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專訪—用繪本說桃園在地故事
【城市學專訪—用繪本說桃園在地故事】
全文連結: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120735
「雖然成為不了 很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但是我可以成為寫桃園的作家。」這的確是小店主的真心話。
其實,十幾年的經營故事難以幾百字作為濃縮,但至少可以讓陌生讀者對於小兔子書坊有個概要輪廓。
小兔子書坊還在巷弄努力著,因為知道還有讀者。經常跟孩子分享說,全臺灣、全桃園那麼多書店,也有那麼多創作者,不過寫桃園在地故事的書店主人可能只有小店主一個。
很喜歡這次的專訪文章,有層次脈絡的介紹書店。唯一不能認同的是這個句子「櫃檯後,『嬌小』有活力的店長黃淑貞是書店的靈魂人物。」認識小店主的人應該也不認同,因為,小店主我可是很大一隻的呀!
最後還是真心感謝記者邀約與用心撰寫!
【小店主的打工生活—研習課程】
#讀寫陪伴 #導讀 #兒少文學 #雲林土庫#馬光國小 #小店主的春假生活
騎著阿母的小紅機車,2分鐘抵達母校馬光國小,準備和老師們分享教室裡的讀寫陪伴。
一開場,講了一小段搭高鐵的故事。當老師們發現竟然是由我名字裡的三組詞彙組成的故事,老師們覺得特別與訝異。其實,這個環節不只是開場而已,而是已開始引導示範,因為這也是帶領孩子的課程執行情況。
除了繪本外,介紹了幾本兒少故事與引導示範步驟,期待讓老師們明白協助孩子重視語言表達與讀寫欲提升的重要。最終,看到大家的回饋更是值得!
回到家後,立即換上運動服出門跑步去,踩踏著開闊鄉間小徑,呼吸著清新空氣,令人舒心愉悅!晚上,再與家人享用美味家常料理,能回家當女兒真好。
趁著兼課學校的一週春假期間,很開心安排這樣的工作邀約,離家近,又是母校,又能充分放鬆,即使久久一次,依舊滿足。
故事形成良善的循環
2024年10月份的風像颱風似的,呼呼呼,調皮將行人手上的傘吹飛了;晨起的心像爵士鼓般的,咚咚咚,不安地將焦躁的旋律快把我吞噬了!
直到走進社區活動中心,拿起麥克風,看著社區大哥大姐和善的眼神,不安的心逐漸被稀釋。當分享著熟悉的故事《喀噠喀噠喀噠》與《想念》,就輕輕柔柔的帶著大家探尋早已收納在腦海深處的回憶。
很多人事物早已遺忘,卻能在繪本中找到適當的揉搓方式,總會看見時間的皺摺與斑痕,思念就隱藏在其中。
接著,分享自己創作的小故事,除了《埤塘奶奶說再見》《城市的河流》《蝴蝶結》之外,還加碼一個新故事,一個關於水頭伯公與現代孩子之間的情感。
原來大家都對埤塘與老街溪有著許多童年記憶,於是輕易的串起彼此的共感。再提到RCA更是觸及到共同記憶,在地的故事讓彼此有了連結,分享著自己的想法。
因為共同的生活元素,不斷地敘述著真實生命的故事,記憶就鑄成一種特殊的溫暖神韻。會後幾位大姐提及這些故事讓她們想起很多事,心都暖暖的。其中也有人跟我說:「看你作這麼多,我不要再說年紀大,也可以努力為社區作些事。」
因為故事,形成良善的循環;因為在地與文化,讓我們淬煉出更澄澈的自己!
《埤塘奶奶說再見》
《城市的河流》
《蝴蝶結》
天河創思出版
這是一場期待很久的講座,也是有史以來移動距離最近的演講。
半年前, #土庫鎮立圖書館-含馬光分館 邀約青少年小說的講座,只是跟館方討論後,將主題聚焦在親子讀寫陪伴,到底為何要閱讀寫作,以及家庭如何協助孩子。
於是,就趁回土庫娘家之際,安排了這一場講座,而且從娘家騎機車到馬光分館只要2分鐘,真的好方便!
先釐清寫作測驗的本質,再到教學案例看見讀寫陪伴的力量。接著,提供了一些陪伴方式,例如小物件觀察與描述、無字書故事重述等,主要的目的都是讓孩子們貼近文學,以及點燃讀寫慾望。
20幾個家長將現場坐得滿滿的,可以想見在AI世代裡,家長與老師們對於寫作的擔憂與困擾,會後的QA時間更是熱烈呀!
然而,除了讀寫陪伴外,也提醒家長們更重要的是「好好生活」,以開啟感受的連結。
看著這家長所寫的回饋,今天任務算是成功!
「從頭到尾清晰明瞭的敘述,讓我們清楚的知道 生活就好好的生活。 在每一個當下 可以用文字如此鮮活的描述出來。」
只開書店,也創作!
今天是能量滿滿滿的一天!
活動開幕典禮時,一聽到桃園市副市長 #蘇俊賓 致詞時,以繪本《埤塘奶奶說再見》為引,提到桃園的埤塘不僅是灌溉設施,更是動植物的重要棲地,形容其為「生態跳島」。他強調,獨立書店在城市中如同這些「文化埤塘」,不僅提供知識,也為市民帶來休閒與深思的空間,成為生活中的靈感來源。
他進一步指出,桃園大圳建成後連結了眾多埤塘,形成彼此滋養的系統,正如桃園市立圖書館與獨立書店的合作,透過公共資源導入,為書店注入活力,使其成為桃園文化價值的象徵。
副市長也在書展現場支持在地書店,並購買了《城市的河流》、《蝴蝶結》及《解密印度廚房》三本書,以實際行動鼓勵市民關注並支持在地書店的發展。
當副市長來小兔子書坊攤位時,馬上就說:「你不只開書店,也創作呀。」是的,是的,期望透過創作能夠連結桃園在地的文化,讓更多人理解在地故事。
在地創作與出版
《埤塘奶奶說再見》,
《城市的河流》,
《蝴蝶結》,
文字/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圖像/劉憬樺
出版/#天河創思
青少年地方志工培育計畫第二年成功
歷經半年的培育工作坊,今天看到這群高三的青少年以自己的力量與創意,一起和老師、小兔子書坊與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完成了這一場前有未有的青少年導覽活動,實在是令人為之驚艷!
學校內先進行「乙未歷史地方探究專題課程」,五月份再由小書店接手「義民信仰文化講座」,緊接著再帶領同學們實際體驗1895乙未公園的歷史場景與生態建築樣態。這其實是整個計畫最簡單的部分。
最困難的地方是同學們需要將自己的知識爬梳,整合自己的創意與想法,衡量導覽的路線與內容,依據「歷史組」、「生態組」「建築組」三個組別任務分配,以帶領社區民眾的實際導覽最為最終的展現成果。
坦白說,剛開始彩排時還有點擔心,但我知道同學們只要準備妥當,實際呈現的成果都會很棒的。果不其然,在好天氣的加持下,這群楊梅高中的高三學生充分展現團隊合作,彼此支援協助,再加上歷史科兩位老師---梁明慧老師與朱珮琪老師的指導之下,台風穩健,表達清晰,創意十足。
除了導覽之外,同學還會透過脫口秀、短劇演出、圖表、詩詞、遊戲、立體模型等方式,讓民眾更理解關於1895乙未戰役的始末,展現了屬於青春靈魂的新穎。
最後,擔任活動結語的同學,身穿著梅高的亮麗制服,拿起麥克風的自信模樣,站立在乙未之環的縫隙之中,說著感謝老師們與 #客家事務局的 支持,才能有機會更深刻的理解這一段史實與意義。當下內心是感動的。
如同乙未戰役裡有著融合、團結合作一同抵抗外侮的元素,這一次的培育工作坊中,是小書店、社區與學校的共同合作,而透過青少年的導覽更是宛如乙未之環橫跨歷史的硬頸精神,實際展現文化傳承的意涵!
原來只要給予舞台,給予適當的學習方式、明確的任務,搭配公部門的資源挹注,最後能在第一線老師的熱情協助下,我們高中同學也能以主動倡議與思辯發想的!
賣書人打零工--在共讀中尋光
高年級孩子的共讀陪伴到底可以如何做?
繼五月份的橋樑書親子讀寫,週六上午再次來到 #大業國小,針對中高年級家長進行一場根據「圖像小說」為媒介的大腦肌肉鍛鍊講座。
兒少圖像小說係指以兒少為主角,鋪陳成長歷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並具有文學性、圖像性與情感性的文類。與貼近兒少娛樂次文化的漫畫同屬「視覺藝術」,彼此仍有著不同的差異性與主題性。
文圖轉譯是近年來的大考趨勢,因此除了帶讀者賞析圖像的象徵之外,利用《新來的同學》、《媽媽不在家的那一年》、《來自清水的孩子》、《前進吧,游泳隊!》、《再見的練習》的幾頁圖像,示範讀圖的步驟與理解。
接著,讓讀者練習「提問」。由於是親子一同參與,於是選擇讓親子共同演練提問。無論大人或孩子都提及提問真難。
難是一定的,畢竟是我們很少用的策略,往後就可以多練習。
最後,利用講座中所示範的「看一看」、「問一問」與「想一想」,邀請親子看著一張海報,練習理解的三個步驟。短短的幾分鐘,創造優質的親子對話。
這其中能有機會和一位五年級孩子的對話,就在提問與思考的過程中,孩子也表達他的想法。
當中有個小插曲。當時孩子的用字遣詞上讓我對於孩子的價值觀產生一些疑惑。因時間關係,無法繼續討論。返家途中,一直懊惱著當下應該要繼續好奇才對。幸運的是,課後家長依舊嘗試與孩子深入討論,終於確認孩子的本意。晚上,當我收到家長的訊息後,認為這個經驗是很好的提醒,提醒自己得留意孩子使用語詞與本意的一致性。
最後,我們用黏土捏塑來總結今天對於「閱讀是.....」的造句,原來所謂的思考不是只有在大腦中,還可以透過觀察、對話與動手作鍛鍊大腦肌肉。
承辦老師事後給我的訊息上提及:「我覺得有一段時間讓親子能開始對話是很棒的,看來高年級的孩子真的很少跟家長好好聊天......最後的黏土那一部分我好喜歡,很開放性也有詩意,學到了。」
甚至現場也有家長詢問關於企業演講的機會,這一切都是賣書人打零工時,真正看見閱讀分享的美好風景!
/圖像小說書單/
《新來的同學》(小麥田)
《媽媽不在家的那一年》(小麥田)
《來自清水的孩子》(慢工)
《前進吧,游泳隊!》(親子天下)
《再見的練習》(是路)
科技變遷快速,AI元年啟動,幾乎人手一機,隨時上網搜尋知識,窺探他人,也包含被人窺探。以往的歹徒犯罪形式,只要不出門多數時間是安全的,如今不可逆的現象是---歹徒直接侵門踏戶到家裡,甚至未成年的房間。
當我們一直在談AI的好處時,更需要為孩子建構一身遁甲,至少讓他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以免導致不可挽回的傷痕。
當我們期待孩子能順利考上「好學校」時,孩子更需要的與生活連結,例如網路購物、社群媒體使用、網路交友、情色影片等注意事項。
這一切,家長都有責任帶著孩子去探索,比起成績,我認為網路使用的安全更是重要,畢竟一步錯就後悔莫及。
為了國中生的科技閱讀備課,再看一次《網路失控》,依舊認為是一本家長必備的工具書。即使是梳理澳洲的青少年網路使用案例(有一些真的很令人驚訝!),仍會加入臺灣本身的資源,讓家長成為保衛孩子線上安全的哨兵。
最終,提醒你,父母若不留心,太自信,那麼網路安全死角與犯罪現場就在你以為做安全的「家裡」!
《網路失控》,好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