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生論文 Master’s thesis
楊碩庭(2023)。打開教學實習的黑盒子:行動者網絡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薇喬(2023)。課程改革下高中教師課程意識的延續與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田俊(2021)。以Bernstein的教育認同理論探析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教認同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獲2022年度 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林威廷(2021)。 從世代理論觀點探究高中公民教師的敘事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獲2021年度 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2021年度 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李姍靜(2021)。校本課程評鑑脈絡中教師知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獲2021年度 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2021年度 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黃盈婷(2020)。教師教學轉化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專題探究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獲 2020年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學術論文獎)
陳心怡(2019)。同源殊途-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國族認同形塑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許慧藝(2019)。 變革的「熟」手:以情境學習理論探析一位教務主任課程領導學習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戴廷如(2019)。 從「痛」中學認同:一位臺灣在美華語教師的自我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獲107年度 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莊孔一(2019)。 地理為生活?-國一學生地理學習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獲107年度 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107年度 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徐千惠(2018)。運用UbD模式設計與實施素養導向的學校本位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曾祥瑞(2018)。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獲 107學年度 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郭佳欣(2018)。國小同志教師的成師之旅—詮釋現象學觀點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獲 107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優良獎;107學年度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碩士論文優良獎、108年度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佳作論文獎)
陳怡心(2018)。從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探究水資源課程的生成與轉譯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獲 107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學位論文佳作獎)
蘇文雄(2017)。探究師生互動關係中的教師情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敬和(2017)。躬耕一畝特色課程:一個高中家政社群教師課程發展歷程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獲 106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佳作學位論文獎)
張敏霞(2016)。 致我們的學生時代—澳門留級生之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獲106年度課程與教學論文優秀獎;106學年度賈馥茗教授獎學金 碩士論文佳作獎;106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佳作學位論文獎)
楊佩文(2016)。對話中的時間洪流與多重學習:以一群跨校國文教師社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獲 105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佳作學位論文獎)
今福妙(2016)。 從學生觀點探究國高中歷史學習經驗之銜接與落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獲 105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 佳作學位論文獎)
賴怡玫(2015)。老師您哪「位」?─非考科教師身分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獲 104學年度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課程與教學組 碩士論文獎佳作 )
林瑜庭(2015)。根與地下莖-從後現代知識轉型淺談大學生學習型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獲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104學年度優秀碩士論文獎)
張劭柔(2015)。弔詭的分叉路?兩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家長教育行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誼(2014)。以新制度主義分析學校組織,組織行動者與組織環境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宜芬(2013)。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探究-以歷史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靖岑(2013)。不同性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慈蔚 (2013)。走在增權賦能的道路上-高中團隊教師增權賦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桂華(2012)。 不正常中的正常?國中教師借課文化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獲 101學年度田培林教授獎學金課程與教學組 佳作獎 )
陳俞伯(2012)。國小低年級導師的情緒規則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雯(2012)。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推動下教師經驗之傅柯式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秀芬(2012)。國中女教師身體的看與被看─服裝的作用與規範。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微萍(2011)。師與生、拉與扯─學生眼中的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彥稀(2010)。參與乎?投入乎?介入乎?─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伯勳(2009)。臺北市額滿國中鄰里效應之探討─地理資訊系統在教育研究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獲 98年度財團法人賈馥茗教授基金會 教育政策與行政組 優秀論文佳作獎 )
李俐穎(2009)。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俶敏(2008)。人本教育基金會反體罰管教論述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依萍(2008)。全球化移動現象下跨文化教師身份認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獲 97年度財團法人賈馥茗教授基金會 教育基礎理論組 優秀論文佳作獎、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99學年度優秀碩士論文獎)
許思婷(2008)。國小教師與博士(生)身份認同──後殖民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雅(2007)。新台灣之子的學習適應圖像─一種民族誌研究的探索。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靜惠(2007)。從Foucault的規訓權力觀探討國小班級教學實務中的規訓措施。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傑(2007)。邁向多元文化校園中的信任與認同 ─ 一位國小教師的敘說。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郁雅(2007)。跨文化差異下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炎成(2007)。探訪「攀越高峰」與「怡然自得」的教師生命歷程-我在「世間成就」與「自我超脫」之間的對話。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蓉(2006)。越籍新移民女性自我認同形塑歷程之質性研究。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璋(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對偏遠地區國小的意義及實施問題─以雲林縣海景國小為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薇(2004)。Paulo Freire對話教學論及其轉化。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書虹(2004)。敘說實習教師之實地經驗。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美(2004)。嘉義市幼兒教育券實施成效及對家長選擇幼稚園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豐萍(2004)。紀錄片在職前教師建構教育意義過程之探索。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凱容(2003) 。知識/權力/主體 ─ 以原住民教育知識論述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婷(2003) 。敘事式課程之理論與實踐─ 以「情緒教育主題」故事繪本為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慧萍(2003)。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會─ 一位國中特殊班老師生命史研究。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振安(2003)。任教於原住民地區的漢人教師 ─文化/自我、認同與教學之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春娥(2003)。尋找文化課程的原住民教師。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輝(2003)。學校本位的生活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以雲林縣誠正國小一年級為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登安(2003)。國小鄉土教學資源的調查與課程融入之途徑─ 以鹿谷鄉田抵地區之人文環境資源為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滿玉(2002)。bell hooks的「交融教育學」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獲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研究論文獎)
許淑燕(2001)。文化脈絡中的社會行動 ─慈濟教聯會之社區教育個案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茹菁(2001)。掙扎輿圖 ─ 女性/旅行/書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意婷(2001)。國小音樂教科書歌曲選材之分析,1962-1999。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彩莉(2000)。一位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生活史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