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昆明--丽江--兰州--敦煌--嘉峪关--张掖--祁连--西宁--西安--香港--东京
前言 ---许晓敏
2019年为满足几位同学希望去中国旅行的愿望,也为了让大家能切实理解中国文化和人文风情,我们经过三个多月的策划,圆满实施并完成了2019第一次中国西北修学旅行,旅行为期17天。
虽然是中国人,但我也是第一次去西北,第一次去敦煌,终于实现了自少年时代的夙愿。
我计划分几个部分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一路的所见所闻
炳 灵 寺
许晓敏
黄河水在刘家峡一段非常清澈,到了炳灵寺一带又变得浑浊,为了探访炳灵寺,我们特地安排在兰州城住一晚,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达刘家峡水库,乘快艇一个半小时到达黄河北岸的炳灵寺。快艇行至一半时,非常神奇,清澈的黄河水突然变浑浊了!
炳灵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我也是因为菅野さん提出想去炳灵寺,他也是看了NHK的节目介绍,知道了这个地方。我们去时游客也很少,这恰恰让我们窃喜,炳灵寺!事实证明,炳灵寺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敦煌,而且没有围栏,可以近距离观摩和拍照,去之前做过学习,所以我们的目标是169特窟
爬上169窟的路甚是艰辛,保安大哥前面带路,贱躯颇重的我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手脚并用,缓缓上爬。这里,我找到了当年甘肃文物工作队队长、1963年炳灵寺石窟勘查领队岳邦湖先生的一段回忆:
“我们决定从大佛的右侧攀登悬崖。我们在地上把几架长梯连接起来,达到了大佛右侧的坎上,这个位置基本上到了大佛的腰部位置。大佛和悬崖之间的缝隙大约有0.2米宽,两手一伸,恰好卡住。我和几个木匠手脚并用,慢慢攀登,一边向上爬,一边做了些简易的攀登设施,或者架设木梯,或者绑绳子,做成简易栈道"。
当然,现在为了便于观光客游览,已经修建了简易的木栈道。
169特窟就在眼前,屹立1600年,我终于来了!
炳灵寺石窟开凿于西晋初年(约3世纪),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最早称为唐述窟。后又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至十九世纪末,逐渐形成了具有汉藏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
唐朝称龙兴寺,宋朝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
走进石窟,你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佛像文化,西秦的剽悍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夸张、宋代的求变写实。
我很抱歉,为了看卧佛,害船上的其他游客等我30多分钟
👭👭👭👭👭👭👭👭👭👭👭👭👭👭👭👭👭👭👭👭👭👭👭👭
中 国 旅 游
菅野
我今年8月去了中国旅游,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我和汉语教室的两位同学一起去中国,在昆明和许老师及老师的儿子汇合。
这次旅游一共十七天,游览了七个城市,昆明,丽江,兰州,敦煌,张掖,祁连,西安。旅游时天气很好,气候也比较凉爽,很舒服。
但是每天都有问题出现,例如:在机场安全检查时没有通过;在丽江迷路了;在兰州开船时间迟到了,在敦煌做错了出租车等等,真是说也说不完。
最后,最大的失败就是在西安的包车上忘了许老师的行李。
幸亏包车司机是老师的朋友介绍的,我们拜托他把行李直接寄回日本,总算顺利解决了。
旅游时我很高兴的是能品尝到正宗的中国地方菜。例如昆明的野生菌火锅,丽江的少数民族菜,兰州的清真菜,敦煌的家常菜,西安的面条和肉夹馍等。这些菜不仅味道好而且品种丰富。
旅游时我印象最深的是能参观已故平山大画家说的“东方维纳斯”的莫高窟57号,在1300多年前的壁画上,画了东方维纳斯的美貌,还保留了鲜明的色彩。我对维纳斯壁画很着迷,深受感动。
然后关于会话,旅游时我负责会计,所以和中国人会话的机会很多。例如,和包车司机和导游聊天,或在饭店服务台的对话,还有售票处的对话,以及餐厅点菜对话等等。
我学了一年半汉语了,我的汉语水平还不好,但是旅游时我不得不说汉语。没办法,我用不熟练的词汇和奇怪的发音来挑战。
不怕大家笑话,我罗列了很多中文单词,不明白的时候就用中文来写。有时候我的发音多次被学生纠正。
结果,我发现“车到山前必有路”。
另外,这次旅游,我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活力。
而且,我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风景,还可以品尝地道的中国菜,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多亏了许老师的帮助,我有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借这个机会,向许老师致谢,太谢谢了。
👭👭👭👭👭👭👭👭👭👭👭👭👭👭👭👭👭👭👭👭👭👭👭👭
1600年前的驿使
许晓敏
8月19日中午我们坐火车从敦煌到嘉峪关,看到火车站前的这个雕像,菅野さん问我这是谁的雕像,我第一反应是张骞,又觉得不像,问了来接站的司机师傅,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驿使像。
在甘肃嘉峪关,千山皓雪,万里黄沙,出土的汉砖驿使图,寥寥数笔,传神地刻画出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的邮驿情形。驿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手持凭信。而画像砖上特意没有画出他的嘴,据说是为了表明昔日驿传的守口如瓶。
中国邮驿通信历史悠久,最早是通过“击鼓传声”和“烽燧烟火”的方式传递。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邮驿法。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据两关”,邮驿文化发展迅速。
👭👭👭👭👭👭👭👭👭👭👭👭👭👭👭👭👭👭👭👭👭👭👭👭
马 蹄 寺
许晓敏
8月19日我们夜宿张掖,20日一早,司机师傅接上我们就直奔慕名已久的马蹄寺,因为这天我们接下来还要翻越祁连山,行程比较赶。
之所以叫马蹄寺,是因山顶一石窟内留有深深的马蹄印迹,史载系天马神迹,马蹄寺由此而得名。
马蹄寺石窟群是一处香火千年不断、享誉中外的佛教文化殿堂,其最初的开凿者,却是一名儒生。
故事要从遥远的西晋讲起。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分裂、大动荡,先后出现了二十余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史称“五胡入华”。中原缙绅、士大夫纷纷南下避乱,史称“衣冠南渡”。乱世中,无数珍贵的典籍,毁于战火,积淀了数百年的儒家礼教与文脉,遽然遭荼,令人痛惜。
然而此时,远在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却保留了一方难得的安定之境。割据河西之地的前凉政权一力劝课农桑、兴建学校,因而,与“衣冠南渡”并行的,还有“士族北上”——部分中原士族前往西北避乱,聚居于河西走廊。
那是前凉最后的君主张天锡即位初期。名动河西的大儒郭瑀,在老师郭荷去世后,严守儒家礼教,为老师服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守丧三年。然后,他来到了张掖城南的临松薤谷,也就是今天的马蹄寺一带。
这是一处世外桃源,幽深的山谷内,大片的原始松林时时为云雾半掩,雪山融水汇成的清溪边,开满了幽兰般的马莲花。《晋书》载,郭瑀在此“凿石窟而居”,作《春秋墨说》《孝经错纬》,打算终身隐居、授徒,为乱世中的北方儒学保存一线文脉。
多年后,这些石窟又被“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遂成为国内现存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站佛殿。如今,站佛殿宝相庄严,香烟缭绕,谁能想到,16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处书声琅琅的儒门学堂?
在郭瑀的带动下,河西儒学日益兴盛。据《宋书》记载,北凉后期,河西地区曾向东晋进献100多卷珍贵的典籍,除了河西儒者的著作外,还包含了一些失传已久的西晋以前的珍贵古籍。也许,在河西儒者的心目中,立足江南一隅的东晋,仍然代表了中原华夏学术的正统。
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原本地处偏远的河西,却存蓄了华夏文化的元气,甚至能反哺中原,不能不说是华夏之幸。
马蹄寺及三十三天石窟
这是一处“长”在绝壁上的神秘石窟,
千百年来,
它隐匿在祁连山的一处峡谷中,
历经沧桑洗涤,
依然顽强傲立于山河间
……
👭👭👭👭👭👭👭👭👭👭👭👭👭👭👭👭👭👭👭👭👭👭👭👭
8月20日,一路奔袭,告别河西走廊,我们进入祁连山腹地。
这里被誉为中国最好的马场
几千年来,因祁连山丰美的水草,河西居民赖以生存。
最 终 章: 美 食
西北行第一站,兰州的网红清真餐厅阿西娅,羔羊肉很嫩,南方人也能喜欢,第一次见到生长在沙漠的沙葱,自制酸奶还没来得及拍照就被扫干净了,每道菜都有特色,兰州美食不仅仅有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