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2,天空湛藍
我們台灣義守大學傳播團隊一行七人,在陳嘉暐老師的帶領下,踏上了馬來西亞砂拉越美里的土地,展開了一場探訪客家文化的深度之旅。
上午十一點,我們抵達「美里河婆同鄉會」一樓散發著誘人香氣的飲食部。木椅、長桌、滿桌飄著熱氣的菜餚,還有熱情洋溢的笑聲——這裡就是今天我們的文化起點。
我們有幸拜訪到河婆同鄉會會長蔡傳創,他帶領我們走進馬來西亞客家人的歷史脈絡:從先民跨越南洋、開墾胡椒田,到現今河婆人在當地社區裡的凝聚與傳承。這場交流不僅是一次美食饗宴,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在餐桌上,我們第一次見到「菜粄」——這不是糯米製成,而是用粘米粉做的,口感截然不同。用粘米皮包裹蔬菜餡的河婆特色糕點。蔡會長興奮地為我們介紹:菜粄是河婆客家人家中逢年過節、祭拜必備的傳統點心;而另一道「擂茶」,則是帶有濃厚歷史記憶的客家飲食——不同於台灣多是甜口,這裡的擂茶是鹹的,裡面摻著花生、芝麻、茶湯與各種碎蔬菜,喝起來香氣濃郁,帶著土地的氣息。
「這些食物不只是食物,它們記錄了我們祖先漂洋過海的勇氣和智慧。」蔡會長語氣堅定。
在歡樂的訪談中,會長也用河婆話教我們幾句日常用語:吃飯說「食飯」,沖涼(洗澡)也是直接音譯「沖涼」。這些親切的詞彙,讓人感受到語言背後的鄉愁。雖然下一代會說河婆話的人越來越少,但蔡會長表示他們每個月都會舉辦「樂齡聚餐」,不只一起吃飯、打麻將,還會用傳統樂器演奏河婆山歌,讓語言和文化繼續在美里生根。
會長分享,過去客家人透過「同鄉會」相互扶持,無論辦婚喪喜慶、子女教育或創業幫助,大家都靠這個「家」凝聚。如今同鄉會也成了文化保存的樞紐——樂齡聚餐、草藥講座、文化展演,都是維繫族群認同的重要活動。
「我們可能是馬來西亞境內人數不算多的族群,但我們希望把客家的精神延續給每個下一代。」蔡會長這句話,讓我們深感尊敬。
美里河婆同鄉會的文物館在我們到訪前不久的2024年9月28日舉行了開幕儀式,並定於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文物館裡收藏了許多早期華人生活的物件,例如結婚用的籮筐,種植胡椒與採集橡膠的紀錄,甚至包括以前公會與同鄉會協助客家人生活的的印刷設備、打字機等,這些「古董級」的物品,讓來訪者能真切感受先賢篳路藍縷的歲月。會長表示,這些都是同鄉們為了幫助彼此處理文件、服務同鄉而使用的,體現了早期華人社團互助的精神。
文物館中還有許多珍貴的字畫,其中一些便是由這次座談會的特邀嘉賓,一位書法家兼畫家鄧展華教育主任所作。鄧展華主任在美里的中學教美術和書法,他的畫作生動地描繪了美里早期的風貌,如尼亞洞、摩魯山等。期待,我們能有更多的機會,體驗鄧老師的畫作與筆法。
這次美里之行,我們不僅品嚐了地道的客家美食,更透過與蔡傳創會長和諸位客家長者的交流,深入了解了馬來西亞客家社群的歷史、文化與現狀。他們對文化傳承的熱情與努力,以及在多元社會中求同存異、和諧共處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繼續記錄與體驗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與文化。
.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總會 / 協力指導
#義守大學 / 計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