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第三屆伍焜玉院士學術講座 — 陳振輝老師學思歷程分享Q&A總結

學生團隊:白若亞

一、無合成分裂怎麼發現的?

  陳振輝老師利用斑馬魚的尾鰭研究再生,方法是將魚鰭泡入藥水引起基因突變,並找出突然之間失去再生能力的魚,將其撈出做基因圖譜以找出關鍵的基因開關。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切下斑馬魚的尾鰭、觀察再生狀況,陳老師觀察久了便產生「尾鰭的再生是如何進行」的問題。

 

  老師以蓋101大樓為例,建築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設計圖,那麼細胞組織的架構過程是不是也有一張設計圖呢?於是,老師使用多顏色標誌技術並以細胞的層級進行研究,發現了第三種細胞分裂——無合成分裂。

 

  這段長年的研究旅程,讓老師擁有豐富的學思歷程,分享給在座的每一位學生。

二、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相像之處

  陳老師解釋道,「在研究的路上不是剛克服完挑戰,就是在克服挑戰的路上」,沒有所謂成功與失敗;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獨特的觀點」,就像偉大藝術家們的作品,僅遠觀便能瞧出此畫出於誰之手,研究者的特色也是需要有所顧及和堅持。

  關於堅持,陳老師重視自己有沒有把研究當做一件「好玩」的事,唯有研究是好玩的,才會有熱情持續去做,還能使他人對自己的研究也覺得好玩。然而,途中總會有絕望、卡關的時刻。老師接著問道,「你有沒有妄想?」——妄想能帶領人脫離肉體的痛苦,並朝著廣大的目標前進,而忽略研究瓶頸期的悶痛。 


「我的妄想是繪製最完整的再生藍圖!」


  陳老師坦言藝術家、科學家都需要「不尋常的勇氣」:都會有某種受到感召而自我懷疑的情緒、必須經過漫長的訓練過程、付出經濟上的代價、以及忍耐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等等。既然如此艱難,為何還是有人想要從事科學研究呢?

三、投入科學的研究者能獲得什麼?

  陳老師引用《英雄的旅程》(The Hero's Journey)一書,說明這世上有一部份人尋求挑戰,並且在克服挑戰的過程中獲得成長。這樣的成長並不僅限於自身個體,而是讓眾人一同成長,貢獻整個社會。


「我們致力於的就是挑戰尋常人對周遭世界的認知。」


 

  回顧過往,老師發現了提出新發現、提出新觀點,讓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再一樣,這便是英雄旅程的具體事件。因此,科學家和藝術家一樣能有特別的機會能去影響整個世代,留下個人的印記。演講尾聲,他向學生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

 


「人有沒有永生?」


 

  十八世紀,第一位發現蠑螈會再生的生物學家拉扎羅·斯帕蘭札尼(Lazzaro Spallanzani),論文中紀錄著對再生現象的迷惘、如何得出結論、以及逼真手繪的蠑螈再生生長圖,不禁讓老師與三百年前的他產生連結,經歷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奇妙之旅,也期待自己的論文能與好幾百年後的引用者有所連結。

 

  最後一刻,陳振輝老師送一句話給大家:

 


“Every man has two deaths, when he is buried in the ground and the last time someone says his name. In some ways, men can be immortal.“

- Ernest Heming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