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我們的「新南向學海築夢」美里客家足跡探訪之旅,終於來到最令人期待的最終站——砂勞越美里「客家人最早落腳的聚落」廉律!記得七月初面見楊惠生天猛公時,他熱情地提到了廉律中學獨特的客家青獅文化,如今,我們終於親眼見證這份傳奇!
走進廉律中學,我們受到了江佩娟校長、劉世聰副首席執行員(這位可是前校長,且在教育界奉獻超過40年的資深教育家呢!)、黃莉荔高級教師、賴德文舞獅團負責老師以及李世豪副校長助理等師長們的熱情接待,他們為我們描繪了廉律青獅清晰而深刻的輪廓。
廉律青獅在美里華社中擁有獨特地位,提到「青獅」許多美里人便會直指廉中團隊。它不僅是年節期間市民爭相邀請的重要表演隊伍,更是華社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活化表現。它與「獨中」教育的堅守相輔相成,共同體現了華社維續文化、鍛造青年、面向未來的堅強與自信。對於廉律中學而言,舞獅活動是絕佳的「全人教育載體」,培養學生的紀律、禮儀與文化認同。廉中青面獅已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成為一項全民共享的文化表演,象徵跨群的文化融合與活力傳承。
與一般柔和親切的「瑞獅」不同,客家青獅(又稱「扁頭獅」)在外型上更顯威猛剛烈,其特點是「青面、劍眉、獠牙、黑須」。表演風格以「武術套路與力量、穩重、樁功扎實」為主,強調「尚武精神與自強不息」。它多出現在廟會、開門儀式、除穢鎮宅等莊嚴場合,且更注重「原地守護」、「三拜禮」,充分體現客家人重視鄉土團結、勇於護家衛社的傳統精神。有趣的是,青獅的獅頭嘴呈四方形,舞動時會發出獨特的「啪啪」聲響,並融合了武術元素。
最令人驚訝的是青獅的歷史淵源:據劉世聰副首席執行員所述,扁頭獅在明朝時期由一位漢人為反抗蒙古或滿清的欺壓而創立。它長長的尾巴布在過去甚至是用來藏匿武器和人員。青獅的披風,是由每家每戶捐出的布料拼湊而成,象徵著「百家布」,承載著廣大人民的信念與力量。
廉律中學舞獅團不僅是表演團隊,更是一個以品格教育為核心的「行走課堂」。學校推動「尊重、廉正、同理心、感恩、卓越、勤勉」六大核心價值。在舞獅團的日常訓練與表演中,學生們親身實踐這些價值,培養了意志力、團隊合作與文化認同,塑造出更具紀律、更懂溝通的個體。
江佩娟校長特別分享了今年春節期間美里遭遇水災的難忘經歷。學生們穿著雨衣,風雨無阻地按時前往每個預約地點表演,展現出對學校的熱愛和六大核心價值的具體體現,那份不怕苦的精神令人動容!江校長更以「柔中帶剛」的女性領導特質,細膩地平衡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將每個孩子都視為自己的孩子,致力於實現「全人教育」的理念。她認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延續和生命的塑造。
我們有幸在最終站親眼見證青獅的風采,並由舞獅團綜主席古家和同學親自介紹了所有青獅的裝扮、橋段與故事情節。
古家和同學詳細介紹了他們的青獅家族:一隻「獅王」、一隻毛色蓬鬆的「獅母」,以及地位較低的「獅仔」,每隻都有其獨特的毛色區分。每年出隊前,學生們會更換獅身上的毛和嘴巴,並重新編織後面的長毛,因為許多市民會拔下獅毛放在錢包裡,寓意帶來好運和福氣。
青獅的表演不同於瑞獅的跳樁,它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主角除了青獅,還有一個名為「沙河」的有趣角色。他通常戴著頭套,手持扇子和代表好運的「青草」。
表演開始時,沙河會逗弄青獅,隨後試圖「立青」(種植青草),青獅會阻止。沙河被激怒後,會揚起沙土潑向青獅,讓青獅眼睛刺痛。經過幾番拉扯,沙河最終成功立青,而青獅則會奮力搶奪「青」。沙河與青獅間的互動,充滿了戲劇張力與武術的底蘊。
青獅的樂器也與瑞獅不同,鼓聲通常較為急促,像戰鼓一般,營造出緊張和威武的氛圍。從「開鼓」、「走路鼓」到「參拜鼓」,每種鼓點都有其特定用途,特別是青獅會對商店的秤和收銀台進行參拜,象徵著祝福生意興隆。
雖然傳統的青獅表演長達20-25分鐘,但為適應現代觀眾的節奏和文化理解,現在已縮短至10分鐘。舞獅團在農曆新年前三個月會進行密集訓練,學生們每兩週也會進行一次課外活動訓練。廉律中學的舞獅團規模龐大,總共有135個學生,涵蓋了瑞獅、青獅和二十四節令鼓。
這次美里之行,從楊惠生天猛公先生那裡感受到的「硬頸精神」與文化根基,到廉律中學親身體驗的青獅文化活化,都讓我們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延續和生命的塑造,廉律中學的師生們正用他們的熱情與汗水,舞動著青獅,守護著這份獨特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