,接著以這首歌為原型架構,寫出屬於自己家庭的歌曲。這樣的練習除了讓孩子們熟悉歌曲改編的概念,也讓孩子們思考對於家庭經驗的想法與感受。
延續家庭歌曲的書寫,我們進一步以牌卡深入探索內在。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原型」的概念,每種原型都有著獨特的內涵,「光明面」能夠為生命帶來探索、成長的力量;而「陰影面」使人感到迷惘和痛苦,卻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你覺得你最符合哪一種原型?為什麼?你曾經在生活的哪些時候,展現出這個原型的樣子?」
「我覺得我是『夥伴』,因為我很在意朋友,也會希望自己可以察覺到朋友的需要」
「我覺得我是『變形者』,我平常都很好,但是我很在意公平,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我會突然像變了一個人」
「我選的是『父親』,因為它的陰影面是權威和批評,我覺得我常常被老師和家人批評」
「我覺得我像是『小丑』,常常需要隱藏自己,表現出別人喜歡的樣子」
孩子們透過牌卡的投射,覺察那個屬於自己生命的課題,也在團體的涵容中,嘗試訴說、表達自己的內在世界。
不同的年紀,不同的人格特質,不同的成長背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覺察、接受、面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孩子們靜下心與自己內在對話的那一刻,他們就踏上了自我成長的道路。
1. 今天上課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為什麼?
2. 今天我抽選的角色原型中,哪一個最符合我?為什麼?
3. 為我想演的故事設定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