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糖廠相關的湖南國小


創校緣故

  從糖廠大門口出來,隔著一條馬路,對面就是湖南國小湖南國小的地理位置與糖廠如此靠近,正因為湖南國小的創校與糖廠有關。

  日治初期的溪湖,為純農村的地區。來臺的日本人,主要從事學校、派出所的職員以及埤圳監視員的工作,其子弟必須遠赴「員林小學校」就讀。直到大正9年(西元1920年)10月,「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收購改良式糖廓──「大和製糖會社」,並改良為「溪湖工場」後,來自日本的人數激增,就學的學齡兒童有21名。

  透過溪湖街役場人向台中州廳申請設立溪湖尋常小學校,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經當時台中州知事立川連以公告認可設立。並由糖廠出資與土地,建設「臺中州員林郡溪湖尋常小學校」,專收溪湖糖廠日籍員工子弟就讀。

  學校校名歷經多次沿革,並於民國57年8月1日(西元1968年),定名為「彰化縣溪湖鎮湖南國民小學」。

二、歷史軌跡

        學校曾有許多日籍糖廠員工的子女就讀,在1945年戰爭結束後,「灣生」們則回到日本重新開始。日本人上原多喜治先生,爸爸是溪湖製糖所(現溪湖糖廠)職員,小時候住在溪湖製糖所宿舍,就讀「臺中州員林郡溪湖尋常小學校」(今「彰化縣溪湖鎮湖南國民小學」)。上原多喜治先生隨後就讀臺中二中、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日戰爭後則回到日本當警察。上原多喜治先生退休後,曾帶三位同學回來溪湖看母校。為了詢問糖廠宿舍的位置,回國後,寫信感謝溪湖糖廠員工當天的協助。溪湖糖廠員工邀請退休教師洪新民老師,代理溪湖糖廠寫一封回信,就此展開多年的書信往返。

員工子弟學校

現湖南國小

溪湖尋常小學校

校友會紀念照

洪老師寄給上原多喜治先生的賀卡

記憶創新

(一)小一新生體驗

        剛進入湖南國小的小一新生,除了有認識校園環境的課程外,更會對常常鳴笛經過的小火車感到新鮮驚奇。

        校方會安排低年級學生搭乘糖廠小火車,讓學生更認識校園環境、社區資源。目前,也有許多學校會將溪湖糖廠選為戶外教育的場所,可見溪湖糖廠環境教育重要角色。

(二)社區走讀


       學校與溪湖糖廠合作,藉由戶外教育,安排導覽員解說,帶領湖南國小的學生,瞭解糖廠的歷史以及目前規劃轉型的方向。

(三)參與溪湖糖廠《湖糖奇遇記》繪本發表會


      溪湖糖廠產業知識共學暨教育推廣計畫」中的繪本《湖糖奇遇》贈書發表活動邀請了湖南國小的師生接受授贈儀式透過課堂中繪本導讀的活動,讓學生更加認識溪湖糖廠。並藉由搭乘小火車的實際體驗活動,帶領孩子身歷其境,充分感受溪湖糖廠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軌跡

校內讀寫課程-認識溪湖糖廠

  透過閱讀課與彈性寫作課,學生結合溪湖糖廠的主題,設計《湖糖歷險記》閱讀理解提問單,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更深入的理解溪湖糖廠的歷史、製糖的歷程,也能透過提出問題,與班上夥伴一起探討溪湖糖廠有趣的地方。

  並運用寫作小短文的方式,將自己對於溪湖糖廠的想法與感覺記錄下來,讓學生與溪湖糖廠產生更深度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