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
HK Scouting VOL.246, 2004.10
文:黃承志、黃健敏、盧凱康、劉凱欣、吳凱欣 圖:盧凱康、吳凱欣、區凱慧、梁凱婷、林家榮、麥智堅、何智文、吳文頌、陳駿雄、劉凱欣、黃健敏
前言
黃承志(代表團團長)
7 月 30 日我與 17 位樂行童軍及領袖參加在台灣舉行的第 12 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世界樂行童軍大會 12th World Scout Moot)。我非常榮幸,得到童軍總會委任為代表團團長。在此之前,我們已進行了多次的籌備工作會議及在7月14日晚上在香港童軍中心舉行由香港總監主持的授旗儀式。
代表團成員包括2名代表團職員、1名國際服務隊成員及15名樂行童軍。據悉,大會邀請有超過90個國家及地區的童軍參加這次盛會。大會按所有參加者的個人意願將他們編入5個分布不同地方的作業中心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 5 個作業中心包括台北、桃園、樟化、嘉義和高雄。 5 個作業中心各有不同主題和特色,如台北—— 交會與融合、桃園 —— 科技的啟發、樟化 —— 樸拙的自然、嘉義 —— 巔峰的挑戰及高雄 —— 生命的海洋等。首 5 日的活動是在 5 個作業中心分開進行,然後再有大會師,分布不同地方的 5 個作業中心的參加者會在同一天早上向花蓮東華大學校園進發,餘下日子便是營地露營生活體驗活動。
在花蓮東華大學校園的營期內,大會提供代表團一個約8呎 x8呎的帳篷,我們利用這帳篷佈置成陳列室般,介紹香港童軍運動和旅遊勝地,我們每天參加活動之餘,利用這帳篷作歇息之用。以下是部分參加者的個人經歷與感想:
沙田南第6旅樂行童軍團長 黃健敏(阿卜):一次新鮮的旅程
第一次
個人而言,這次旅程的任何事物都是新鮮的:第一次代表總會參與國際性活動, 第一次到台灣,第一次跟外國的樂行童軍換章......
18 人代表團,18 個不同的故事
世界羅浮童軍大會,以“作業中心”形式運作,今屆分為台北、樟化、高雄、嘉義及桃園5個作業中心,香港代表團18人,被分配到各作業中心的不同小組,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樂行童軍進行交流。由於經歷不同,當大家在總營重聚時,大家都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愉快經驗。
唯一的國際服務隊
我是香港代表團中唯一的國際服務隊(International Service Team,IST)隊員,IST 是大會的職員,負責協助大會的進行,當中有半數以上被委派擔任國際小組協調員(International Team Co-ordinator,ITC),我也是其中一員,長駐一輛旅遊巴士,協調及照顧車上的參加者,主要職責有導遊、翻譯及大會訊息傳遞等。
小小聯合國
旅遊巴士中,大約一半的參加者來自台灣,其他的則來自世界各地:墨西哥、瑞典、泰國、英國、瑞士、委內瑞拉......。我的拍檔是一名在小學教英語的幼童軍女領袖,看她每次收到大會訊息,先用國語說一遍,再用英語說一遍,不到兩天,聲音也沙啞了,我很想幫她一把,可是我的國語聽講能力不太靈光,只能把紙張上的中文訊息翻譯成英語,口頭轉述的國語訊息我就無能為力了,雖然大會盡量把重要資訊,如告示板、營地日報、路牌、旅遊指南等翻譯成英語,可是對於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來說,有時難免感到有點困難與無助。
認真
作為主辦地區,台灣政府很重視這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由燈柱的宣傳布,警車開路及夜巡營地,以至台北市長馬英九與外國的參加者對話,台灣總統陳水扁身穿童軍制服親自揮動世界童軍會員旗主持開幕禮,可見一斑。我與台灣本土的 IST 共事期間,除了主要的翻譯工作外,晚上還出席工作檢討會議,令我感受到台灣童軍熱情的同時,也察覺到他們處事的認真,絕不比香港人遜色。
香港"代表"團
香港的參加者,無論被分配到哪一個作業中心,都玩得非常盡興,甚至有時得意忘形。然而,作為 IST,我卻有其他的看法。每當我看見外國的參加者,我總會特別留意他們制服上的國旗,這時,我就會警惕自己:我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香港童軍,想到這裏,不免有少許壓力。我有幸能夠參加這次活動,是因為我可以安排假期和負擔營費及旅費,可是,對於某些地方(我想尤其是那些發展中國家及地區),能夠成為代表團的成員,必定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我認為作為代表團, 總應多顧及自我形象。
未來
樂行童軍是成年人,成年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一套想法,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籌組代表團時,甚至是活動期間的召集會議,要平衡及尊重各方意見,一點都不容易。然而,活動結束後,大家卻有着共同的目標,這就是2007 年世界童軍運動 100 週年——英國之旅及2008年於莫桑比克舉行的第 13 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
盧凱康:每天的交流活動,令我眼界大開
時光飛逝,羅浮大會,把我的思潮,由墨西哥帶到台灣!
有幸再以樂行童軍成員身分,出席世界羅浮童軍大會,心情與上一回一樣緊張 及興奮,加上這個世界級之活動,第一次於亞洲舉行,身為香港人、亞洲的一分子, 倍感自豪。
到步後於林口渡宿一宵,翌日一早,我便與另外兩位香港樂行童軍,派往高雄作體驗旅行。於高雄到過佛光山、美術館、東港魚市場、小灣海灘等,其中以東港小學校長,教授各國童軍製作「魚托」特別記憶猶新;而於營地學習台灣童軍的「扯鈴」,亦十分有趣。
經過5日4夜之體驗旅行,分營之各國童軍亦於同日返回花蓮東華大學總營繼續交流及露營,之後 4 天的活動,每天都令人津津樂道,不論激流旅程、柴魚博物館、或是泰魯閣之行及地球發展村,都令我眼界大開。放眼世界之餘,認識各地童軍,亦是我們作為代表團的一大使命,我們與各國童軍交流,認識當地文化,還交換紀念品,口袋收 穫可不少呢!
劉凱欣:「額外」的翻譯工作,增加了認識其他國家的機會
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行童軍以及年青領袖,於今年的7月30日齊集台北進行誓師,從台北林口出發,懷着樂行童軍──流浪者的精神,利用不同的路線,一同朝着花蓮前進。這就是第 12 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
香港代表團包括了15名的參加者,大家被平均分往5個作業中心,大會為每個作業中心安排了不同的路線,務求把更多不同的體驗帶給參加者。其中包括了上山露營、海上活動、修橋築路、美化社區等,不要以為這些事情跟我們在香港做的是差不多,以上山露營為例,他們是要進入一個近似熱帶雨林的生態保護區,帶同全套露營的裝備,在兩日一夜徒步行走近20公里的旅程,在架搭營帳之前還要親自以鐮刀去除高達腰部的雜草。
不過最大的體驗莫過於與世界各地的樂行童軍一起生活11天,亦深深的體會到作為香港人的一份優越。在台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懂得說英語,每一次大會有公布,必定是用中文說一遍,用英文再說一遍,在說中文的時候,外國童軍因為言語障礙,都不明白領袖的意思,而說英文時,部分的台灣童軍會出現不太理解的樣子。而更奇怪的是,這些翻譯的中英文版本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對於識聽識講的我們來說,自然多了一份翻譯的工作,亦能藉這份「額外」的工作來改進自己的中英文能力,更增加了我們了解其他國家的機會。
有優越的地方,當然亦有可改進的地方。香港在文化藝術方面可以說是我們所碰到的最大障礙,作為香港人對於本地的歷史文化認識不多,因此沒有好好的宣傳香港。幸好在代表團團長的「教導」下,大家並沒有玩得太過樂極忘形。
展望未來, 07 年世界童軍百周年大露營及 08 年莫桑比克第 13 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都是樂行童軍的盛事,亦是一眾參加者相約再聚的日子,未知你是否會與我們一起渡過?
吳凱欣:嘉義出名的大自然風景,令我印象難忘
從台北的林口熬過多個小時的車程,終於到達嘉義的吳鳳技術學院。台灣的童軍真的很友善,沿途一直都充當我們的導遊,到了嘉義分站的開幕禮,真的令我這個對營火歌沒什麼認識的人大開眼界!除了台灣童軍的精采表現,各國童軍都在台上帶領營火歌,大家都十分投入,又唱又跳,即使時間晚了還不願離開,大家在開幕禮狂歡了一晚,帶着餘興未了的心情和疲乏的身軀返回吳鳳技術學院休息。
第2天,我們開始探索嘉義出名的大自然風景。嘉義最出名的,莫過於玉山和亞里山。雖然我們無緣登上兩座名山的頂端欣賞大自然之美,這兩天在附近遠足的旅程已經令我印象難忘。除了有雄偉的大瀑布和澄清的溪水,還有很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燕子崖、蝙蝠洞等,都是些難得的大自然藝術品。雖然路途並不輕鬆,但也是值得的。晚上我們下榻山中的一所旅館——若蘭山莊。山莊的女主人十分好客,為我們預備了很多富當地特色的節目:「愛玉」(台灣小食)製作、泡茶試範、「糖」(好像麥芽糖的小食)製作及「狀元糕」(台灣小食)製作等,無論是台灣的童軍或是外國的童軍,大家都玩得很投入、很開心。
早上醒來,又是新一天的旅程。這次我們會到另一名勝景點遠足——瑞古大道。沿途風景優美,連英國的童軍都說這兒的風景美得好像電影「臥虎藏龍」的場景。這裏還有令我們難忘的「英雄坡」,回想起身材高大的非洲童軍嚷着要回程的有趣情景,都會心微笑。當晚我們回到吳鳳技術學院留宿,經過兩天的體力勞動,大家都很早便就寢了。
第2天的主要活動是參觀交趾陶博物館及參與造橋服務。由於之前遠足了兩天,當中包括不少山坡,疲憊還未消除,幸好在交趾陶博物館裏都是一些靜態活動,而且還有機會親自為一些準備好的交趾陶製品塗色作紀念。午飯後,便到一個工地參與造橋服務。起初以為能力未恢復,一定會做得很吃力,幸好有仁慈的義工婆婆和叔叔教我們如何用最少的力來工作,真的辛苦得來,很有意義和樂趣。在嘉義的旅程亦隨着晚上的歡送會而結束,當晚各國童軍又載歌載舞,過了難忘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