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小說

新書推薦--圖文小說《銀河鐵道之夜》尋求幸福之旅 

新書推薦--圖文小說《銀河鐵道之夜》尋求幸福之旅///

關於這個作品,其實是宮澤賢治死後才被發現的文稿,更是他一生的最愛,也是花費時間最長---前後修改了四個版本,長達八年時間,即使在生命的最終依舊持續修改。

很多文學研究者認為《銀河鐵道之夜》是宮澤賢治的「代表作」或是「最高作」,可以想見這部做作品的意義。

1931年的作品是否可與現代孩子產生共鳴呢?無論你的直觀為何,總得讓孩子試試才有答案的。

論形式,小麥田所出版的《銀河鐵道之夜》以漫畫呈現,繪者增村博1983年開始將宮澤賢治的作品以漫畫方式改寫,書中角色以「貓」為重新企劃。如此的創作為經典挹注嶄新的樣貌,為經典之作與現代兒童搭了一座新視野的橋樑。

論內容,當年在兒文所接觸到日本童話時,很喜歡宮澤賢治的《大提琴手高修》,而當時對於《銀河鐵道之夜》只有許多疑惑,例如一直覺得情節跳來跳去,缺乏邏輯,像是一連串的夢境。現實與想像世界不斷的切換,讓我覺得像是一直狂按電視遙控器的選台頻道,畫面總是閃爍。

然而,這一次再看《銀河鐵道之夜》,開始明白了一些。

主角喬凡尼的孤獨內在描述,對於生病母親的擔憂,是兒童內在安全感的破堤;現實的孤單與想像中的銀河之旅,從日常的邊緣人幻化為絢麗燦爛的銀河旅人;和好友一起完成想像中的銀河之旅,以文字生動描繪了一個個屬於宮澤賢治的「療癒空間」,是一個個的修補程序。

最後故事尾聲是我個人最感動的地方,那一段落的描述可以是呈現宮澤賢治的死亡觀點,是一個很有溫度的展現。當喬凡尼從想像世界重返現實世界時,得知了好友的死訊,原來那一趟銀河之旅意味著好友的生命終結,而正是喬凡尼陪伴好友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走入四次元銀河也就是走入另外一個新旅程。

論主題,到底宮澤賢治想要和讀者溝通什麼呢?應該是讓讀者體會尋找真正幸福的重要吧!只是,當然我們一直說「小確幸」之時,真的就是幸福嗎?

真正的幸福定義因人而異,也許可以閱讀《銀河鐵道之夜》從中尋求答案,無論是大人或孩子,給自己一趟神奇的「銀河之旅」,幸福也許就會出現呢!

《銀河鐵道之旅》,#小麥田

宮澤賢治學會IHATOV大賞作品

經典文學漫畫精裝版

加贈全球獨家名句筆記本

---現貨供應中---

#圖文小說

#漫畫形式

#經典閱讀

#大人小孩都合適

#尋求幸福之旅

#現實是殘酷的

#想像世界

#故事力量


《暴風雨男孩》--跨時代的代表

年前的一堂寫作課,老師請大家分享當遇到困境時是如何解決。

腦海中立即閃過衝浪、爬山、潛水這些事情,原來連我自己都是被自然療癒的人,而不是只是因為希望孩子不要罹患上「自然缺失症」;原來我內心始終相信自然是具有魔力的,一旦我接觸到山林與海洋。

網路世代的孩子大量沉溺於虛擬世界與社交媒體上,如同吃過量的垃圾食物,時間一久身體可能無法負荷,更可怕的後遺症就是失去對現實環境的樂趣與好奇。

幸好,我家孩子至今仍無法自由使用手機;幸好,有這本《暴風雨男孩》。

《暴風雨男孩》在1964年出版,細膩描寫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友誼,也就是書封上的暴風雨男孩以及小鵜鶘--波希瓦先生。男孩與鵜鶘之間誠摯真心的友誼互動,彷彿如清晨甘露晶瑩透澈,毫無雜質。令人動人的是彼此凝視的神情,彼此療癒孤單寂寞的心,甚至改寫了自己的命運。原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如此奧秘。

經典之作是經歷時代淘洗所萃取的精華,《暴風雨男孩》可說是跨時代的代表,以輕盈的方式敲醒了我們對於生態危機的重視與迷惘,或許故事中能給予我們一些答案!

《暴風雨男孩》,小麥田出版

現貨供應中


兒少文學中的圖像小說

5/22週日在 土庫鎮立圖書館馬光分館 邀約下,進行線上分享圖像小說的講座,線上果然打破距離限制,百人的線上教室裡有來自台灣各地的讀者,例如高雄、基隆、板橋等,有機會和大家一起聊聊小店主在圖像小說裡的一些看見。

首先,我們爬梳圖像小說與漫畫的發展脈絡,以及可能的不同之處,讓讀者得以有個初淺的概念,比較有個清楚的比較藍圖。

再者,找出每一本圖像小說裡的片段畫面,以圖像的語法與詮釋,讀者可以感受圖像中的細膩鋪陳,不論是色調、筆觸、景框設計、視角或是人物的姿態。

然後,逐一在作品中看見的象徵與主題,以探究作品中的圖像的藝術性,文字的文學性,主題如何和社會脈動做連結,創作者又是如何適當的留白與縫隙,讓讀者得以參與。

最後,小店主下了結語:「圖像小說為文學高牆外不得其門而入的孩子,開啟了友善的門縫,讓閱讀世界得以進入內心。」亦即,圖像既然已是網路世代原住民孩子的共通語言,若能透過圖像,有機會碰觸到文學世界,這將會是一個貼近孩子需求的閱讀文類。

土庫鎮立圖書館馬光分館 活動紀錄:https://reurl.cc/A76jvE

書單

#新來的同學》,#小麥田

#來自清水的孩子》,慢工文化

#再見的練習》,#是路

#媽媽不在家的一年》,#小麥田(六月即將出版)

#感謝大家課程回饋

#大家都好認真作筆記

#打開閱讀框架

#可惜這次沒有直播回看的機會


《新來的同學》--懂得聽見別人的聲音


當代已有許多優質青少年小說嘗試以不同視角呈現敏感的多元族群議題,例如《許願樹》以迂迴形式,多層次的意象表達出多元共融的盼望;《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選擇讓六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敘說自己家族的美國夢。一個個好故事如同藤蔓般開始一點一滴的交織,與讀者彼此真誠的交會,試圖帶領讀者探究隱藏在精采層疊情節背後,像是蠟燭所散發的光芒,讓人得以發現隱藏於日常的偏私與歧視。當我們真正穿透了這些表層的偏私與歧視,猶如找到早已亂成一團毛線球的線頭,才能有意識梳理出族群紛爭的大框架從何而來。

《新來的同學》巧妙地以嶄新的圖像小說形式,輕盈幽默口吻,逗趣誇張圖像,嘲諷意味濃厚,不僅非常貼近青少年次文化,更讓青少年所青睞的圖像敘事有了不同的切入點。此書選擇讓十二歲非裔男孩喬登陳述切身的成長經歷,大量著墨於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差異,順理成章的化身為有有色人種獨特的發聲場域。同時,更以緊湊劇情牽動讀者得以近距離參與到習以為日常的偏見,又能適時拉出距離,藉此觀察不平等的諷刺現象,稀釋了族群議題的嚴肅與沉重。而此書獨特之處乃在於讓有色人種的孩子重新獲得話語權,虛心放下大人高高在上的權勢與教條,選擇與主流價值直球對決,字字句句讓人心疼於喬登的感受,讀者更得以品嘗到其箇中滋味原來是如此難以吞嚥,深刻地同理了非我族類的他者。

具有藝術天賦的喬登將生活事件大大小小的觀察,結合內心的感受與想法,轉化為幽默風趣的漫畫創作。每一章節都以整個跨頁的黑白漫畫揭開序幕,文圖間所展露的鋒芒,點滴抽繹出喬登敏銳又敏感的內心風景,不致淪為浮誇的少年強說愁,而是坦然呈現生活裡所隱藏的醜陋。例如「公子哥金字塔」中,喬登將自己化為任人宰割的螞蟻,高年級運動員則是森林之王獅子,強烈對比的食物鏈譬喻猶如一把利刃,直直的劃開校園文化所包裹的糖衣,原來其中所包裹的是校園階層次文化與有色人種霸凌的無耐與沉重。

此外,本書牽引出刻版印象與偏見形成歷程的細微關鍵,例如比較白人主流價值與非裔黑人出版的童書,更是充斥著許多不明究理的假設與意識形態,卻仍毫無保留挹注至所有孩子心魂之中。我想,對於非主流的孩子而言,每一次閱讀的瞬間應該猶如烙印著不同身分的矛盾與糾結,是一次次直入心裡的刺痛吧,或像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將會摧毀孩子的自我認同與信心!倘若再抽絲剝繭的思考,大多數的人想必都是善良的公民,一點也不想成為歧視他人的加害者。如果歧視像那抹強烈的殺戮敵意與炙熱的反感,反而易於覺察歧視的如影隨形。然而,歧視卻如一氧化碳一樣沒有味道,不會讓人有絕對的感覺。

因此,問題關鍵在於歧視往往就是不自知,微歧視刻版標籤猶如飢餓的野獸緊咬著大家不放。例如書中的老師總是預設非裔孩子是最需要獎助學金,而不會留意到其實白人孩子也有真正需要經濟援助的。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學校老師總是記不住黑人學生的名字,甚至是待了十四年的黑人老師也遭受到同事如此的對待。名字意味著身處邊緣歷史的生命定錨,失去名字等同於失去生命的掌舵權,那是屬於生命脈絡的證明,更是自己與家族故事的珍貴臍帶。

書中可說是鑲嵌著國家、族群、貧富階級、校園階級、社會刻版框架與兒童話語權的議題脈絡,每個主題都值得被討論與對話,尤其現代孩子最想要的也不是一個裹著糖衣的善意謊言,或是說教式的口號,而是能夠協助孩子勾勒出世界的真實。放置在台灣在地脈絡上,即使沒有所謂強烈族群紛爭,然而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課題,諸如新住民、外籍移工、身心障礙、多元成家或實驗教育家庭等更需要給予話語權。

姑且不論過往,此時此刻開始,每個人若真能保有自覺意識地看待彼此間的差異,真正懂得聽見別人的聲音,聆聽彼此的生命故事,無論是弭平歧視也好,破除刻版印象也罷,嘗試戴上一副多元文化理解的眼鏡,相信能夠以文學力量啟動尊重差異與傾聽理解的重要閥門,如同本書為你我擦亮了雙眼,真實看見用善意包裝的「微歧視」,理解個別的異質和多元都是值得被完整認識。



#首部榮獲紐伯瑞文學金獎的圖像小說


青少年圖像小說--關於校園同儕間的大小事



可別以為青少年係指中學生,其實大致上會從四、五年級開始進入到青春期前期。於是,大人開始發現親子衝突幅度加大,頻率變高,於是思索為何眼前的孩子不再是那可愛稚嫩的模樣。

然而,孩子看似一切如日常平穩的節奏中,可能隱藏著波濤洶湧的內心劇場,是一齣少有沒有觀眾願意聆聽的戲碼。

依舊覺得閱讀文學是一個梳理情感的媒介之一,而圖像小說更能貼近青少年的閱讀慣性。

《新來的同學》具有藝術天賦的喬登將生活事件大大小小的觀察,結合內心的感受與想法,轉化為幽默風趣的漫畫創作。每一章節都以整個跨頁的黑白漫畫揭開序幕,文圖間所展露的鋒芒,點滴抽繹出喬登敏銳又敏感的內心風景,不致淪為浮誇的少年強說愁,而是坦然呈現生活裡所隱藏的醜陋。

例如「公子哥金字塔」中,喬登將自己化為任人宰割的螞蟻,高年級運動員則是森林之王獅子,強烈對比的食物鏈譬喻猶如一把利刃,直直的劃開校園文化所包裹的糖衣,原來其中所包裹的是校園階層次文化與有色人種霸凌的無耐與沉重。

續集《好朋友的約定》延續了喬登與他的朋友的故事。豐富的對話之中聽見了這群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現況與勾勒未來的圖像。

孩子面對熟悉的家人時,像是壓在腿上的鋼樑,連表達自己想法裡的字句都沉重又累贅,已耗盡所有力氣。例如喬登與家人談論成為藝術家的可能性,德魯看著獨自撫養他的阿嬤如此辛苦的工作著,而富二代的白人同學則在華麗的房間裡,聽著父母親爭吵的聲音。

而步入校園時也得面對種種的不愉快與不公平,有著「同儕之間如此不同,包含膚色、家庭、成績、經濟與階層,真的能成為朋友嗎?」的提問。

各式各樣的標籤早已隱形在每個人的身上,是公開的祕密,也是彼此的傷痕。每個人彷彿戴上了面具似的參與了校園裏大大小小的嘉年華,表面上熱鬧非凡,卻也隱藏了真實背後的陰暗和抑鬱的思緒。

即使現實有些醜陋,至少這兩本圖像小說的幽默圖像淡化了生活中的不平衡,進而理解其實不同國家的青少年都有著對當下的自我質疑與未來困惑,唯有不斷的探索,持續保有好奇與希望,才能真正接納自己。

《新來的同學》,《好朋友的約定》

現貨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