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工具書

我的讀寫課--知道跨領域閱讀與思考的重要,然後呢?



中學生到底需要怎樣的讀寫課呢?這是一個大哉問。

一年前的暑假,知道自己繼續擔任這一批學生的讀寫老師後,開始思索如何落實我理想中的讀寫課----跨領域閱讀以及公民素養思辨能力。畢竟這一批學生大多都是從五年級直升上來,我與孩子之間彼此是有一定的信任程度,想必執行上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挫敗!

然而,這一年來的起伏與沮喪,就像是獨自遊走在暗黑森林深處,明明知道日出方向,依舊困難重重,緩步而行,滾動式調整方式,內心總是自我質疑著:「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嗎?」、「別人也有遇到同樣的困境嗎?」、「知道跨領域閱讀與思考的重要,然後呢?」、「梳理想法與設計步驟後,然後呢?」......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像是正在進行一場打地鼠的遊戲,解決了一個又冒出一個,應該有更效率的方法才對的。

原來,那個所謂更有效率的方法仍得回到教師間的合作。首先得破除彼此的科目框架,思辨教育與跨領域閱讀的主題企劃與執行,開始建構跨領域合作的原則與做法,嘗試看見更多學習的可能。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現實環境中我只能回歸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加以延伸,仍會有著自己的盲點與框架。

其次,非虛構閱讀與寫作的教學能力仍有待被重視。我參考《非虛構寫作指南》的架構,將標準降低以符合中學生的能力,嘗試在七年級的課程裡帶著孩子大量閱讀與書寫非虛構文類,並以八年級即將完成的個人專題寫作為目標,堆疊閱讀與書寫的能力。之於我,仍看見自己許多不足的地方,不會氣餒,但仍會有些沮喪。

這一年我們做過紀實類的人物專訪、地方導覽、食物記憶,或是議題類的討論,包含從女運動員穿著與髮型討論東京奧運場上與日常裡的性別平等、從紀錄片《度日》中看見角色與社會裡的問題、行動與不平等的解決、從不同觀點(贊成、反對與中立)的雙語政策文章中,讀到作者觀點與論述,練習摘要與找到論證。

這些課程都是以問題意識出發,嘗試讓文本連結學生與世界的關係,讓孩子寫下自己對世界的疑問,並且看到作者們使用哪些方法來解答自己的疑惑,例如歷史文獻、田野調查、觀察記錄、訪談紀錄、日記、散文紀實等。我經常問的問題是:「看見甚麼了?」

「有甚麼想法?」

學生給予的正向回饋是開拓視野,看見日常一切背後的細節,相對的也有學生說這些課程好像在上社會課、歷史與公民之類的,都要一直思考,又沒有標準答案,上起來很累。別說孩子,連我自己備課過程也覺得疲憊,備課前的嚴謹,上課時的當下調整,下課後的反省檢討,而且不確定這樣的方式是否可行。

礙於時間,明白自己不會再繼續在八年級繼續帶這批學生,於是選擇以概括方式運作課程。如果可以,當然以兩年為課程設計是最好。而實際上只有一年的話,讓我再來一次,我會調整為選擇1-2主題,列出必讀書單,上課就是提問、討論思考與寫作,反覆操作讀與寫的歷程,或許可以讓每個課程走得比較深層一些。

這樣的讀寫課是否是中學生需要的呢?寫到這裡,我依然沒有絕對的答案。

非虛構讀寫課的延伸書籍

《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臉譜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奇光

《讀而自由:安頓身心的12堂公民行動課》,幼獅文化

《讓思考變得可見》,大家出版

這一批七升八年級學生的暑假非虛構閱讀作業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左岸

《女子山海》,大塊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時報

《地下鐵事件》,時報

#非虛構文類

#中學生讀寫課

#專題寫作

#閱讀與寫作

#公民行動

#思辨教育

#素養教育


《童年與解放》--重視童年的消逝


週日無所事事,一早起床整理書櫃,看著翻著擦拭著,就這樣翻到《童年與解放》。

翻閱之前閱讀的註記與隨手筆記,其中隨機翻到我的隨筆:「客觀的知識拓展了主觀的經驗,只是成套的知識直接移植,是失去溫度與生命。」

「主觀經驗有限,可以透過故事與閱讀,人就可以轉換角度與同理。」

「只是實際的經驗還不夠,需要仔細觀察與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也許就是思辨的歷程。」

還有一些類似的筆記,原來當時的自己正在解放的歷程,而當時根本不知道我到底讀懂甚麼,即使現在可能也處於混沌之中呢!

順手就拿起《童年與解放》閱讀。原本只是蹲在書櫃旁,手上拿著濕抹布,沒多久乾脆沖一杯咖啡,坐在餐桌上,一頁翻過一頁,無可自拔地陷入對於書中所提及「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的辯證之中。

生命經驗有所不同,讀起這本也別有一番風味。閱讀過程中總想著,「讀寫教育可以如何讓孩子先從整體再到細膩?」「孩子的自然能力可以如何延伸到讀寫歷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就是一個正在經歷解放的歷程,應該可以融合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讓孩子得以開展生命,但如何做?」......

總之,這本燒腦的《童年與解放》可以和《學校在窗外》一起閱讀,更適合作為讀書會的文本。前者是對孩子自然能力的思辨,後者是培養文明能力場域的可能性,非常推薦家長與老師閱讀,也許可以清楚看見孩子學習歷程的本質,讓整體社會一同守護童年,避免產生童年消逝的重大危機。

作者:黃武雄老師

《童年與解放》,左岸出版

《學校在窗外》

#不要隨意整理書櫃

#好書讀不完

#會想讓人再讀一次


母親得愛逐漸長大的人--《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讀了好一陣子,整個8月還是沒有讀完,進度僅一半而已。

不是不好讀,而是需要理解與學習,因為書中主要觀點認為愛是一種能力,如科學一樣,需要明白理論後,學習然後實踐,最後體會。

一早社群網頁就已被開學日貼文洗版,完全明白為人父母的焦慮,即使是我家小高一第一次搭校車,也是看著他走上車子才心安。因為擔心來自於母愛。

《愛的藝術》除了提及愛情之外,也提到兄弟愛、母愛、神愛與自愛。然而,更想和讀者分享的是,佛洛姆說:「母愛的真正成就是在於母親愛逐漸長大的孩子。」

因為當孩子還小時,母親會無私照顧孩子的生活,幫助他飽滿與成長,這樣的依賴總讓人誤以為母愛是簡單的,是天性的。實質不然,孩子必須成長的,會有自己的想法與個性,母親會遇到一些心理困境,導致母愛變成了艱鉅任務。

於是,佛洛姆提到:「只有真正充滿愛的女人,只有樂在施多於受的女人,只有在自己生命中牢牢扎根的女人,才能在小孩和自己分離的過程中當一個充滿愛的母親。」(103頁)

經典閱讀是必要的,因為有著跨世代的普遍性經驗,1956年《愛的藝術》讓我知道「得學習愛逐漸長大的孩子。」以及「先愛自己才能真正愛別人。」

《愛的藝術》,木馬文化

#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

#有讀書會更好

#教養書籍的首選

#愛情學分必修課


新書推薦--《每當孩子傷心時,故事是最好的陪伴》看見故事的價值 

回想昨日,行程滿檔,三個時段的讀寫課程,外加接送小孩與備餐。颱風外圍環流所帶來的大雨,不曾停過,猶如昨日生活步調緊湊匆忙,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只能尋找縫隙讓自己停頓。

然而,內心卻是滿滿的充實。尤其是看到孩子們在故事中找到一些投射與想像,討論過程中解放自己的思考框架,看見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聽故事時,時而停頓,時而討論,為的就是讓孩子們有時間可以提問與思考,有了提問自然就會有更多經驗的連結與靈感的探索。問晚上上課的孩子說:「這樣上課會累嗎?」孩子總說:「不會,只是時間不夠,寫不完。」寫作時,因為有了經驗連結與想像探索,寫作動能也自然形成。

曾經進行擬人化的寫作練習時,請孩子找到最近傷心、生氣或沮喪的事件,並且以身邊的物品為第一人稱描述這件事情的歷程與結果。有孩子以房間內的玩偶書寫疫情停課期間的孤獨、以吊飾描述和好友吵架的懊悔,以電動玩具書寫課業壓力,或是以娃娃描述陪伴親人過世的悲傷......。

閱讀讓孩子開始與生命經驗連結,寫作讓孩子學習看見自己的情緒與觀點,情緒得以抒發與平衡,而我只是一個說書人,陪伴者,和孩子在故事中聊聊自己,淬鍊出一個個故事的價值。其實,孩子的故事也陪伴著我,讓我在緊湊的生活中得到一些滋養。

無論再如何忙碌,記得有空閒時和孩子一起說說故事。

~~~~~~~~~~~~~~~~~~~~~~~~~~

《每當孩子傷心時,故事是最好的陪伴》書中共收錄94個療癒故事,並且提供了8大暖心主題,從失去所愛的人(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失去寵物、失去家園、失去珍愛的物品、面臨疾病等等,這些故事完整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分離與失去,讓家長、教師、助人工作者都能在書中找到適合的溫暖故事,支持並陪伴各年齡層孩子甚至成人一起度過難關。

✦✦《每當孩子傷心時,故事是最好的陪伴》,#小樹出版

現貨供應中!


新書推薦--《教室裡有一頭大象:思考、思考、講道理》



曾有幾次機會,和第一線老師們或是社會服務工作者分享過「思考討論的文學教室」為題的講座。內容大致上以小店主自己的經驗開始,如何透過閱讀繪本與小說,進行自己的詮釋,又是如何在教室裡建立一些思考路徑與好奇提問,讓孩子藉此建構對書籍的意義,其實就是讓孩子們有著自己的觀察、疑惑、理解與詮釋。

上周更是特別,首次針對幼兒園老師進行6小時的繪本賞析與應用工作坊,其中一部分以思考為主軸,彼此腦力激盪出幼兒園的孩子還可以如何進行繪本思考教學。只要大人有著堅定的信念,翻轉自己的兒童觀,其實是可以的。

思考到底是甚麼?又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思考呢?

《教室裡有一頭大象:思考、思考、講道理》一書以生活中的日常故事,讓孩子得以釐清思考的本質,並且不以說教為手段,改用生動活潑的對話,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進入問題的核心,例如「很多功課要寫,很麻煩,可是不寫功課會被罵,也很麻煩,在兩種兩難困局中,該怎麼辦呢?」

想一想,如果是你遇到孩子這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回答呢?別擔心,此書厲害的地方就是,會有哲學教授冀劍制,也就是此書的作者提供應對範例,如此一來,大家可以透過閱讀與練習,逐漸找到自己的應對方式。

此外,書中一開始提及「不管做什麼主張,都一定有自己的理由。」這可是思考非常重要的關鍵,如同在文本討論過程裡,我經常會進一步提問孩子的問題就是「你會有這樣的答案從何而來?」,只要孩子說得清楚明白,表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當孩子回答得零零落落,自然會露出馬腳,然後跟我說:「老師,我亂講的。」

此後,當孩子要回答時,就會開始練習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了。

思考是可以練習的,只要給出時間與空間,即可如書中所說「養成孩子的思辨習慣,獲得智慧的眼睛,看見原先視而不見的教室裡的大象」!

《教室裡有一頭大象:思考、思考、講道理》,三民出版

~~現貨供應中~~

#讓思考變得可見

#思考的教室

#思辨素養

#獨立思考


新書推薦--《寫作力大爆發》



幾年前在實驗中小學的邀約下,開啟了我和孩子的校園讀寫課,一周兩堂課時間是我與孩子的共同創作,直到現在持續和五年級~七年級孩子一同工作著。

記得有一次針對五年級班級,我以《喬治的神奇魔藥》和《皮克威克奶奶》為導讀文本,讓自己化身為喬治,請寫下自己的神奇魔藥食譜,並且為我們介紹魔藥功能、用法、研製方式。

孩子問:「甚麼材料都可以寫?」

「可以,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寫到食譜中。」(當然就會出現許多尿、蟲、屁之類的,但記得不批判。)

過程中教室充滿歡笑,即使可能遇到不會寫的字,寫錯字,暫時先拋開,就讓自己先喜歡寫字再說!

這個課程已經是我每一次接到新班的定心丸。

當我讀著《寫作力大爆發》的時候,發現到作者將孩子獨特的圖像能力,藉由有趣的聯想活動,讓孩子較能輕易的轉化為文字,不僅有成就感,同時也讓創作工作變得有趣許多。這的確讓我聯想那些教室裡的寫作塗鴉練習,較能跳脫傳統思維框架,有點瘋狂,有點幽默,卻又讓孩子捨不得停下筆的課程主題。

我想,只要靈感自然從生活中取材,讓孩子發揮既有的想像力與聯想力,孩子自然就不害怕寫作,這本書有許多小秘訣,非常推薦給家長與第一線老師。

《寫作力大爆發:塗鴉日記、自製標籤、繪製地圖……全球暢銷書「瘋狂樹屋」作者從生活找創意的45個寫作祕訣》,#小麥田出版

現貨供應中!

#讀寫教育

#塗鴉寫作課


《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開啟另一扇窗扉

坦白說,自從取得兒文所的學位後,只會偶爾尋找自己關注主題的論文,10根手指頭都可以數得出來,至於提筆寫小論文更是不曾發生。

於是,對於謝鴻文老師長期關注台灣在地兒童文學發展,不只是關注,還有動筆撰寫,這樣的研究精神令人欽佩。而《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就是鴻文老師最動人的研究成果。

此書嘗試從宏觀的文學史論述切入,再到微觀的作者與文本研究,文類更是包含童話、童詩、圖畫書、戲劇、小說等,所涵括的內容相當豐富,既深又廣。

所謂新生從何而來?仍得認識過往的歷史脈絡,結合現今的生活與閱讀開始,如此新時代的內在聲音才得以體現,展現不同的詮釋與想法,而且也可傳遞給更多人分享。

鴻文老師不但致力於研究與創作,同時也熱衷於教學,現在更是開啟另一扇窗扉---成立「遇見小王子書房」,試圖召喚更多大人可以願意認識童書,重拾閱讀樂趣,讓更多讀者看見兒童文學的更多可能。

《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秀威出版

作者/謝鴻文

#桃園新書店

#桃園作家

#兒童文學

#兒童觀


好書推薦《你發生過什麼事》--安心與專注的連結



「現在醫療模式過度集中在精神藥理學與認知行為療法,卻大多低估情感連結與節奏的力量。」

「現代人所擔心的不只是經濟上的貧窮,孤獨寂寞也是一種全家傳染病。」

「我們花了好幾個小時在螢幕前。我們越來越少全家一起吃飯;我們的談話技巧降低,說故事的藝術與聆聽能力退化了。結果就是,人變得更自我、更焦慮、更憂鬱,復原力更差。」

「創傷、憂鬱與物質濫用全都是同一件事--情感連結與歸屬感與這些問題息息相關。」

「每個人的痛苦都一樣--只是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

~~~~~~~~~~~~~~~~~~~~~~~~~~

閱讀著《你發生過什麼事》,會慶幸自己的童年是在傳統農村家庭度過,即使以前很厭惡。

現代的生活裡總是一直出現社群媒體的貼文、影片,期待能夠攫住他人的眼光,賦予更多的關注(其實小書店的粉專也是啦!)然而書中也直擊核心的撞擊出現在世界人際關係的貧乏,將牽引出更多情感失調的後遺症。

健康的情感連結是需要給予彼此專注的時刻,例如眼神聚焦、延伸對話,如同長久以來人們習慣的傳統部落生活一樣,部落裡有著不同年紀、個性與專長的人彼此照顧,專注的參與慶典或是生活儀式,形塑具有安全感的文化滋養。

例如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年暑假裡,都得放下所有的事情,專注的和家人坐在一起剝花生。半天下來,經過的街坊鄰居也會一起搬張板凳,伴隨著花生殼的聲響,一來一往,重複動作,閒話家常,這應該也是一種情感連結,一種讓人安心與專注的連結。

而小書店所舉辦的聊書會就是創造讓人安心與專注的連結,藉著與書的生命連結,以故事彼此陪伴,如同創造一個社群部落--一個藉由閱讀與書寫的社群,安頓自我與身心調節。

根據書中的觀點,讓人安心與專注的連結也將會影響到自我調節的能力與機制。易言之,越有成功的人際情感連結經驗,大腦就會產生更順暢的可塑性。別小看那短暫的專注陪伴時間,緩慢累積也會是一個強大力量的!

《你發生過什麼事》,悅知文化


社區書店裡的讀寫課


閱讀文學作品,無論是繪本或是青少年小說,是開啟自己的視野,學習跳脫思考與經驗框架,對於體制內的一切有所反思。寫作是以文字刻畫了生命的亮點,藉由閱讀與經驗的化學反應下,學習以文字描繪了人生的況味,以及整理自己的看法。

這次有機會讓讀寫課的家長分享著對於課程的觀察與孩子的變化。兩兄弟現在分別為六年級與四年級,參與書店的讀寫課2年多後,今年仍持續參與,於是家長如是說。

「對我的孩子來說,國字是複雜的字體結構,文章則是複雜字體結構的迷魂陣。讀寫課先梳理孩子想要表達的感受,用文字將感受書寫出來。幫助我的孩子從迷魂陣的恐懼跳脫出來,也從靜下來的書寫過程中,從心慢慢感受生活周遭的變化。」

閱讀與寫作是需要有意識的練習,透過故事的引導與討論,讓孩子連結自己的生命經驗,並且開始組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