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的內涵

生命有起點,當然也有終點,如果能自由選擇,每個人應該都會選擇有個...『善終』。

可是『善終』是什麼? 每個人當下腦海中浮現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有趣的現象是,這答案也隨著人們的歲月增長與人生閱歷轉化,甚至是不同心境的心情...而改變!

以下舉三例,分別是『佛門』的概述、『臨床護理統計』研究與西方文化這方面的統計研究,算是通例,供大家做參考!

『佛門』對善終的定義:

1、小善終:沒有遭到意外橫禍,無病而終的。

2、中善終:不但沒有病苦,而有心中沒有怨氣和內疚,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安心地逝世的。

3、大善終:自己預先知道臨終的時間,而且身心了無罣礙,走灑脫,甚至還親眼看見佛菩薩來迎接,

往生到佛菩薩的淨土,這才算是成功的人生。

摘錄自 『五福臨門』作者:陳柏達居士

近代『台灣臨床護理學』對『病人善終體認的意見』統計

(一)身體平安:包括軀體的痛苦減輕至最低、臨終的過程不要太長、身體完整及清潔整齊、能活動。

(二)心理平安:認、放下、不孤獨、心願已了無牽掛、在喜歡的環境中享受大自然。

(三)思想平安:一天過一天不去想太多、有意義的一生、人生苦海即將上岸。

摘自:『臺灣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意義的體認』 趙可式(C.S. Chao) 護理雜誌 44卷1期(1997/02/01)

『西方文化對善終的定義』:

1.無痛的死亡

2.有開放的心胸,認知到死亡的立即性

3.由家人朋友陪伴,在家死亡

4.有意識的走向死亡-個人的衝突與未竟事宜都得到解決

5.把死亡視作個人的成長

6.依自己的選擇與喜好的方式死去,且符合這個人的個性與獨特性

摘自:Elements of a “good death” in modern Western culture


綜合上述,我們約略可以歸納出東、西方及宗教化的見解,對『善終』意見的交集,是圍繞在 『身安』、『心安』與『靈安』三個面向全方位的安頓,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而隨著生命力的漸漸消逝,『身』、『心』俱滅後,只剩『靈安』,『靈』需要一個最後安頓的歸處! 而此時『信仰的依歸』是最後唯一的依靠! 有宗教信仰的人,在臨終時,比較有明確的依靠!

觀音村由出家師父帶領,依佛門勸往生淨土的行願,來營造老菩薩在人生暮年時,還有一個能薰修佛法,延續並增長慧命的環境,一方面用佛法調和人四大不調的身心之苦,一方面引領老菩薩追隨佛福薩邁向靈安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