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馬同行、與客共好』台灣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的第六天,我們有機會拜會馬來西亞美里省華社最高領袖——尊敬的天猛公楊惠生先生。他是美里華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不僅活躍於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更以一生投入華文教育與社區建設,被譽為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典範。
楊天猛公出生於柔佛新山,3歲時隨父親楊克邦移居美里。他的父親是廉律中山學校董事長,並擔任廉律中學創辦人兼董事長,深深影響了他。年少時的楊天猛公從小耳濡目染,目睹父輩為華教奔走的身影,因此立志承擔這份使命。他後來遠赴台灣,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並於1970年代學成歸國後,馬上投身美里華文教育界,擔任廉律中學教育主任、校長,長期致力於提升學校的辦學水準與學生素質。
除了在教育界的耕耘,楊天猛公更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擔任美里華人慈善信託委員會主席,推動大伯公廟、華人義山、老人之家及教育基金四大機構,確保華社從生命到死亡每一個階段都獲得支持與照顧。他帶領團隊推動大伯公廟的擴建美化計畫,引進來自中國的石雕技藝,打造東南亞最大的福德正神神像,讓廟宇不僅成為宗教聖地,更成為美里華人文化與慈善精神的象徵。
他同時也是政府認證的甲必丹、天猛公,這是對其貢獻的高度肯定。他20多年來擔任美里華社代表,促進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社會和諧,並積極向政府爭取對華文教育的支持。他與我們分享:「現在華校越來越多土著學生,這代表華文教育已成為多元文化共融的橋樑,不再只屬於華人,而是屬於整個馬來西亞。」
7月5日,他親自接待我們團隊,並熱情帶領我們走進擁有113年歷史的美里大伯公廟。這座1913年建立的廟宇,見證美里從漁村到「油城」的變遷,也是當地華人心靈的支柱。踏進廟門的瞬間,那尊7公尺高、東南亞最大的福德正神神像莊嚴無比,學生們看得目不轉睛。
在楊天猛公帶領下,我們依循傳統順序,從最外面的天公、門神到正殿的土地公、觀音娘娘、媽祖、註生娘娘、太歲、龍仙、虎爺與龜仙,一步步祭拜神明。這過程中,他細心地向學生們介紹每尊神祇的文化意義、歷史背景,讓我們不只是「看見」文化,而是透過逐步的進香,聽見每一個故事。
當天我們還與美里華人慈善信託委員會教育委員沈德光學長、甲必丹張啟華學長、執行秘書黃晉欽學長深入對話。沈學長分享伯公廟與四大機構如何陪伴美里華人從生到死,張啟華學長則補充伯公誕辰慶典的文化意義,黃學長詳細講述華文獨中如何靠華社籌款堅持下去。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看見美里華社百年來如何以互助精神支撐教育、慈善與文化。
謝謝尊敬的天猛公楊惠生先生,以及每一位前輩的無私分享,讓我們看見信仰、教育、文化如何成就一個社群的堅韌與榮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將帶著這份感動,繼續陪伴學生走進世界,記錄每個被遺忘的故事、文化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