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我變成障礙者
我想要住在哪裡?
我想要和誰一起住?
我想要如何被協助?
心智障礙青年跟一般成人一樣, 長大了就需要有自立生活的規劃,包括獨居、與人共租屋居住、居住在社福單位的房舍等多樣選擇。然而,在台灣約90%的心智障礙成人是住在家裡,其餘是住在啟智機構中。隨著人權觀點的影響,「社區居住」方案的成立。啟智機構和社區居住方案有哪些區別呢?
傳統上,提供成年心智障礙者的住宿服務以全日型機構為主,規模大小不一,有一、二十人到幾百人生活在一個機構中。除了夜間生活照顧及活動參與,白天也在機構裡接受多元的訓練和照顧服務,因人數眾多,住民較難依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自己的作息,是較受限制的服務,目前約一萬多人居住在全日型機構。
社區居住方案則是積極響應自主決策的人權,在社區中的一般房舍設置一個小家庭,台灣法規規定每個家住不超過六位無血緣關係的心智障礙朋友,白天工作或去日間照顧服務機構,傍晚時回家。在這個家中,住民在教保員及社工的支持下,學習自我打點晚間生活,可自主自在的規劃個人的作息,擁有同儕朋友的情誼,社區居住服務方案逐漸受歡迎,因實證研究證明這樣的服務與支持,讓智能障礙者有較為正常化且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建置不易,目前方案數量不多,故僅服務約800人,亟待政府和民間推廣的福利服務方案,讓心智障礙朋友的家庭因有多元選擇而安心與放心。
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成員為社會福利組織、實務工作者和學者專家,我們認為服務的成效必須反映在個人的生活品質成果,我們也積極鼓勵政府編列更多預算於社區居住方案, 增加受益人數, 協助心智障礙成人過著和你我一樣自在且有尊嚴的生活。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動支持服務在社區裡一點一點扎根、拓展。
社區(Community)
和一般人一樣的地點
居住房舍是一般住家
生活機能都在社區中
和一般家戶人口數一樣,少於六人
生活(Living)
日夜是區隔的
自主的日常生活
正常的生命節奏
包含休閒與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