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天氣陰
今日一早大家集合在民宿門口等待漢強學長以及敬明學長的到來。今天也是我們抵達美里的第三天,好客的學長們在我們到馬來西亞前,就已經決定好要帶我們去體驗馬來西亞的世界遺產之一-尼亞國家公園。
經過一路顛簸,一行人終於來到了巴都尼亞小鎮,我們先在此享用馬來西亞的經典早餐乾拌麵後,才準備正式展開我們今日的重頭!
尼亞洞穴位於熱帶雨林裡,這是東南亞最古老的人類遺址發現地;岩壁上也是燕子的築巢點,成了珍貴燕窩的產地,因地勢險峻、路途遙遠,一年只會採收兩次。想進入蝙蝠洞必須先走上幾公里的路程,需要先搭船渡過潛藏鱷魚的尼亞河,才能算是開啟冒險的篇章。
因凌晨時分的滂沱大雨,步道非常濕滑,我們的組員也因此在步道上摔了兩跤。步道兩旁從剛開始的片片綠地漸漸叢生,十人踏上木板步道,咚咚的腳步聲參雜了各式蟲鳴鳥叫,還聽見了遠方傳來疑似猿猴的呼喊聲,歡迎我們的來到。一旁的樹林各個也是營養充足,板根已經長的比人還高出兩倍之多!扭轉在一起的藤條也是猶如一個小嬰兒手臂般粗,從樹頂一路往下竄到了樹的最底端,看不見盡頭。
身強體壯的漢強學長有如火箭般的前行,而我們這些年輕學子如蝸牛般的緩慢移動著,幾十分鐘後隊伍也從原先一長條變成斷斷續續兩三段,還未進山洞體力就已經消耗了三成。在休憩站稍作休息,人人喝上一口米酒後又再次出發前往蝙蝠洞。
後半段的路程更加艱辛,全是木板路,距離地底下的河流只有短短幾公尺,有些木板因為風吹日曬雨淋已慢慢鬆動,還有些路段的木板只有細細一根長棍和兩側的木棍在支撐,讓人忍不住緊盯踏出的每一步。而扶手上總有些驚喜的發現,長10公分、紅黑相間的馬路且快且緩的移動,拿著小樹枝逗弄又會慢慢蜷縮起來,真的怪可愛的!或者是背上背著海螺殼,全身上下都散發綠色的小小蝸牛一動不動的看著我們這些外來客,耐心等待我們的手跨越它,它好繼續安心前行。
又走了十來分鐘,在山洞內來回飛行的燕子們,看著生命值已砍半的我們,魚貫進入猶如超挑高劇院壯觀的蝙蝠洞內。洞口仍還有陽光曬進來,倒掛的蝙蝠並不多,更多的是與之共生的燕子們,又往前行一小段路便看見了牠們送來的小驚喜!一個完整的小燕窩就築在咫尺間的山壁上,我們無敵爆炸近距離觀賞一顆燕子蛋,甚至還看到了一隻燕子在峭壁上的燕窩跟我們玩躲貓貓,但牠的技巧不太高明,都已經看見牠的小尾巴了!
再更深入探進,每個人都開啟了手電筒,本來還烏漆麻黑的洞穴一下子就亮了起來,綿延的路途高高低低,我們的呼吸聲起起伏伏,氣息與腳步穿梭在山洞內,配著蝙蝠和燕子的高歌,默契和鳴。清泉沿著山壁快速滑落,滴答滴答落在岩石上,給本就陰暗的洞穴增添更加詭譎的氛圍;蝙蝠張開雙翼迅速飛過,咻咻咻的穿梭在我們頭頂上,有些組員都快速戴上帽子,怕被蝙蝠大便攻擊。
突然之間,洞穴再次擁有了光明,抬頭望見了岩壁上的大開口,陽光貪婪急切地從洞口踩進來,一縷娟娟落水隨著岩縫垂落,落成了一幅畫。尼亞洞穴總是如此,在我們迎來光明後又慘忍的奪去,世界再次陷入黑暗,我們又紛紛開啟手電筒照著腳下的每一步,大家走路都亦步亦趨,深怕一不小心跌到洞底深淵。
「這個洞穴這麼潮濕應該要有蠍子的。」大傳系主任李嘉崑如此說道。雖然沒有蠍子,卻發現了一隻隻透著紫藍光、半透明,形似螳螂的昆蟲阻擋在我們前方,不安分的上下跳動著,一點也不畏懼我們踏下的步伐,勇敢的與我們在木板上共舞。
尼亞洞穴雖潮濕卻不涼快,風吹過也是悶悶熱熱的,此時的大家還沉浸在好奇中,愉快的交談著剛剛所聞的一切,心情上的勞累因喜悅一洗而空。蝙蝠一叢叢的倒掛在牆壁上,好像自成一個小型社區,燕子一窩一窩的自己在峭壁上待著,彷彿一位獨居詩人。
腳程飛快的就來到了洞穴的末端,我們再次收起手電筒,望向了路旁的涼亭,疲憊乘著風圍繞在我們身旁…
回去的腳程又緩了下來,許是經過一輪新鮮洗滌,原路返回的路途已不再新奇,疲勞隨著落水落在肩頭,許多人都累得抬不起頭,交談聲也輕了許多。
「除了蝙蝠洞還要看長屋,只有在馬來西亞才有的!」敬明學長高興的提議,於是我們轉進了一旁也是看不見盡頭的小路,走了十來分鐘,又遇上了尼亞河。
長屋裡住著伊班人,他們習慣沿河而居,有河的地方就有伊班人。長屋是一條不斷裂的房屋,是一段共享生活。伊班人會將房子高高架起,靠著棕櫚維生的他們會在每次工作後,會在房子下方的空間徹底將車子清洗乾淨。房子下方除了停放車輛,還會堆放各類工具;房子上方則分成兩塊,一塊是綿延不斷的走廊,伊班人會在此舉辦活動、慶祝等,而走廊後則是他們的家,用著牆壁隔開每戶人家。每個長屋都會選出一位屋長,屋長的權力好比總統一樣大,維持長屋的秩序。
時間來到下午五點,大家聚集在敬明學長家的餐廳,一同享用他親手烹飪的料理,每個人都大快朵頤。這一趟旅途下來,人人都已疲累不堪,顧不得形象,只顧的了動筷。吃飽喝足後,又是一翻談天說地,已經有些熟悉的彼此,今夜以茶水代酒,仍相談甚歡。
今日真是痛快的一天,既痛苦又愉快,寫到這裡又不禁想再次感謝學長們帶著我們到國家公園流流汗,帶我們深入美里,不在只是流於表面的認識美里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