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內「界」外

文學與書寫推廣計畫

計畫宗旨與目標

        在後疫情的時代,「域」內「界」外文學與書寫推廣計畫結合了人文學院及文學跨域創作所相關教師與課程,辦理文學書寫與推廣相關計畫,並透過三個面向:(i)行路文學的走讀與書寫出版、(ii)華文文學跨國系列講座、(iii)現代詩書寫及講座推廣,作為結合文學的「域」內「界」外,同時跨越了文學的「域」內「界」外的書寫推廣策略。

面向一、行路文學的旨趣,計畫目標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對行走路上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在地景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

面向二、辦理華文文學跨國對談,各分為小說及詩領域。講者分別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的作家。對談主題包括:華文文字的轉譯、各地華語書寫社群的同異、各地華文文學史的觀點與脈絡、華文文學創作的動力學。另外,透過本所學生紀錄片作品於挪威獨立影展Crossings Film Festival首映,拓殖台灣影像作品的國際能見度與跨國文化議題的關注掌握力。

面向三、現代詩的推廣,文學所與出版社共同舉辦相關活動,由文學所師生一同策劃進行現代詩朗誦會與現代詩講座。 

行路文學的走讀與書寫出版

由文學所的三門課共同合作並執行,分別是吳懷晨老師的課程「地誌、山行與邊界書寫 」、高翊峰老師開設的「當代文學經驗」及王聰威老師的「提案與練習:編輯樣創意工作坊」,三門課都與文字創者的走路鍛鍊相關。三位老師藉由「行路」與「身體實踐」設計出文學書寫的跨域課程。「當代文學經驗」及「提案與練習:編輯樣創意工作坊」側重在跑步,兩位老師藉由日常的行走與跑步(慢跑乃至馬拉松)帶領學生學習小說書寫及文學編輯。「地誌、山行與邊界書寫 」則由老師帶領學生走入宜蘭部落,或走日常鐵道小旅行,走史料褶痕的淡蘭道,異質與邊陲、田野與跨界,勾勒山與海的文體。

藉由三門課的相互合作,由文學的「走」到「讀」到「寫」。走路、跑步與進入山林,是驅使伏案者的足趾,異化文字人的筆尖;從而鞭策想像,身入(being)自然。祈求藝術大學的學生於身心體動中,覺察領略由山水荒地來的感性啓蒙。少點文字(障),多事步行。課程內容著重生態、心理學,及側重地誌與墾殖史。

        因為行路文學的旨趣,計畫目標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對行走路上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在地景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 

文學所師生參加2023國家地理路跑21K半馬 

                       「當代文學經驗」課程的路跑練習

華文文學跨國系列講座

 

辦理一系列華文文學跨國對談,各分為小說及詩領域。講者分別有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的作家。對談主題包括:華文文字的轉譯、各地華語書寫社群的同異、各地華文文學史的觀點與脈絡、華文文學創作的動力學。

        此文學跨國系列講座,聯繫華文創作世界的各地名作家,包括了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除了有人文學院教師參與外,也將文學所多位作家學生納入對談行列。

        此外,文學所學生尹雯慧的紀錄片作品「薩米人的蘭嶼夢」於挪威獨立影展Crossings Film Festival首映,這是台灣島嶼的敘事觀點,首度實地踏上挪威極圈的文化平台,透過面對面的座談交流,拓殖台灣影像作品的國際能見度與跨國文化議題的關注掌握力。 


本所吳懷晨老師與各地華文文學作家合影 

                         尹雯慧於挪威Crossings Film Festival的參展作品試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