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第一屆伍焜玉院士學術講座 — 林頌然教授學思歷程分享Q&A總結

學生團隊:黃岱瑋、李念宮

  1. 當初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在台大醫學系畢業後決定投入基礎醫學的研究?

我那時評估其實是想去開業賺錢,因為發現自己不是很喜歡做研究。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會想說,做一個研究發一個文章,應該是不會太難才對,但其實不然。原本我在台大醫院的時候是要準備接下副醫師的職位,或者直接出去開業,但開業的話以後就不太有可能再有擔任副醫師的機會。

在台大醫學系畢業之前,我還是一直有跟其他醫師做一些有趣的研究,諸如影像有關等領域。面臨究竟是要留在台大醫院擔任副醫師還是出去開業這樣的選擇時,我跟太太兩人用排除法的方式:她說如果我現在當住院醫師結束後要去開業,以後就回不到醫療體系了;而另外一個選項是,如果我去念博士唸個幾年,真的不喜歡的話可以再離開,這樣最後就不會有沒辦法再回到醫療體系的問題。於是我在還是住院醫師的時候就考上了博士,但還是猶豫到底要不要去唸。最後跟太太決定如果住院醫師的薪水能夠負擔唸博士的花費就去讀,結果算一算多了5000塊,所以就毅然決然去唸博士了。

所以我原來並沒有說一定要從事研究,也沒有說一定要做哪一個領域的研究。後來發現其實做研究的生活也是蠻穩定的,也就持續做下去了。

2. 之前到國外是去什麼樣子的單位做研究?

在南加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那時候會去那裡是因為我博士的時候做的是組織工程,因為我想要換個方向,所以要去學習。而那時甚至有想法是如果我們這輩子都是要做研究,總是要投個Nature或是Science這類頂尖的期刊吧!如果沒有,也要有個概念大致上要怎麼達成,至少瞭解一下這些遙不可及的人是怎麼生活的。

所以如果要想一個題目是可以發到Nature或是Science的話,那麼問什麼問題就很重要了。那要怎麼找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可以去看以前的文獻資料,通常會留下很多空白(尚待探討)但又重要的問題。

3. 那教授之前能夠發現黑色素幹細胞,也是受到這類文獻的啟發嗎?

對,我那時候讀了最早有1896年出版的文獻,其他大多是1970年到2000多年的文獻。我發現100多年前的人所用的文字跟我們現在的用法非常地接近。那時候的科學家可以做的實驗很少,但可以寫下很多想法,所以想要挖掘一個長久以來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透過看文獻的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更要去思考這些古老的問題可不可以用這個時代的方法解決。

訪談影片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