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屆伍焜玉院士學術講座 — 蔡金吾教授學思歷程分享Q&A總結

   王贛駿以物理科學家的身分登上太空,成為首位華裔太空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蔡金吾教授,對於太空的無限嚮往使他以「上太空」為志,不顧父母期望,放棄讀醫科的資格,而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get.”

蔡金吾教授面對生涯的千迴百轉,最深的感觸,藉著一句簡單的電影台詞表露無遺。

教授說道,我們不會知道人生下一步會遇到什麼事,走上什麼路,遇到什麼人,遇到了不如意也不必抱怨,認為這些不是我想要的。反之,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手邊資源,從環境和人事物身上吸取所有知識。或許吃下去才發現自己選到了一顆鹹巧克力,但多咀嚼一陣子,也能品嚐出其獨特的味道。他回顧這一路走來沒有遭逢什麼逆境,因為所有逆境都可以變成順境。

為什麼教授學了物理又學動物,

研究所卻選擇微生物免疫學相關領域?

   我在讀大學時,想說我既然是第三類組,也滿愛生物的,乾脆就雙主修動物系好了,且那時我覺得做跨領域應該滿好的。讀物理系時我就一直很想做生物相關的題目,而物理要進到生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光學,因為有很多光學的方法可以應用在生物研究中,所以我就決定主攻光學。

 

     我在大三的時候拿了科技部的大專生暑期計畫,架設了 The Laser Tweezers,它就像是星際大戰中的牽引光束,能夠用來移動東西。透過系上老師介紹,我主動打電話聯絡一位國立陽明大學的老師,他當時正苦惱沒有微免所的學生能幫他架設這個裝置,於是我就藉著專題進入了這位老師──林奇宏(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的實驗室,並一路唸完了碩士。

 

     所以我並不是為了學習微生物免疫學才就讀微免所,單純是因為當時林奇宏老師在微免所。但誰知道呢?後來這些微免學的知識又在我未來的研究中出現。所以永遠你不知道現在學的事情,在未來有沒有用。

為什麼教授在結束博士後研究,

選擇先進入業界?

  當時美國 Genentech 生物科技公司在徵才,他們需要會做雙光子顯微鏡、會看大腦構造,還要會寫程式的人,我想全世界同時會這些事情的人屈指可數,只有我了吧!進入公司之後,裡面的人告訴我:「研究做得再多,卻沒有造福任何一個人,那做研究還有什麼意義呢?」這句話深深震驚了我。

教授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其他興趣?

   大學時的我並沒有太多嗜好,雖然修了很多課還做了暑期專題,看似已相當豐富,後來才發現這樣完全不行,這樣的生活非常枯燥。我去美國時才發現,週末的實驗室都沒有人,就連老師都不在。

於是我開始學他們,為自己規劃一些行程,第一個是運動,我每天從曼哈頓168街騎腳踏車到中央公園再騎回來。第二個是學英文,因為當時我英語聽力不好,我就把電視的字幕打開看,半年後我不需要開字幕也能完全聽得動BBC News,甚至能聽懂各式口音。第三個是學鋼琴,我去找老師上課,把小時候沒練好的鋼琴學好。

我的人生是唸了博士才開始的,印象中我的青少年時期都在唸書,但我覺得人生真的要平衡,然而,要這樣子玩你也必須確保自己的工作是做得好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想一些方法,讓工作總能輕鬆又有效率地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