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在日常

一場共讀對話的歷史饗宴《修一修老房子》


書名頁裡的貓咪緩步悠閒,高雅姿態,當閱讀視線往右偏移,貓咪縱身一躍,映入眼簾的是「你好,我是牛牛。這裡有一棟神秘的老房子.....」一種詭譎的開場氛圍,讓我們開始期待這一場不確定性的閱讀旅程。


《修一修,老房子》有著理性與感性,知識與情感雙軌敘事,藉此讓大小讀者一同探索字句語言的樂趣,以及找尋視覺圖像的線索,是一本擁有豐富體驗的幼幼操作書。因為,嬰幼兒階段的共讀時,只要大人可以緩慢朗讀,並且適時增添狀聲詞與肢體動作,甚至簡易道具,即可成功攫住孩子的眼光,帶領孩子進入老房子修繕的歷程中。


首先,一翻開書頁時,鐵皮圍牆盤據一大半頁面,大人朗讀故事字句後,即可適時鼓勵孩子提出疑惑,例如「你覺得圍牆後面會有什麼呢?」、「這裡發生什麼事呢?」其次,大人可以透過「要如何拆掉圍牆呢?」的提問,搭配書中的狀聲詞「咔!」與附錄的工具貼紙,一起和孩子找出適當的工具。接著,大人可以示範拿工具的動作,再讓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最後,一起翻到下一個頁面,觀察老房子修繕的狀態,仔細查看前後頁面的差異。


完全顛覆過往的平面閱讀慣性,《修一修,老房子》傳遞嶄新的閱讀體驗。隨著每一頁老房子的狀態不同,指令、動作、狀聲詞與情緒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演變。孩子將會發現原來隨著故事的動作,自己正在參與老房子修繕的工作,一同見證史蹟文化的歷史與專業。


所謂的史蹟文化意味著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典藏,有的是老街著名,有的以飲食呈現,有的以建築展演,於是在這本《修一修,老房子》成功牽引出似曾相識的內心觸動,召喚出對於在地文化的記憶與情感。一頁頁的斑駁倒塌歷史建築就在繁複的修復與再利用過程,化約成翻頁之間,而每一個翻頁所匯聚的是許多專業知識與時間的累積。其實,讀來輕薄童趣十足的《修一修,老房子》是乘載著令人省思的珍貴史蹟,直感歷史挪移的讚嘆。


童趣的藝術圖像是親子共讀的引信。由於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彷彿是獨享一切的森林之王,慢悠悠的沉浸在大人說故事的語調、肢體,孩子只需要專注觀察圖像。《修一修,老房子》採用剪紙技法,保留粗擴的線條,讓濃重的黑色襯托自然庭院的繽紛色彩,光影交錯,藉明暗對比營造內外空間不同的氛圍,同時也呈現四季嬗遞下,將周還環境描繪出不同色彩樣貌。


除了靜態色彩變化之外,圖像藝術也呈現動態趣味,巧妙地讓貓咪牛牛無所不在。從牛牛一開始的孤單、好奇、緊張、探索,再遇到一個朋友、一群朋友,彼此相處合作等,以貓咪的多元姿態作為貫穿圖像敘事的脈絡之一,不僅增添圖像閱讀裡的況味,也讓貓咪們的溫柔陪伴象徵著前後蝴蝶頁裡老房子所迎來了重建與新生,賦予了愛與善的力量。


老房子是做為我們和歷史長河之間的一座橋梁,除了歷史知識的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啟我們與歷史場域的對話。而《修一修,老房子》也是一趟嶄新的閱讀旅程,藉著親子共同探索故事的文學性、語言性,以及圖像的藝術性、文化性,企盼帶給親子高品質的共讀對話的歷史饗宴。



經典之作《小熊維尼》以及《維尼角落的小屋》

1926年,小熊維尼誕生。接著迪士尼將其發揚光大,成為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二十一世紀後,改編電影及後續傳記電影陸續登場。


《小熊維尼》首集也是維尼的起點故事。有別於第一集是「維尼」的主場,第二集《維尼角落的小屋》是由高人氣的「跳跳虎」擔任主角,跳跳虎隨著維尼進入公共領域後,兩年過去,也隨維尼腳步到了世人眼前。


這一次,#好人出版 為了這兩本書,特製了一本詩集,期待能讓大小讀者看見經典之美,只要在小書店購買《小熊維尼》以及《維尼角落的小屋》任一本,即可附贈《維尼原作詩集小冊子》,歡迎訂購!


此系列特色

●他的快樂夥伴完全集結──

  ●皆為方背精裝版、重新上色之插圖書衣

  ●兩集皆依照1926年及1928年最初的版本編排修正所製作


《小熊維尼》

《維尼角落的小屋》 

文化與藝術氣息夏日閱讀《放暑假》

端午節後,一樣的遛狗路徑,一樣的街景,不同的是開始聽見蟬鳴的聲音,嘹亮的蟬鳴瘋狂地迎接夏日的到來。即使兼課的學校得到七月初才舉辦畢業典禮,不過小書店周遭校園都可看到畢業季的蹤跡,像是販賣畢業花束的攤販。

蟬鳴、畢業季預告著暑假即將到來。

延續《暖被桌》的創作形式,《放暑假》所有的畫面都沒有出現角色們的臉,以俯視的視角看見家中的日常。這樣的日常中的平凡,散發出一股樸實,專屬家的味道,瀰漫著幸福的滋味。

不同的是《暖被桌》是寫暖冬,《放暑假》描繪屬於孩子的盛夏,無論是選擇窩在家,游泳池,蕎麥麵或是當季蔬果,濃厚夏天的氛圍,但在翻閱之間,俯視、廣角或斜角之間的構圖,圖像能狠狠地將暑氣吹得好遠,尤其是看到入夜的逛祭典、欣賞煙火的時候,整個清涼許多呀!

更特別的是《放暑假》裡展開的大拉頁裡,描繪祭典裡的各式特色攤販,大人或是親子之間都可以好好地細細觀察,不僅充盈著文化與藝術氣息,也有著屬於夏日的閱讀特色。

《放暑假》

《暖被桌》

圖文/ 麻生知子

#遠流出版

現貨供應中~~~~

#放暑假

#畢業季

#文化繪本


想一想,你有哪些「上屋頂,曬月光」靜謐時光呢?

其實,我不知道該如何介紹這本《上屋頂,曬月光》。

第一次與此書相遇,是在海狗房東的讀書會。當房東捧著這本書時,先跟大家說說翻譯過程的趣事,前一秒仍在歡樂氛圍裡,下一秒則立即掉入此書的柔和圖像中,同時也被此書的詩意攫住眼光。持續專注地看著圖像,腦海裡「碰」一聲,猶如流星般的閃光一剎那間悄然滑過。

掠過的閃光是對於「上屋頂,曬月光」的理解,每個人都需要如上屋頂,曬月光的神祕片刻,那樣的貼近自己,享受與自己在一起的靜謐時光。

閱讀過程中,當我們隨著書中雪白鳥兒的飛翔與冒險,其實也在鳥兒的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包含著追求人際關係、討好世界的自己。期盼有著更多的冒險,期待飛得更高、更遠,如願地身上有了繽紛羽毛,看似亮眼愉悅,卻是將最初的自己推得更遠。

總是得等到那一天,才會驚覺到「我是誰?」

自從接觸到靜心、自我書寫後,再到跑步,發現自己越來越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只要專注的呼吸,無論是吸吐吐,或是吐吸吸。一旦有了雜念,立即回到呼吸,真切感受自己的平穩節奏。原來這就是當下!


再翻閱幾次《上屋頂,曬月光》,觸動依舊,而且後座力十足。當我們看到雪白色羽毛蛻變成亮眼繽紛色彩,我們知道鳥兒不一樣了!一頁又一頁的看到鳥兒再回到最初的樣子,心境轉換的歷程,糾結的心意所延展的人際連結與自我覺察。再看到最後的雪白又巨大的鳥兒時,我們也才發現原來那些當下,那些孤獨,就像晶瑩透亮的珍珠,就在每個頁面裡迸現,終究會讓我們理解所謂自我追尋的意義。


讀著讀著,就會越相信書中的信念,越能張開雙手擁抱那個孤獨的自己,就像是魔術師在觀眾席裡埋下樁腳,默默地牽引著我。所謂的孤獨不是孤單,而是真正平靜的神祕時刻,彷彿找到最初的自己,原來那個雪白色的自己終究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巨人。

想一想,你有哪些「上屋頂,曬月光」靜謐時光呢?

《上屋頂,曬月光》,大塊

現貨供應中

#心靈藝術

#自我覺察

#擁抱孤獨

#貼近自己


有愛便是家-《成為一個家》

《成為一個家》封底這樣寫:「傾聽一棟房子的無聲話語,訴說曾經感受過以及失去的愛。當塵封許久的門扉重新被推開,它能否再次相信愛?」深深地被這些文字給吸引,開始想像這房子到底會有著怎樣的故事?

此書以第一人稱書寫,藉由房子自己的獨白,讓讀者沉浸在房子的敘事角度之中,看見房子與家人相處的種種回憶,直到家人不得以離開。於是,讀者又體會到房子不自覺地陷入失落與不安,選擇將自己蜷縮在暗處,逐漸被沮喪感腐蝕活力,當初心中的自信與期待早已陡然消失殆盡。

房子開始自我懷疑:「我值得再次被愛嗎?」

從木質地板深處,自紅磚之間飄盪出失落的黑暗漩渦,房子的絕望像是傷口的膿水不斷地滲透出來,質疑自己是否還能再聽見家人們吟唱與歡笑。讀者從圖像裡房子持續毀壞老舊,感受到房子開始封閉起自己的心,恍若房子的生命突然斷流枯竭。

除了敘述房子與歲月更迭的故事之外,也許《成為一個家》的「房子」可以置換成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低落情緒經驗。我們都想盡辦法自谷底攀爬,極力擺脫如地心引力的情緒包袱,努力說服自己只要相信,即可海闊天空。縱使現實總比故事殘酷,至少故事給予了我們陪伴與光明。

故事的最終,房子在新家人的愛與擁抱之中逐漸擺脫負面情緒,重燃了希望與熱情,不同與以往的家庭形式,愛與回憶卻是一樣的,賦予了撫慰安定的力量。文字沒有細說,但圖像裡說明了即使家庭樣態不同,對於家與家人的愛是不分性別,有愛便是家。

《成為一個家》,遠流

現貨供應中~~~

#PICTOPIA

#家 #搬家

#多元成家 #有愛便是家


獨處靜心的禪思《雨》

《雨》的封面不禁令人想起《五百羅漢交通平安》,每每向大人朗讀《五百羅漢交通平安》這本故事,總會觸動到一些人的記憶而熱淚盈眶。

《五百羅漢交通平安》與《雨》這兩本都有著溫潤暖心的創作風格,讀完後猶如穿越時光隧道,牽引我們回到舊時光裡,細細盤點著回憶存貨。相較於《五百羅漢交通平安》的高潮迭起,《雨》則有著淡然樸實的故事線,彷彿是日常生活裡的柴米油鹽,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渺小事情。

然而,看似無所謂的小事件,卻是回歸初衷,靜心平衡的重要關鍵。

故事裡的小和尚是個孤兒,每天都會寫一張毛筆字「雨」,總在各種雜務完成後,總在每個工作時間縫隙之中。於是,小和尚在慢慢書寫「雨」的過程中,隔絕了現實裡的雜唸,阻斷了內心的各種小我,為自己找到能讓自己身心安定與平衡的零碎時空,煩躁的心得以平靜。

這一寫就是20年過去,小和尚變成大和尚,相同的是依舊持續書寫「雨」這個字,而讀者難免開始疑惑:「怎能一寫20年?」是呀!無論生活如何起起伏伏,無論現實如何紛紛擾擾,書寫「雨」這個字彷彿雕琢了一個個穩固的碉堡,容納了和尚的一切情感,撫慰了曾經失落的心,讓和尚得以回歸初衷,真誠的與自己相處與對話。

《雨》的上下開版形式,再加上毛筆字題寫的字體,讓每一頁就像是一幅幅具有季節感的水墨畫,時雨時晴,時風時靜,以不同的景色帶領我們走入悠悠山林。除了山林寺廟之外,也有著熱鬧非凡的祈雨儀式,所使用的是不同於其他頁面的橘紅色,有著強烈的嬉鬧感與突兀感,延伸出的黑色幽默令人莞爾。此時,對應到和尚靜心的書寫與回憶過往的和煦頁面,我們會開始連結到自己的生命,或許也曾有過不斷向外祈求,重視形式與氛圍,卻忽略傾聽自己的初衷,忽略了日常重複的小事,可以讓自己真正聆聽內在最深層的聲音與靜謐。

讀了旭恭老師新繪本《雨》,簡直就是呼應之前介紹過的《上屋頂,曬月光》,都有著獨處靜心的禪思。或許,就在故事裡不斷提醒我們得回到初衷,重視一些日常小事,找到能真正給與自己靜謐的時空,日日重複著也能帶給我們巨大的力量。

《雨》,水滴文化

《上屋頂,曬月光》,大塊


可愛到爆表的「生活小麻吉」系列繪本



據說,「生活小麻吉」系列繪本總共有12本。生活小麻吉系列裡,每一本角色設定符合物品特性,孩子可從中習得生活小常識。此外,都以日常小物的擬人化描述方式,超乎我的想像。


透過有趣的故事情節搭配可愛插畫,例如將水龍頭滴水的狀態比喻成「流鼻水」,相信孩子一看到圖像就能會心一笑呢!此系列書籍擁有著鮮豔的色調、逗趣的表情與幽默的情節,為小讀者在日常生活裡揮灑了神奇想像魔法,不僅有意想不到的「笑」果,而且潛移默化「同理換位」的情感。

真心覺得可以將此系列插圖作為Line貼圖呢!


《吐司傑克烤焦了》

《瀝水盆多莉好健忘》

《手錶珍妮睡不著》

《麥克筆托尼好生氣》

《大蔥里克化身偵探》

《汽水阿梅飛向月球》


#水滴出版 

圖像裡的訊--台灣原創繪本《牆壁大戰》



封面上的孩子大膽跨出那一大步,既穩定又自信,即使身後充斥著善與惡,依舊沿著黃色步道走去,彷彿是一股希望力量指引著孩子持續向前邁進,這也是我讀完《牆壁大戰》的感覺。

若只看文字,《牆壁大戰》其實很快就能翻閱完畢,文字十分簡約,圖像卻隱藏細節,賦予讀者更寬闊的空隙可以加以詮釋與意會。以兩個男孩的小爭吵為核心概念,那一道牆是真實戰場,卻也隱含著牆面上的故事所呈現的日常是如此平凡與四處可見。倘若不駐足觀察,不關切思考,我們總會無視於那些窗台日常的所呈現的意義。

混亂的牆面是兩個男孩的衝突結果,而窗台上的日常有著歷史傷痕,包含柏林圍牆、納粹威權,也有著親子衝突、家庭暴力、獨居老人、貧富差距等。男孩間的塗鴉衝突延伸到沉重的社會議題,看似橫亙著一道溝壑,其實這些都共存於我們的生活日常之中。

此外,圖像裡從單純的色調隨著衝突的加大,而開始呈現混亂與不安,一個轉折的出現讓緊張感得以釋放。轉折來自於兩個男孩的內省與覺察:「我們所製造出來的醜陋與衝突只能這樣放著嗎?」於是,男孩們開始有了善的行動。

面對牆外與牆內的大小「衝突」之時,如書中男孩們的關懷與善的行動,我們將可發現在我們的心靈土壤裡,依然有著力量與希望的種子,只要微小的契機,就會重新長成大樹,震動枝葉,將善的力量傳遞得更遠更廣。

《牆壁大戰》,#遠流

作者/ 林柏廷


鬼門開的應景書籍

一邊聽著司馬中原爺爺的鬼故事,一邊和弟弟兩人躲在被窩裡,又愛聽又怕得要死,這就是童年。而鬼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椅仔姑〉,有一陣子看到竹椅,恐懼感立刻蔓延全身。

長大後才明白,這一切的鬼故事背後其實都是提醒我們得謙虛與同理,尊重他人,敬重自然。

#燒燙燙的鬼家澡堂》封面上從澡堂屋頂散發出熱騰騰的蒸氣,製造出氤氳的迷濛效果,結合書頁裡祖孫倆要去澡堂的傍晚,一種從白天至黑夜,陰陽結合的魔幻時間。最後「鬼家澡堂」的招牌,成功塑造了一種神祕的過門,讓寫實世界可以直達奇幻第二世界的通道。

#奇異男孩》這是一本大小讀者都會喜歡的鬼故事,雖沒有詭譎可怕的情節,卻處處充盈著愛的力量。書中以鮮明的歷史傷痕為脈絡,讓愛慢慢暈渲烘染,細膩呵護著歷史上的疤痕,並牽引出讀者生命裡的親情共感,也傳遞了生命裡最美麗的禮物就是愛與善良。

#鬼男孩》小說以主角的死亡揭開序幕,生前的事件與死後的現實彼此穿插交替,緩慢且有節奏的為讀者拼湊出真實的過程。印象深刻的事,書中的鬼男孩原來不僅指十二歲黑人男孩傑若姆,而是群體的代表,代表著從蓄奴時期到今日的所有不同時代的鬼男孩,例如愛默特.提爾,同樣也是因種族歧視而遇害的所有鬼男孩。

#妖怪台灣》的「怪」,又再細分為四種類型,也就是「奇人、奇事、奇物、奇地」四種項目。為何在「妖、鬼、神」的奇異故事之外,還要再分出「怪」這個類型的故事?原因在於,臺灣鄉野傳說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難以分類的狀況。

繪本

《燒燙燙的鬼家澡堂》,遠流

《長壽湯仙女》,維京國際

橋梁書

《妖怪旅館 生日快樂!》,東方出版

《妖怪旅館 晚安!》,東方出版

《妖怪旅館 放暑假!》,東方出版

青少年文學

《奇異男孩》,親子天下

《鬼男孩》,幼獅

《妖怪台灣:三百年山海述異記‧怪譚奇夢卷》,聯經


登山開啟孩子喜愛大自然的心《高山上的孩子系列》 

其實,瑰麗山林近在呎尺,只要我們能以沉靜的心去觀察與感受。

走在雪山黑森林山徑中,陽光與樹影充滿朝氣跳著曼妙舞姿,我們就這樣被成群高聳的冷杉純林緊緊擁抱著;俯身泅泳在奇萊南峰茂密翠綠的箭竹裡,微風與綠蔭沉澱了平日紛起的思緒。曾想過這樣的觸動,若以繪本作為展演舞台時,應該可以開啟孩子喜愛大自然的心,聆聽山林的脈搏聲,撫摸山林的神祕肌理。只是畫家會如何呈現呢?

答案就在《高山上的孩子系列》裡,著實感受到自然的饋贈是如此豐美呀!

畫家妙筆一揮,揮灑魔法般的筆觸與色調,獨特的人文自然風采,鮮明躍然紙上。每一次翻頁,彷彿置身於銀白雄偉的高山荒野,喜馬拉雅山區冷冽空氣立即撲面而來,抵達了截然不同,遠在天邊的世界。再佐以兒童的語言與觀點,讓讀者與故事產生情感共鳴,邀請讀者真正進入角色與情境,得以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樣貌。此外,讀者能以此系列為橋梁,搭建起與世界之脊的連結,進而產生同理與好奇,擴展視野。

故事主角普巴是個雪巴男孩,自小對於喜馬拉雅山的一切瞭若指掌,每顆小石頭都認識,並且和小犛牛一起長大,在自然裡學習與玩耍,而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夠登上世界高峰—聖母峰。普巴與奶奶之間的親情著墨不多,卻散佈在圖像細節裡,例如為了治癒奶奶,得獨自上山尋找冬蟲夏草的意志、面對暗夜趕路的寂寞、煎煮藥湯的細膩與耐心等等,彷彿有一股隱形強大的溫暖力量,從單純的山區生活中,安穩承接普巴的擔心與孤寂,雪巴男孩得以蛻變與茁壯。

《高山上的孩子系列》創造出雪巴男孩視角下喜馬拉雅山的純樸,圖像裡賦予著堅定、活力、感恩的氛圍,運用隱喻、意象與對比手法描繪出如湧泉般的生命力量。例如普巴手捧著叔叔贈送的登山工具,暗示著自我認同與感恩的心;那頭如小山丘的大犛牛是祖靈的化身,也是山林守護居民的承諾;登頂過程頁面的翻轉彷彿提醒讀者顛覆閱讀視角後,只要一步一步的踩踏,眼前即會出現廣袤的陵線風采;聖母峰的影子坐落於雲海之上、簑羽鶴群起飛越高山,洗滌了自我糾結,呼應著自然與人的緊密關係。

然而,滑世代裡的人們僅宅在家,逐漸遺忘大自然自處的本能,罹患「大自然缺失症」卻不自知。回想起那一次無意間與藍腹鷴邂逅時,驚艷於那身閃閃發亮身軀正在緩緩挪移,融入於樹叢間的墨綠,像極了一幅詩意的生動畫作。孩子驚奇的眼神,呆愣的表情,靜謐的氛圍,至今想來依舊歷歷在目。我知道那是孩子與野生動物、眾生萬物相遇的純粹感動,我也知道那是山林撫慰了我們平地裡的躁動與焦慮,山林的氣息就這樣深刻地烙印在心上。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實際走入山林,把自己全然交出,用五感去覺察與感受,聆聽山林所要傾訴的豐富故事,分分秒秒都隱藏著驚奇,進而體會山林深邃與浩瀚。因此,開啟喜愛大自然的心,源自於樂於觀察的好奇,觀察自然裡佈滿生命力的奇蹟,以找回內心最初的那股平靜與力量。

《「高山上的孩子」系列,共2冊

《登上聖母峰》

《喜馬拉雅山的禮物》


《今天Today is the day》 


對於許多人而言,今天如同複製貼上一樣的日常,之於《今天》裡的老奶奶卻是個失去「家」的日子。

看過幾齣韓劇,對於提及居住正義或是財團強迫搬遷的橋段印象深刻。這方面的新聞事件在台灣並不陌生,只是多數人的確會視為「他者的事件」,與自己的關連不大。

而梓鈞繪本創作中,以溫暖物件的筆觸,引領讀者進入老奶奶的生命。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歷程中,圖像裡有著許多無奈,靜悄悄又真實描繪,不捨之情自然流瀉在每一次的翻閱。

前蝴蝶頁小房子脆弱的身影,後蝴蝶頁裡整齊排列的城市棋盤上,房子蹤影消失不見。強迫拆除的權威終究讓老奶奶的房子,那個充滿記憶與人際溫度的房子默默地被抹去一切,一磚一瓦都不剩的消逝了。

圖像是淡然的旁觀者,給了一些距離,讓讀者進入到老奶奶的生命之中,看著「他者事件」,卻仍有著起伏的觸動,給予了我們感同身受,賦予了我們不同觀看的角度。接著將「他者事件」移情為與我們有所連結的人或事,一切有了縫隙與翻轉。

《今天》 ,時報出版


新書推薦----發明家就是一直在「雷殘」 

先說我的結論:「發明家就是一直在生活中雷殘的人。」看似悲劇一場,卻是朝向成功的捷徑。

每天晨起都需要一杯咖啡,不只是提神,而是一種儀式,讓咖啡的香氛逐漸喚醒味蕾與身心。年輕的自己比較想嚐鮮,腦波低,只要看到「萃取風味佳」、「輕巧便利」,總覺得家裡就是少了這麼一台獨特的咖啡機,無論是美式咖啡機、自動、膠囊、可以打奶泡等。只是,最終這些機器的身影各自以不同原因消失了。

至今,近10幾年的晨間時光都是以摩卡壺煮出香濃咖啡,不曾更換,就這麼一個,耐用美觀便利。來自義大利的摩卡壺可說是極致的工藝技術,美麗的八角外觀,通過蒸汽加壓的沸水來沖泡咖啡,可以細煮出義式濃縮的綿密口感。

怎會想到用蒸氣加壓方式呢?

原來是發明家就在日常中觀察到婦女正在洗衣過程得到靈感,不斷嘗試後,就在1933年發明了這一款便利又改變世界的摩卡壺,導致每個家中都有美味的咖啡,包含我家。

在《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家: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發現》中,可以看見這45位發明家的好奇心和努力,造就了現在發明物,讓我們所享受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生活。

此外,每一次的錯誤都讓我們離成功更近,犯錯並不代表失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尤其是面對正在學習的孩子,尤其是在學校家庭,就是要讓孩子學習犯錯的地方。因為每一次的錯誤,表示孩子又成長了,不是嗎?

於是《當一切都搞砸了:十位不放棄的天才發明家》集結橫跨三世紀的十位發明家,大聲地告訴孩子與大人:「犯錯並不可怕!」

藉由10個積極面對錯誤的故事,以豐富的圖像輕鬆培養孩子「耐挫力」與「好奇心」。

只要保有細心的觀察,好奇專注的心,也許孩子們能藉由生活日常中找到靈感、想像與創作,發明了改變世界的「摩卡壺」。

《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家: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發現》,銀河出版

《當一切都搞砸了:十位不放棄的天才發明家》,青林出版

現貨供應中

小書店x 銀河文化 的選書特展--銀河裡的科學,自然中的祕密

#此文絕非摩卡壺業配文

#錯誤的練習

#接納失敗


看不到的小東西》

兩個孩子不同的開學日。

妹妹週一開學,一早心情不美麗,看著哥哥「故意」早起,「故意」說出:「我都忘記你今天開學呢!開學日快樂!」誇張演出一齣令人好氣又好笑的戲碼,惹得妹妹氣噗噗的,糾結的臉像飽滿的肉包一樣。

哥哥今日開學,6點起床,雖有點睡眼惺忪,卻也看到臉上的一抹微笑,因為和好朋友約好一起吃早餐聊聊天。

兩個開學日,兩種心情,隱藏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有著我們大人「看不到的小東西」。

今日開學日,進入新校園新班級,面對新環境與人際關係,不同階段孩子都有著不同的感受。

《看不到的小東西》是一本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感覺的繪本,無論是害怕的心情,焦慮不安,興奮愉悅,日常裡常見的感受都在這一本繪本裡,讓我們透過想像與連結,在圖像中找到共鳴與同理。

同時,還會讓我們認識豐富有趣的感受,那些我們不曾看過卻一直跟著我們的細膩感覺。在更多認識的歷程中,我們才能覺察到自己的感受,進而慢慢去理解與掌握。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繪本可以是大人與孩子對話討論的起始點。藉由書中的塗鴉、圖像、表情與情境,作為分享的開始,的確是逐漸釐清大人與孩子內在冰山的有效工具。

開學日,祝福孩子們都能夠持續對世界保有好奇心,找到自己喜歡學習的主題。

《看不到的小東西》,小木馬

現貨供應中!


重現歷史,珍視當下《兩撇喙鬚醫生—賴和》

日據時期50年帶給臺灣歷史重大的震撼彈,有著殖民帝國的權威統治,武裝抗日下的不平等,或是有著對於高山生態文化的深入踏查與研究,也引進現代化的教育、建設等,在在地為台灣鑿刻不同紋路肌理的歷史,同時為現代的台灣奠定基礎。

然而,日據時期仍有著許多臺灣人曾為這塊土地努力,無論是文學、醫術甚至藝術,如黃土水的〈甘露水〉的故事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原來,被殖民的那段時間有如此優秀的臺灣人,奮力的為臺灣這塊土地發聲,我們怎能不知道呢?

於是,在黃郁欽老師的企畫下,期待能透過繪本的形式,呈現臺灣歷史人物的故事,如同紙本紀錄片一般。在親子共讀或是校園班級的場合中,讓臺灣歷史能夠持續被述說,點滴記憶在內心之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

透過繪本,想像前人的開拓精神,也能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文化重要的一頁。第一本《兩撇喙鬚醫生—賴和》,附臺語文隨頁朗讀,搭配圖文更生動,同時內含致敬《臺灣民報》報紙,內容包含賴和年表、賴和照片、全書華文翻譯、本系列創作起源等,相當具有文化意義。

【關於賴和】

賴和出生於1894年(明治27年),是一位作家、詩人、醫師及社會運動者。在他出生一年後,臺灣因戰敗而受日本統治。1909年,賴和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並於1914年畢業。在日治時代,臺灣人面臨到傳統習俗的日益崩解以及長期遭受日本當局對弱勢平民的剝削和欺壓,日常生活處境極其艱苦。畢業後,他開始行醫,醫治和幫助了許多貧困的人。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大塊出版

創作者/#黃郁欽

#日據時期

#人物故事

#日治時代臺灣人物繪本系列

#臺文


出生的故事


孩子總是對於出生的那一天充滿著好奇。

當孩子問起出生的那一天故事時,無論是多大年紀,或許只想要確認一件事:「父母都是愛我的。」所以,只要孩子央求說說他們出生的故事時,我總是這樣說:

「你出生的那一天是我最惶恐與最害怕的時候,一聽到待產室的哀號聲時,立刻跟醫生表達要剖腹的念頭,結果醫生與護士都叫爸爸不要理我!......」(孩子一陣狂笑說:「你很遜耶!」)

「你出生的那一天,是一個狂風暴雨的日子,也是農曆關公生日,我跟爸爸先在醫院旁吃了炸雞、咖啡與蛋糕,心滿意足等待你的到來。......」(孩子無奈地說:「你們怎能自己去吃啦!」)

兩個孩子相差兩歲,生日日期差了三天,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例如都是8月中旬出生的孩子,一直都是班上年紀最小,也有同樣的遺憾--無法在學期中和同學一起過生日。

今年相當巧合的是,兩個孩子各自和同學約到主題樂園,都選在今日出遊,而且都在同一個樂園。即使如此,女兒剛剛打了三通電話給我,原來只是想要跟我說好好玩,兒子則是以簡潔有效率的訊息回覆,就真的只有兩個字--「到了」。

一個貼心溫暖,會直接分享他的想法與情緒,大事小事,大哭大笑大鬧完全無會有違和感;一個則是冷靜理性,想法與情緒會先埋在心裡,需要一些技巧與機會讓他得以述說與表達。

時間悠悠晃晃,兩個青春洋溢的獅子座,兩種不同的個性與特質,但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出生故事與生命樣貌。

《我的生日是哪一天》,維京

《我出生的這一天》,維京

~~~現貨供應中~~~


《當風暴來臨時》--力量點滴聚匯


大暑那天傍晚,孩子約了同學到家裡玩,正盡興時,竟然整個社區跳電。打電話到台電後,才知道有好幾處的變壓器無法運作!

史上最熱的夏季來襲,英美各地熱浪衝擊,屢屢創新高溫紀錄,導致森林野火燒不盡,無論是人類或動物都遭受波及,這似乎已演變成夏季的常態。

疫情尚未停歇,遠方戰火依舊,自然力量反撲,當代的我們難免會有恐懼與疑慮,無力感油然而生。然而,除了持續做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以守護自然以外,就如同《當風暴來臨時》提及也別輕忽我們的意志力量。

當一切的自然開始崩毀,我們只能退到和家人一起,和親人齊聚在一起,心靈彼此貼近,力量點滴聚匯,稀釋了心中的恐懼,除了靜待風暴遠離外,我們一定可以能一起做些甚麼,積極修復這傷痕累累的家園。

《當風暴來臨時》,遠流出版

現貨供應!


《向日葵想長高》--學習等待的藝術 

繪本閱讀在日常《向日葵想長高》--學習等待的藝術///

等待看似無所事事,然而內心世界是需要一點一滴的覺察。

等待公車?是要繼續等還是趕快攔一台計程車,否則可能會趕不上預定的高鐵。

等待父母?又是只有我一個,爸爸/媽媽怎都不準時來接我呢?

等待放榜?成績應該會如我所願吧?反正都已經對過試卷了。

等待孩子成長........

成長是一條艱辛的路,尤其在團體生活中,總是有學得很快又很好的孩子,但那可能也只是全班的1/3罷了。於是,我常跟學生和孩子說:「不用管別人的速度與品質,就專心做自己的工作。」無論如何,總是會有成果的。即使這個過程會產生許多內心劇場,此時更是需要大人的接納與指引。

我家小高一的英文一直都沒有補習,一來是因為孩子排斥,二來是我想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自然就會主動學習。於是,中低年級階段就陪伴唸讀繪本,高年級與中學就跟著學校進度,對於我所給予的指導與意見一律拒絕。直到八年級時,小高一發現班上同學英文程度好的人,閱讀測驗都做得速度很快,而自己閱讀短文時,幾乎完全看不懂,更遑論是寫題目。他開始意識到需要向外求援,希望我可以予以協助,於是就閱讀文章、寫題目、文法句型與聽力開始練習。

小高一是八月出生的孩子,心智年齡較小,學習效率也總是落後,他就如《向日葵想長高》的小向日葵一樣,總是苦苦地跟在其他人後面追趕,成果不如意時,他會悶著不說。我們能做的也是如書中的其他向日葵一樣,給予鼓勵、嘗試讓出更多的空間、請老師與同學幫忙,以及等待,終究能依據自己的節奏成長。

看了這一本《向日葵想長高》,我會說:「等待看似無所事事,然而內心世界是需要一點一滴的覺察,而且需要更多的陪伴與理解。」

《向日葵想長高》,#小光點

#自我接納

#自我認同

#獨一無二

#依據自己的步調進步

#敢作一個與人不同的人


《最初是一顆核桃》--最初是核桃,接下來呢?/


以前選繪本,直覺看圖像是否喜愛;現在讀繪本,懂得緩慢,先看完2遍,擺著,內心有感受的就可能是我會喜歡的題材。

而《最初是一顆核桃》就是有所觸動的故事,也是一個細膩又縈繞心頭的家族故事,如輕盈撥弄琴弦後所產生的顫動,會在內心停留了好一陣子。

以核桃作為故事的開展,不僅貫穿三代生命點滴,同時淡雅呈現四季的遞嬗,伴隨著小樹苗的茁壯歷程,祖孫間的動人情感如同一幕幕電影畫面中閃耀著光芒。

種子是個美麗又關鍵的意象。小小種子發芽暗示著新移民生活的飄盪與磨合,承載著獨特的家庭回憶。小樹苗溫暖吸納著異地文化,家庭情感的綿延呵護下,得以深根展葉,散發出世代傳承的底蘊。

一顆核桃,一棵小樹苗,滴聚日常瑣碎裡所有的感受與情感,給予讀者一份純然的閱讀風味。

這故事彷彿溫柔的提醒讀者,只要願意探尋自己,在既有的家族故事土壤裡,挹注心意,終將發現新翻的土中會冒出嫩芽,就這樣挺直綻放享受陽光,吸收著親情所給予的暖心滋養。

最初只是核桃,接下來卻有著意想不到的能量呀!

《最初是一顆核桃》,#小山丘出版


詩意的文字《我和媽媽》



《我和媽媽》詩意的文字,相處的點滴,生活中的聲音,溫馨的氛圍,就在圖像裡賦予了親子間悠遠綿長的愛意。無論你是哪一種階段的媽媽,愛意大爆發的媽媽、青春期苦惱的媽媽或是為孩子是否要施打疫苗的媽媽,現在的這些苦惱都會是往後的養分,別擔心,介紹這一本《我和媽媽》,記得好好照顧自己就是!

母親節快樂!


《我和媽媽》,水滴出版

母親節快樂

【繪本閱讀在日常--讀《亂七八糟的口袋》母親節快樂】

五月正是繡球花開始綻放的時期,暗示著春天已到來,希望也會隨之而來,而花瓣彼此緊密依偎著,傳遞一種親子間親密連結的意象,在這充滿濃郁母愛的節日中,更讓人有所感。

繪本《亂七八糟的口袋》以袋鼠口袋作為故事的貫穿,穿針引線的細膩描繪小袋鼠裡仰賴母親溫暖的味道、觸覺與視覺。例如,書中頁面以大量黃色最為基調,闡述對於小袋鼠而言,母親如同寒冬中的的暖陽,他寧願僅靠在母親口袋裡。

孩子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極為複雜,每個人的狀況非常不同。當大人要求孩子獨立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關卡,之餘小孩其實也是。孩子更需要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大人更需要多一些的等待,孩子才願意往外看向口袋外面的繽紛開闊世界,逐漸發現原來和袋子裡是截然不同的。

終究,小袋鼠也會明白獨立離開母親的口袋,母親的愛與親密依然存在的。

《亂七八糟的口袋》,小典藏


屬於自己獨特的姿態與天賦

國中會考順利結束了!終於!

這幾天明白自己處於焦慮之中,擔心孩子的身體,擔心天兵個性導致違反試場規定、擔心孩子與自己的期待落空......。

這兩天即使真的發生天兵情況,像是忘記帶筆之類的事,幸運之神還好都有關照到他,能順利考完都是值得開心。

兒子說:「過去就過去了!」無論分數多寡,僅能期待結果是發揮正常實力。

輕鬆的假日午後,介紹這本療癒系的手繪繪本《貓咪亮相了!》,不僅能看見撫慰人心的貓咪不同姿態、個性與互動,還能將累積的焦慮一掃而空。

第一屆的108課綱國三生,也是會考前遇到疫情高峰的國三生,處於桃園市的更是考前停課一週的國三生,有著特別經驗的一群,想必感受也更多吧!

無論成績為何,國三生像每隻貓咪一樣,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姿態與天賦,未來就盡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吧!

《貓咪亮相了!》,小魯出版


讀《雪橇屋》--瑰麗精彩的蛻變


一段旅程看似是離開舒適圈,大膽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實質上是透過嶄新的眼界,重新探尋內在生命,再度定義過往記憶。旅途中,內心盈滿了許多疑惑,牽引出自我對話的契機,緩緩地拾起一塊塊遺失的拼圖,填補了內在的匱乏,進而建構更完整的自我。

展開《雪橇屋》跨篇幅的封面與封底,黃橘色的溫暖色調佔據了近滿版的頁面。黑色屋頂的青藍色小屋巧合的座落在書頁中間,彷彿是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展現其獨有風采光芒,立即攫住讀者的眼光。視線再往右看,身穿陽橙色條紋衣的男孩手上以細繩牽繫著小屋,彼此的連結是如此輕盈卻又緊密,不禁引起讀者好奇兩者之間的關係。

前蝴蝶頁裡看見藍色小屋位於果實豐富的樹林之中。果實不僅碩大無比,顏色更是鮮艷,暗示著源源不絕的食物供給;小屋裡的熱飲、書、地毯與檯燈意味著溫暖安全的空間。持續翻閱內頁後,即可發現濃重的紅橘藍綠暖色調為基底,大片色塊延伸為自然繽紛景色,營造出廣袤深邃的氛圍,賦予讀者樂觀與新穎的感受。故事中男孩巴納比手持著不成比例的巨大鋸子切割著木頭,那是媽媽教他的方法,而爸爸則給他一個大大擁抱。原來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總是迫不及待企圖鑽出土壤,急著探索外在的世界,不過故事中的巴納比一點都不急躁,按照自己的節奏與計畫,承接了父母親所給予的能力與愛意,選擇讓自己的根在肥沃的土壤中吸收更多知識與技能,等待適當的出發時機。

旅途過程難免遇見不順遂的事情,質疑自我、失落與挫敗感如暗潮般一波波襲擊而來,如同剛冒出頭的小樹苗遭受到冷冽寒風,難耐酷暑,甚至想要躲回溫暖的土壤裡。而巴納比知道手上那條牽繫小屋的細繩,象徵著他與父母親內在堅實的連結,如同和煦春風吹拂著,讓他更有力量跨步向前行。即使挫折的糾結抹去了一切色彩,品嘗了孤絕的苦澀滋味,也使得原本信心滿滿的微笑逃逸無蹤。幸運的是,旅途中尚有所遇見的自然美好景色與真摯的情誼,回望童年珍貴的深層回憶,讓巴納比得以順利攀爬矗立眼前的高山,走出孤單疑惑的深壑,樂於分享自己擁有的一切,綻放粲然的笑靨。例如,後蝴蝶中烏龜家族的家就正巧在前蝴蝶頁巴納比的家,巧合的安排意味著巴納比的分享是愉悅與和善的漣漪,往外一層層拓展出去。

《雪橇屋》以巴納比的旅程隱喻孩子的成長糾結與盼望,而雪撬屋與巴納比的連結象徵無所不在的親情。流動的成長旅程以及家的穩固連結是對比印襯,烘托出生活波濤裡的安定力量,來自於家的溫暖,也來自於自己的內在。無論如何,家是無盡的陪伴,是恆久的避風港,只是孩子終歸要離開家,踏出穩定步伐,持續驅動著新的察覺與體悟,如同春天中探索角落裡的復甦,每一次將會是瑰麗精彩的蛻變。

小典藏,愛閱讀:https://reurl.cc/qOWkon

《雪橇屋》,小典藏

現貨供應中

#感謝小典藏邀稿

#成長就是不斷走出孤單疑惑的深壑

#作者 Charlotte Lemaire 首部繁體中文作品


讀《我是小石頭》不只是驅離孤寂,而是聆聽自己


這幾天疫情發展快速,今日確診數來到一萬,再加上政策大轉彎,大家的意見仍在天平兩端擺盪---共存還是安全,人心惶惶,無所適從,於是焦慮與不安已經靜悄悄的進入到內心。此時,對於疫情的思維想必是需要重新定向。與病毒共存是必然的趨勢,或將每日的確診數轉為重症數。

無論是哪一種,總是得讓生活正常逐漸回歸,不只是驅離孤寂,而是要聆聽自己,聆聽自己到底是如何思維這些日常。

《我是小石頭》中的小黑貓以為只要不出聲,就可以平安無事,無須理會內在寂寞的呢喃。只是,那些呢喃背後所暗示的正是對愛的渴求與陪伴。那種無聲恰如利刃,直直劃開以為堅強的盔甲,脆弱與矯情虛飾歷歷在目。

直到小黑貓聽見了友善聲音,看見了溫暖的雙手,讓小黑包得以接納自己的黑暗情緒,真實擁抱自己的內在,接納所有的自己,然後才能勇敢的微笑前行。小黑貓對於寂寞孤單的詮釋不正是這兩年來生活變動的最佳寫照。

尤其這半年來,藉由書寫閱讀、獨自散步與觀息,才逐漸明白何謂把握當下,聆聽自己,接納自己,即使閱讀過一些描述孤單的小說,即使沒人教過我們,只要自己願意都可以如小黑貓一樣,為自己也為他人伸出友善的雙手,好好照顧自己的心靈,即可品嚐到理解和接納的美好。

《我是小石頭》,小典藏

~~~~現貨供應中~~


#照顧自己的心

#看見自己的影子

#疫情下的必備品

#伸出友善的雙手


經典童話雋永流傳--安徒生童話



4/2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生日,也是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爲了表彰安徒生對兒童文學貢獻,訂定的「國際兒童閱讀日」!「此外,國際安徒生大獎」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是全球兒童文學界的最高榮耀,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每兩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BBY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頒發給作品對兒童有顯著貢獻的作家和畫家。例如2022年安徒生大獎得主就是韓國插畫家Suzy Lee(蘇西李)。

我自己是以童話陪伴著孩子長大,當時理解的是人智學中所提及的藉由童話寓言故事可以發展兒童意識與心靈的發展。而在修習兒童文學研究所那兩年後,更是接觸了關於童話的研究,那是相當震撼的。

河合隼雄在《童話心理學》中提及過去針對大學生研究「對自我人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書籍」,就是兒少時期所讀到的童話與寓言故事,可見「童話」這類型故事的神秘力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沒有的養分。林良老師對於童話更是賦予很高的評價:「成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很細心的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童話的種子』,等於是一個最大的祝福。」

九歲前的孩子秉持著萬物有靈的信念,內在充滿的夢幻與良善,不適合過度寫實,或是過度刺激,而童話與神話正是運用一種迂迴婉轉地給予孩子理解世界的圖像,不單單只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而是和我們的靈魂有著密切關係,彷彿是在未知的廣大世界中,為孩子鋪陳希望與正面能量的指引。

童話與神話除了讓孩子理解世界之外,也嘗試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藉此啟動對自我、對世界的叩問,只要大人願意為孩子種下祝福的閱讀種子,接著就是安靜地等待發芽開花吧!

~~~~~~~~~~~~~~~~~~~~~~~

繪本《安徒生的童話旅程》一段探究童話,追尋自我價值的瑰麗旅程,看見故事中的現實映照與思考所帶來的內在衝擊,讓我們一同跟著安徒生的腳步,展開安頓自我的神奇冒險!

《安徒生的童話旅程》,#字畝文化

現貨供應中

#新書上市

#帶領小讀者進入安徒生的世界

#童話

#圖像細膩與動人

#9歲前就多讀童話與神話


《傷心的鱷魚艾菲》--多等待一些



自我認同一直都是兒童文學中相當重要的主題,從幼幼繪本一直到青少年小說都是如此。

《傷心的鱷魚艾菲》就是一個相當可愛的故事,並且可以藉由故事中的角色認識刻板印象,認識自我。圖像中有著許多微小的變化與細節,等待大小讀者逐一解碼與探究,同時雜揉著幽默風趣,例如鱷魚手上燈籠的表情逗趣極了,以及當鱷魚坐在湖邊大哭時,原本撐著雨傘旁觀的毛毛蟲,故事最後是將自己的小船停泊在鱷魚旁,暗示著毛毛蟲的態度有所轉變,從冷漠旁觀者到伸出援手的善良朋友。

其實我們很難真正忽略他人的眼光與想法,能做的只是接納自己,而大人能做的也是陪伴孩子。陪伴孩子耐心等待一個真心願意看見與陪伴我們的朋友,如同故事中的鱷魚艾菲終於等到野豬的相伴,即使艾菲已經有著許多挫敗傷心的經驗。

告訴自己沒關係的,我還是獨一無二的我,只要多相信自己一些,多等待一些!

《傷心的鱷魚艾菲》,大好書屋

#自我認同

#擺脫偏見

#大好書屋

#現貨供應


《阿里的飛機》-說不透的情感

2019年約翰伯寧罕的過世,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他一生累積的作品,實在值得我們細細吟味。尤其是晚年那些化繁為簡,單純、愉悅、溫暖,格調無人可及的《一起去郊遊》、《阿里的車》……等,有別於青壯年時期的作品,堪稱「韻味」無盡,讀完後可以餘音繞樑許久。

在約翰.伯寧罕作品中,都能品嚐到他對孩子童年的守護與理解,期待能有更多的大人讀懂他的意涵。

《阿里的飛機》前半段的暖心情節讓人不自覺的增添一抹微笑,而在故事轉折處,赫然發現原來粲然一笑的背後是躲藏著對於死亡的尊重與坦然。這不僅是一個關於阿里的故事,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課題。「到底該如何面對我們人生的最後旅程?」這是闔上《阿里的飛機》書頁後的直接叩問,面對死亡的議題總是懵懵懂懂,談與不談或是如何談又是另一個大哉問。

然而,死亡議題並不能視為洪水猛獸,是可以透過《阿里的飛機》如此輕盈動人的故事作為嫁接,細細品讀中以撫慰讀者的內心,進而體悟到愛的療癒。尤其當阿里遨遊在漸層暈染的雲彩裡,堅毅的飛向最後橫幅跨越的亮晃晃陽光時,層層疊疊中暗示著那說不透的情感。

而最後一頁的回家畫面,有著一語雙關的暗示──其一是母親溫暖地張開雙臂迎接孩子回家,其二是阿里的另一趟旅程,更是為了我們悵然若失的心賦予了沉穩的定錨,彼此延展成無盡的愛與思念。

約翰伯寧罕作品小書展(3/1~3/31)

《阿里的飛機》,#遠流出版

《阿里的車》

《一起去郊遊》

《莎莉,離水遠一點》

《喂!下車》

《神奇床》


《藍莓歐姆蛋捲》──善意融合成誠摯共融的心思 

總是這樣,兩條平行線不斷前進著,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那種對立與分裂,未知的恐懼自然地黏著在彼此的意念之中。除非其中一條線選擇方向的轉折或是其他線條的加入,兩條平行線才得以交會。有著共同點之後,持續以不同方式加以延伸,陌生感逐漸渲染成熟悉感,神秘莫測與內在擔憂得以融合成誠摯尊重的心思。而《藍莓歐姆蛋捲》就是這樣的故事。


《藍莓歐姆蛋捲》中的文字與圖像不僅掌握兒童觀點,以兒童的心理情感與友誼善意為主要脈絡,同時也是一本蘊含尊重與平衡自然的繪本。住在地下樹洞的大熊先生與地上的女孩原本處於不同世界,一封盈滿善意的邀請函開始有了驚喜的連結。同時,邀請函暗示著女孩克勞蒂初來乍到新環境,可想而知其內心的惶恐與友誼的渴望程度。而接到邀請函的大熊先生則是緊張不安,從他不斷的試戴領結、領帶,以及走錯大門即可明白。淺顯的文字,日常的動作,隱藏的內心起伏,層層交織出小讀者現實日常中的情感,即使渴望與他人建立交集,仍需小心翼翼的呵護著那得來不易的機會。


擅用絢麗大片色塊延伸為自然繽紛景色的夏綠蒂.勒梅爾,這一次以靛藍作為大熊先生與藍莓的基底,賦予了神祕與沉靜的力量,再佐以水仙花的寶黃色、天空與衣服的粉橙色等,營造出對比與平衡的含意。對比同時也出現在翻頁設計之中,創造出幽默風趣的畫面。例如,當大家正要大快朵頤的享受蛋捲之際,三分之二頁面都由大熊所佔據,大熊龐大身軀與桌椅的小巧形成對比,令人莞爾。下一頁鏡頭拉遠,讀者看見大家對於桌子失衡後的表情,克勞蒂竟驚嚇到連鞋子都掉了。前一頁歡樂的氣氛,下一頁是尷尬無聲的場景,傳遞出角色們的失望、歉意與失落。此時讀者忍不住開始參與故事的預測:「下一頁會是怎樣的畫面?」


閱讀繪本的驚奇就在翻頁之間。亮黃色的水仙花與食物為核心,左邊是紅橙色的房屋,右邊是墨綠色的草地與森林,大熊與熊鹿各咬桌巾的一角,這一頁的畫面像是裝填上滿滿的暖意,不僅烘托出彼此的善意,同時也凝聚出一種被接納的意象。即使無法在屋內享用,即使藍莓上有小蟲子,至少大家仍能一同野餐,而且還有許多角色的加入呢!



端詳著書中細節時,腦海中總是不斷的出現鳥類觀察中的「混群現象」。所謂「混群現象」是指多種以上不同種類的鳥所形成穩定的生物群體,會一起活動與覓食的現象。書中許多多小角色的場景,時而逗趣,時而魔幻,不僅具有多元的動感,也塑造出獨特的尊重與平衡意象。例如樹洞邊的兩隻小兔子,故事一開始住在不同的窩裡,到了最後一幅圖像時,兩隻小兔子破除隔閡,呈現相遇時的美妙。抑或是,攤開封面與封底,以大熊、熊鹿與克勞蒂為頂點,即可看見三角形圖像,而在花園野餐的畫面,可以看見角色們各佔據四方形桌巾的角落,呈現出平衡穩定的共融和諧。


原來,只要相互尊重,即可消弭彼此的對立與分裂,形成一張善意的合作網絡,匯聚成一股共融力量,逐漸的點線面向外持續拓展。如果,我們每個人能接手完成最後一幅畫面裡大熊未完成的邀請函,讓平行線開始繼續交會與延伸,或許一個個療癒人心的故事就像燦亮的星空更加熠熠生輝。



《好煩好煩的貓》--看見一個「好煩好煩的書店店主

今年的暑假有點詭異--讀者都去哪裡了呢?

這兩天,書店相當冷清,幾乎沒有讀者上門,所舉辦的活動也乏人問津,想必大家在疫情下悶太久,應該都外出旅行了吧!暑假通常是書店裡的大月,眼看著如此冷清的生意,再正向的店主應該多少都會開始質疑實體書店的核心價值吧!

幸運的是,小書店還有幾個社區與學校採購圖書的案子,還有下學年閱讀講座的邀約也開始陸續安排。同時,小店主正在著手規劃下半年給大人的兒童文學閱讀工作坊與讀書會的內容,包含繪本與青少年小說,以及九月開學後給孩子的創意讀寫常態課程。

其實,並沒有閒著,只是沒看到讀者總是有些擔憂,萬一........。阿~~~店主從繪本《好煩好煩的貓》閱讀中,彷彿也看見一個「好煩好煩的書店店主」!

繪本《好煩好煩的貓》是繪本大獎常勝軍《好煩好煩的小企鵝》的系列新作,也是美國凱迪克榮譽獎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雙料繪本大獎得主藍史密斯最新力作,光看作者與繪者就知道此書的亮點所在。

書中貓咪逗趣可愛的萌樣,一直重複上演的糾結內心小劇場,忍不住大笑呀!以為貓咪是高傲的,原來仍有煩惱的窘境。此外,不斷反覆的「那個噪音」,以16個漫畫圖格呈現了主角玳瑁貓活潑多變的姿態,想一想自己糾結書店的狀況時,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這本書除了幽默風趣外,更能對應在孩子的真實世界裡,有其特別的意義。另外,我也喜歡書裏光影變化的感覺,帶有陽光仍會出現的暗示的,只要我們持續等待著。

《好煩好煩的貓》,#水滴文化

#絕妙幽默新作 喵嗚嗚嗚登場!

#厭世的話這一本絕對會是處方

#貓奴必備


繪本推薦--《機車媽媽》曼妙旅程的旅程



《花甲男孩》楊富閔 X 周見信── #台灣原創繪本《機車媽媽》雙作者限量簽名繪本 +小書店獨家藏書卡。

《機車媽媽》這本作品,是改編自作者楊富閔的散文作品,也是他與母親間所發生的故事。小店主很喜歡這本書裏頭的那種有點害羞又憋扭的母子情感,應該就是上個世代的那種不敢直白的表達,只有看似笨拙的邀約---「欲去蹓蹓咧無?(要不要出去晃一晃啊?)」。

剛考上駕照的媽媽,不大敢一個人上路,總是邀約兒子同行。兒子的不情願顯現在語氣上、肢體上,但終究是不放心,只能乖乖上座,開啟一趟不算遠的機車日常之旅。

兒子的雙手輕輕擁抱著前座的媽媽,那是一種安心與安定,是彼此的親情定錨,以無聲卻有深情地表達對於彼此的動人情感。

總有一天,媽媽依舊會一次又一次地展現出自己獨特曼妙旅程的旅程。

《機車媽媽》,聯經出版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我們一起零皮草



面對自然裡的一切事物,該如何啟動生而為人的獨特同理心呢?閱讀就是一種方式。

如果媽媽不在了,該怎麼辦呢?如果寶寶不見了,要如何找到他呢?用盡一切力量去尋找彼此,最終,是否能夠重逢呢?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這是一本雙向的繪本,描繪狐狸媽媽和寶寶被迫分離,由此展開的歷險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簡單的選擇,就能幫助許多動物得到幸福哦!

簡單的文字牽引出讀者與狐狸同在的焦慮與擔憂,而藉由翻轉繪本的角度閱讀,彷彿是給予讀者換為思考的機制,細膩的透過圖像密碼中,傳遞「零皮草」的價值信念。

#插畫家施暖暖說:從有記憶以來,我家裡就養了貓,對我而言,貓咪是不可缺少的家裡一份子,然而,與龍緣之博士認識之後,才發現貓咪竟然也是皮草動物之一,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廉價「真」皮草製品,這點實在讓我不可置信!在網路上曾經看過一張「貓皮草」兒童背心,正反兩面加起來居然犧牲了四隻貓的性命,那件貓皮草只需花費台幣八百元⋯⋯ 深入研究後發現,皮草動物的養殖環境惡劣、剝皮方式更是慘無人道⋯⋯我們對於皮草的認識在太少了!於是決定與緣之合作,一起創作這本繪本。狐狸是主要的皮草動物之一,透過小狐狸和狐狸媽媽的的故事,這個冬天,我們一起零皮草。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

現貨供應中!

動物與我小書展同步中~歡迎選購~~

LINE官方好友募集中----https://lin.ee/PjoKpnJ--

與書相遇訂閱制度:https://reurl.cc/NZ7EM5

#台灣原創繪本

#動物保育議題

#小兔子書坊

#兒童文學選書服務


詩意的台語繪本《咱的日子:我們的日常》 


我的母語是台語,總在台語旋律中找到一些童年記憶的連結。那些風、那些草、還有那些鳥與金龜子,是滋養童年的重要養分。童年時,總想著20歲、30歲與60歲的自己會在做什麼?現在,卻總是想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真好。

無論如何,當下才是最好!

時間像是雲彩與空氣一樣,因為太自然,太日常,默默的在指間緩緩流瀉。然後,一回神,早就看不到時間的背影了!而現代人的時間也總是潛藏著工業化後的遺毒--追求著效率,就像經典小說《默默》裡的偷走別人生命的時間盜賊,讓人變得沒有溫度,但時間盜賊卻偷不走書中主角默默的時間。因為只有主角默默享受當下,真正徜徉在生命河流之中。

台語繪本《咱的日子:我們的日常》如詩如畫,文字裡的詩意穿透過溫暖的圖像線條,彼此交融成時間的流動感,並且在老狗黑兜緩慢移動的姿態,搭配著植物的成長歷程、日夜交替,時間就隱藏在其中。

讀著讀著,原來時間就在生命日常裡舞動出特有的姿態與韻律,早已鑿刻出不同生命的溫度。那些看似無所事事,卻有著強大與永不止息的生命與能量。很喜歡書介裡這一句話:「咱的日子看似無留半點痕跡,其實全都刻進你我的心底了。」令人低迴不已呀!

《咱的日子:我們的日常》文字有台文與中文兩種,彼此說著同一個故事,卻不貼著翻譯,一本繪本,一套圖畫,體會兩種不同語言的細緻內涵與表達。

《咱的日子:我們的日常》,聯經出版

作者/#儲玉玲  繪者/#儲嘉慧

#作家親簽版現貨供應中

#台語繪本

#小書店裡的詩意繪本小書展


繪本推薦:《月經的故事:生命的起源》


為了明日一場以「性別平等」為題的教師研習,這幾天正在趕工修改,即使這主題已經講了10來場以上,但面對自己最深層的感受仍是相當直接。因為我知道,面對教師場時是最焦慮的,而面對孩子是最放鬆的。可能是過往的成長經驗所導致的遺毒吧!

另外,一直以為多元開放的現代社會裡,大人較會敞開心胸與孩子討論性別教育的知識與想法。然而,這幾年經常有機會與家長、老師導讀兒童文學作品,發現凡涉及性教育、月經教育與身體認知時,大人立刻「聞性色變」。

當我們有機會回顧自己成長的歷程,便會發現「性」其實是生活裡的日常,例如認識自己的身體界線、如何上廁所與洗澡,這些都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原來,性教育成功的關鍵除了選擇「剛剛好」的素材之外,還需要大人開放自在的態度。

剛上市的《月經的故事》就是「剛剛好」的知識型繪本,圖像鮮明活潑,貼近孩子的想像,並且自孩子的日常與好奇提問開展,淺顯易懂的對話稀釋了尷尬與不自在,同時也讓大人塵封已久的壓抑與困惑,就在書中母親的坦率態度中隨機竄出,心中有所湧動,也許我們對於性是可以侃侃而談的。

書中母親臉上那一抹微笑暖陽,溫柔堅定的口吻,像一根根的金線,把嚴肅的性知識縫綴成一個令人舒坦的生命起源故事。

倘若只是一味的將性、性器官或是月經隱藏起來,像是「下面」、「隱私處」或是「那個來、「大姨媽」,只是增添性的神祕與隱晦罷了。書中一開始就說出「月經」二字,看似簡單的用詞,卻是正確性教育的第一步,代表著大人自在從容的態度。

其次,母親及時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暗示著好奇是家庭性知識的討論起點。相信一定有家長心中會有疑問:「孩子多大時可以開始討論性呢?」其實就是當孩子好奇就是最佳的時機點。面對孩子直球對決的提問,大人的態度是形塑孩子性價值觀與態度的關鍵要素。書中母親以堅定坦然的態度,引導兒子正確的月經知識與重要性,完全破除所謂「同性間比較容易談性」的偏見,讓家庭得以建立平等與信賴的對話文化。

最後,此書明白點出性教育的核心就是理解主體權,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界線是需要從小藉由一點一滴的灌輸,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也是自我主體性的力量展現。因此,書中不斷重複吟唱著彼此尊重的主題旋律,仍期待讀者能夠包容性別差異與多元生命樣貌的自主選擇,在尊重與理解間擺盪出每個生命的可貴。

隱晦神祕的性教育觀念如同一綑時代久遠的舊書,早已需要整理,稍不留意將成為開展未來多元觀點的絆腳石,而《月經的故事》收容了許多大人的教養焦慮,嘗試以誠懇與健康的態度示範如何與孩子自然對話,理解月經是健康長大的里程碑。

倘若每個家庭能夠談論性與月經就會像討論天氣與感冒的自然愉悅,將會是台灣性別教育的轉捩點,那就讓我們一起從《月經的故事》實踐吧!

《月經的故事:生命的起源》,維京出版

#性別教育

#現貨供應

#性教育從家庭開始

#好繪本是收容性教育焦慮的起點


寫給台灣土地的情詩《左鎮人爺爺,您幾歲?》



蝴蝶頁中各式各樣的化石元素,無論是海底的或是陸地上的,承載著台灣土地的神祕與悠久。手寫字「左鎮人1970」是一個小小的標籤,更是代表著巨大的歷史意義,因為喚醒了潛伏已久的在地認同感,為我們在世界地圖中給予一個鮮明的標記。

以一個小女孩的好奇作為起點,「地球4,600,000,000 歲,月亮4,500,000,000 歲,我8 歲。左鎮人爺爺,您幾歲?」孩子好奇的提問如水滴般,一點一滴的有可能填滿杯子,也可能鑿刻出一座峽谷。於是,好奇心召喚出左鎮爺爺的故事,引領讀者一同前往時空橫跨三萬年的時空之旅。

翻頁之間,彷彿是一位智者緩緩敘述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從1970年的左鎮菜寮溪河床開始,介紹了它的許多好朋友,以及回憶裡的美好與溫柔,例如「追捕獵物、聽風聲、動物的腳步聲、仰望星辰」,而且提及1981年完工的化石館的新樂園,給予讀者美妙的自然閱讀饗宴。

此外,圖像裡可以看見繪者南君爬梳大量的歷史文物,將文字轉化為圖像,層層疊疊,意象鮮明地置放在每一個頁面上,豐富的動植物身影,如梅花鹿、黑熊、珊瑚、海膽等,一景一物嚴實考究,細膩構思的畫面,就像是一場屬於冰河時期的繽紛華麗嘉年華會。

《左鎮人爺爺,您幾歲?》挖掘出許多這塊土地的祕密,是一首給予這塊土地的詩句,也是讓下一代孩子們認識腳下土地的媒介。記得帶著孩子一起看完書後,也可以安排一趟台南左鎮化石園區,一同踏上寶島尋根的閱讀旅程,得以窺探史前歷史的奧祕!

《左鎮人爺爺,您幾歲?》,巴巴文化

文字/ #王淑芬

圖像/ #南君

現貨供應中!

#左鎮化石

#冰河時期

#史前歷史

#橫跨三萬年的時空之旅


讀繪本《老伯伯的雨傘》—按下暫停鍵後又會是另一層次的靜定安好


佐野洋子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個人獨特色彩,單純圖像與犀利文字描述著對於世界的看法,她不以大人高高在上的姿態敘說故事,而是蹲低自己的姿態,往內在挖掘心中孩子的意趣,渲染著單純的感動,當然也讓讀者得以窺探孩子幽微細膩的心思與情感。

繪本《老伯伯的雨傘》中,老伯伯總帶著紳士帽,拿著雨傘,一副就是英國紳士的打扮,在這造型上給予讀者成熟穩重的感覺。此書採用單純簡單的線條,特意將背景留白,以藍色系凸顯出陰鬱氛圍,並且自然呈現了老伯伯執著的表情,那是一種傻氣,一種無知名的堅持,更是一種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誇張。這位老伯伯寧願淋濕,下雨天也不撐傘,或是選擇不出門,甚至麻煩別人撐傘,這些誇張偏執的行徑和穩重的造型形成對比,是種反諷的幽默,也讓讀者忍不住莞爾。

老伯伯站在雨中,聽到那下雨時的「滴答滴答」,是人們的雨鞋踩在地上「啪答啪答」聲響,雨滴滴在傘上的「滴滴咚咚」聲音,當然也包含孩子們的美妙哼唱聲。幸運如他,這些聲響交織成動人的交響樂章,喚醒老伯伯的內在孩子,讓他願意敞開心胸,放掉偏執,願意加入人群中的藍色傘海中,轉個念頭,以真實的本質去享受自然界的禮物,那個微笑可以想見老伯伯是多麼喜悅呀!

捫心自問,老伯伯彷彿是生命片段裡的投射,自己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誇張偏執的傻氣行為呢?無論是對人、對物抑或是情感?

《老伯伯的雨傘》是對自己的提醒,時常翻閱總會讀到不同的滋味。老伯伯緊握著雨傘的手,意味著不知變通的固執,讓生活陷入索然無味的窠臼,有時鬆開手,允許自己轉個彎,按下人生的暫停鍵,去享受全身淋濕的灑脫快感也好,聆聽自然界的蟲鳴鳥叫也罷,雨滴美妙節奏,傾聽內在孩子的話語,或許就能感受到人生另一層次的靜定安好。


讀繪本《慢慢與我》-只要走對路,慢慢走也是會到的

記得剛入小學時,簡直就像是鴨子聽雷一樣,完全不明白台上老師的口沫橫飛到底是在表演呢?還是在生氣?尤其是進入到注音符號單元時,寫在沉重墨綠黑板上的那些白色線條,立即幻化為白蝶飛舞著,而我的思緒也隨著蝴蝶飛到窗外,熱情的和亮黃色的台灣欒樹打聲招呼。不用太久,立即就會聽到老師大喊:「黃~~淑~~貞」,那是唯一聽得懂的三個字,同時也暗示著接下來的處罰代價。

那時,總是哭著不要上學,心情像風中翻動的旗幟躁動著,只想在田野中自在奔跑。於是為了躲避大人的威嚇,總會爬上家門口的那棵大榕樹,安靜地享受屬於自己的祕密基地,彷彿只有大榕樹明白那種格格不入的糾結。

一直都覺得孩子能在自然之中獨處片刻,啟動開關之後總會有所觸動。

而《慢慢與我》也是描繪著孩子與自然相遇的過程。

前蝴蝶頁的雨景牽引出故事孩子的心境,我們一同聆聽著雨的歌聲,滴答滴答,甚至嗅聞到雨中的清涼。緩緩翻頁之際,感受到圖像裡的留白與淡雅;留白處讓人得以和緩急促的呼吸,色彩的淡雅模糊了對於孩子的既定框架與界線。

尤其是當小女孩與蝸牛「慢慢」誠摯真心的互動,彷彿如清晨甘露晶瑩透澈,毫無雜質。印象深刻地是彼此凝視的神情,稀釋了彼此孤寂與恐懼的心。在強調「快一點」的四個事件圖像裡,以小圖呈現自然演繹出生活中的繁忙樣態,對應到小女孩的「慢慢」心中自然漾起一種反差的閱讀樂趣。

而就在下一個跨頁裡,看著翠綠森林背景,小女孩回頭望著奶奶,手上仍緊緊握著蝸牛「慢慢」,抱怨阿嬤走得太慢,然而有智慧的阿嬤說:「只要走對路,慢慢走也是會到的。」

因為慢,我們才能發現森林裡的生意盎然;因為慢,我們才得以開啟內在的複眼,細膩觀察周圍裡的日常。於是,慢慢地等待,緩緩地聆聽,自然裡的一切總會包容我們,也會像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捲走了我們的不安與焦慮,如同後蝴蝶頁的雨過天晴。

《慢慢與我》,#小山丘

作者/葉曼玲


繪本閱讀在日常--給孩子的藝術養分《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

如果不是長年在展覽場域工作的人,絕不會將繁複的策展流程,轉化為文字與圖像的各種細節。


《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會是一本給予孩子的藝術養分的繪本,啟蒙孩子對於感性與理性的認知,就在孩子對於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以「要怎樣打造出一場精采的覽展?」這樣的提問直接給予讀者明確的主軸,原來一場展覽需要各式各樣的專業,透過團體激盪與跨領域合作,得以成就一場精采的展覽。


例如燈光設計師,展場中的燈光顏色是需要剛剛好,無論是彩度與亮度。例如展覽做書的編輯更得確保文稿介紹內容沒有任何錯誤。書中所介紹的每個角色,每個專業,都是策展的關鍵,都是不可或缺的。


《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是提供給大小讀者展覽幕後花絮的點滴,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從零散的媒材到展覽,如何從企劃到實體展區,其中是有著跨領域的思維與脈絡。此外,也讓讀者得以推開藝術的神祕之門,去感受到一場展覽的旅程與其中的不可思議!

《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小典藏


繪本閱讀在日常--學習擁抱悲傷!《悲傷的冒險》


昨晚的讀寫課中,和孩子們討論到友誼的甘苦,念讀著《熊與山貓》,一同感受圖像裡的色調與情緒。當讀到熊因好友小鳥的逝去而悲傷,將自己包裹在家裏,蜷縮在黑暗中,六年級的男孩說:「這故事好悲傷呀!可以不要聽嗎?」

故事可以不聽,然而現實裡的故事依舊持續著。

前幾年,我的孩子歷經了妞妞與毛毛年老病逝,前者是一隻吉娃娃,後者是一隻黑色土狗。這兩隻狗是孩子們童年裡美好記憶與成長養分。只是,面對生命的逝去,孩子們壓抑不住的悲傷如同水壩潰堤,彷彿內心夾雜著尖銳的玻璃碎片,撕裂人心,令人刺痛。

當我捧著《悲傷的冒險》,國九的女兒輕靠在我身邊,如同兒時一樣,享受著故事。一聽到第一句「我的狗糖糖今天死掉了。」女兒立即眼眶泛紅。接著,一邊聽著書中各種狀聲詞,「喀噠」、「嘰哩哩」、「咿」,一邊欣賞著圖像裡的自然景象。突然,女兒說:「這畫面有點奇怪,是不是有出現小狗的圖像?」

我默默地將書轉了轉,轉180度,再轉360度。正面的圖像裡,看到灰白湖面旁,有著各式各樣奇怪的生物;顛倒看的圖像裡,赫然發現帶著一抹微笑的糖糖,就跟著小主人奔跑著,就像是一道穩固的灰白牆面,忠誠的保護著小主人。

女兒像是發現了珍貴寶藏一樣,繼續翻頁,像是偵探一樣,細心的探尋著圖像裡的線索。

前蝴蝶頁裡的灰白色調,彷彿天空感染了生命逝去的昏暗,那是暗喻著小主人的悲傷情緒逐漸渲染開來。隨著時間的往前,小主人仍持續悲傷,圖像裡攪拌著從輕盈到濃烈的灰白色調,意味著小主人心靈土壤裡,依然潛藏著悲傷的殘根。

騎車的小主人經過黑壓壓的天空與湖水,來到一道大瀑布,看著小主人從瀑布頂一口氣往下騎,彷彿用盡了所有力氣,而此時的悲傷來到最高點。當灰白色調中,綠色與微光逐漸地沖刷掉悲傷時,下一個頁面則是一張糖糖的大跨頁,對於糖糖的思念與記憶轉化為一棵大樹的陪伴。即使如此,讀者仍可以從小主人的姿態中,感受到小主人此時內心的澈底崩塌(此頁連我都潰堤了呀!)。

當讀者開始擔心之時,就在下一個翻頁中,小主人決定持續騎車往前奔馳。從圖像裡的草地、微風、天空的線條,讀者可以感受到一種正面的速度感,不同於前半段的灰白沉重,而是呈現暖色調的燦亮、溫馨與療癒的景色。

終究,小主人仍得自己去衝撞,去療傷,真切經歷過海洋與淚水的掏洗後,過濾掉大部分的悲傷,將那些曾經美好的當下烙印在心中,形成閃亮亮的記憶水滴。於是,小主人說:「今天,糖糖已經死了!」簡短的字句是接納悲傷的展現,也是接納新朋友,迎接新生活的開端。

《悲傷的冒險》文字簡約,卻細膩呈現人生旅途猶如月亮亮面與暗面,有明有暗,彼此交錯。現實中的喜悅是月亮亮面陽總是讓人看到光亮;悲傷卻像是月球暗面,暗示了生命旅程的坑坑疤疤,需要經歷失去,才能真正擁抱悲傷。

《悲傷的冒險》,#遠流出版

文、圖/近藤薰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