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探險隊」是一個結合「時間單位換算」與「邏輯推理」的主題式任務課程,讓學生在故事引導下,進入三個不同風格的時間場景,透過日、時、分與秒的轉換進行解謎,從而強化單位換算概念、培養數學語意理解與應用能力。
課程從生活情境(如燈塔、行程規劃)出發,逐步進入抽象推理(如時間倒推、速率計算、時鐘推理),再用跨關卡串聯設計,激發學生整合資訊與階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核心概念不只是「把時間換一換」,而是讓孩子學會:「在複雜的時間線索中,我該怎麼看懂、怎麼算、怎麼判斷順序?」
三年級(時間單位轉換與應用)
透過「時光燈塔、迷霧地圖與競技任務」等情境任務,引導學生熟練日、時、分、秒之間的單位轉換。
培養學生使用表格、圖示或計算式解釋時間應用問題的解題策略,並能依據題意選擇合理的解法。
🔹課綱對應:
n-II-2:理解時間單位(如日、時、分、秒)間的關係與換算。
n-II-6:能在情境中解決與時間加減相關的應用問題。
r-II-1:能根據圖形、表格或文字推理,協助解題。
四年級(多步驟時間應用與策略思維)
透過整合式「時空探險關卡」活動,引導學生釐清時間問題中的資訊與順序,並能以流程圖、時間線與表格等方式呈現解題策略。
發展學生對時間偏差、速率與多步驟問題的推理能力,提升其邏輯統整與反思修正的能力。
🔹課綱對應:
n-II-2:理解時間單位間的關係與換算。
n-II-6:能在多步驟情境中解決時間相關應用問題。
r-II-1:能解釋並評估解題策略與過程,發展問題解決能力。
第一關:時光燈塔的閃爍密碼 🗼✨
🧩 設計理念:
燈塔每隔一定時間閃爍,引導學生根據「閃光次數與秒數」的規律進行換算與反推,培養日→分→秒的靈活轉換與時間總量的反思性計算。
🧠 學生觀察:
一開始部分學生誤以為「1 次閃光 = 1 秒」,但透過故事細節(如「每小時 80 次」)才意識到要反推出「每次閃光間隔時間」。
學生間的討論很活躍,並開始畫表格、記錄次數與時間的關係,有的還做出「閃光計時圖」,推論出總時長是 324 秒,展現了超棒的邏輯與數感。
🔹 第二關:穿越時間迷霧 🌫️🕰️
🧩 設計理念:
從一段行程中穿插停留時間與回程時間,訓練學生時間加減與日、時、分換算的綜合應用。學生需要判斷出發與返回的邏輯順序,再換算總時間。
🧠 學生觀察:
有組別選擇「畫時間軸」解題,幫助組內釐清先後順序;也有學生先轉換成「全分鐘」再用加減法操作。
最精彩的是,某組提出兩種不同算法,但最終答案一致,引發全班熱烈討論:「哪一種計算步驟比較好理解?」
這一關明顯提升了學生對時間結構的掌握與表達力。
🔹 第三關:時間競技場的挑戰 🏟️⌛
🧩 設計理念:
挑戰者來回搬運物品,每次所需時間不同,需在 1 小時內完成最多次搬運,搭配單次搬運重量,解出誰的總搬運量最多。這關注重速率與單位時間推算。
🧠 學生觀察:
學生非常投入,有人用表格整理各老師的來回次數與總公斤數,也有組別畫「條狀圖」來比較搬運效率。
這一關讓學生意識到:運算只是手段,「思考怎麼比,怎麼列」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 終極關卡:時間裂縫的修正 💥🔧
🧩 設計理念:
兩座時鐘(A快、B慢),學生需從顯示時間與已知誤差,反推出「標準時間」,進行時間的偏差推理與逆向操作。
🧠 學生觀察:
這關難度高,但學生的參與度爆棚!許多組開始練習「單位 → 每小時誤差 × 時間 → 時間校正」,推論出標準時間為 6:56:40。
有學生大喊:「我居然覺得這題很好玩耶!」
更有組別開始思考:「如果再多跑 10 小時,會差幾分鐘?」展現了對時間變化趨勢的敏感度與邏輯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