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以關渡雙年展做為跨領域實踐的場域及種子培育的培養皿,在執行內容的雙軌鋪陳與引導下,從藝術實踐與教育端建構「記憶」、「遺忘」、「空」等計畫主題關鍵字,創造當代藝術表現形式與內涵上的多元理解。
本計畫所執行內容包含「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聯展與「首爾乍現—白鉉眞初心展」,透過展覽策畫,體現關美館對當代社會、哲學、學術領域趨勢議題的持續關注,從而擴大社會藝術的資源網絡。
計畫特色及其影響
於計畫執行期間,關美館嘗試將藝術教育推廣與教學落實至展演空間中,除了藉由藝術家×策展人講座連結展覽中相關探討議題,提升國內藝術與藝術教育在理論實務上的論述向度及研究能力外,結合展覽計畫所推動的放映會暨映後對談與工作坊,更可實質培養具備社會實踐與跨域思維之藝術及藝術教育工作者,激發藝術教育多元創意與創新實踐的能力。
在藝術展演與教學資源的整合基礎上,本計畫透過教育推廣活動建立藝術教育工作者與國內外組織機構跨領與交流及合作的機會,進而引領各級學校師生走出教室,實際進入藝術現場,以達關美館作為大學美術館,在展覽策劃、藝術教育之任務,並成為大學與社區/社會、臺灣與亞際/國際藝術社群接軌之平台。
陳琬尹×許哲瑜
第一次的哀悼練習,是對已病逝的祖母的悼念。在當代醫學研究中,精神,諸如知覺或情緒運作,被認知為神經系統的構組,靈魂的存在也受到了挑戰。透過一次追悼,回憶在祖母家屋建築裡的身體感知經驗,從物質的角度思考死亡。
第二次的哀悼,出自一位炸彈客,回憶其兄長於自宅自殺的現場。他回到哥哥自死的客廳座椅,扮演死亡瞬間的動作。與此同時,他再訪當年製作炸彈的海岸邊,在鏡頭前重演測試炸彈的行動。親人自死離世的景象,與日本赤軍在攻擊行動中自我犧牲的聯想,探索個人的與集體的死亡身體。
第三次,則是(由人類所創造出的)動物對動物的哀悼祭典,動物園馴獸師訓練動物下跪與參拜手勢,祭禱因戰事而死去的動物。劇本寫作者與一位肢體表演者,討論著如何重演這場慰靈祭。他們試著構思出一段關於動物的悼念腳本,在這場對話中,討論「手勢」與「恐怖」之間的關係。這三次的哀悼練習,涉及到了身體、空間,以及記憶,也是對於死亡政治的探問。本次展覽合作的數位掃描團隊,他們的工作之一是協助警察在刑事案件的鑑識工作。他們掃描犯罪現場,也會掃描那些支離破碎的腐壞身體,協助重建身分。當代技術持續創造新的生命的再現、建構,以及異化。
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
李亦凡、陳界仁
當雙年展必要重新思考附身在它身上的原初標記——時間——,我們嘗試問出雙年展如何面對「時間」創生?意即「原生性時間」。再說,如果雙年展旨在於從一定的藝術發展與研究出發,來理解我們當代的生命處境,那麼隨之要問的就是為什麼要看作品、要凝視、體驗展覽,意即「我們為何而來?」。
我們為何來到藝術面前,往往是帶著對這個世界與自身處境的遲疑,以及與這些遲疑同時並生的好奇,看看有無可能發現新的空間與流動的可能,也就是意識的未知空間、與世界的未知聯繫以及新的意識動能,簡言之,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所需要的「精神生活」不是單一的世界,而是能夠開放出各種感覺方法、組構方法與想像的「自我空間」(世界製造),對抗的正是今天越來越同質化、片面化的世界連結;正因為這同質的片面連結聚集了前所未有的訊息數量和密度,我們原有的認知和意識就像進入黑洞一般在一種絕對的平面投影中內爆、崩潰、解離。
白鉉眞(Bek Hyunjin)
「首爾乍現—白鉉眞初心展」預計展出14件影像作品,包含《That Spot》、《The End》、《Word of the Day- A1—B5〉系列作品(含 10 個影像作品)、《Beyond Words》、《Light》等。
作為一個同時以視覺與聽覺元素創作的人來說,藝術家白鉉眞有時候感覺那些經常使用的媒材,如聲音、語言(口述和文字)、戲劇、繪畫、攝影、裝置和表演等,都不足以表達某些想法或經驗。在這種情況下,他此次展覽選擇將錄像作為一種表現方式。
本次展覽所呈現的錄像作品即是這過程中的成果。其中《Light》是由《寄生上流》的導演奉俊昊(Bong Joon-ho),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和演員所共同拍攝的,還有一部則是偶然透過監視器攝影機所捕捉的畫面。另外《The end》更是聚集許多韓國電影明星如《造后者》女主角文素利(Moon So-ri)共同拍攝製作而成。期待透過此展覽為台灣觀眾帶來從未在台灣曝光的韓國影像作品。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於展覽開幕當天舉辦1場策展人專場導覽,由策展人、關美館黃建宏館長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及參展作品的意涵。此外,策展人亦於導覽中介紹形構展覽概念及作品對話的相關文獻檔案,邀請觀者從京都學派重量級著述《世界史的立場與日本》(1943)、小津安二郎文集、機動戰士鋼彈設定集等,發掘本展中所欲探討的亞洲歷史與政治狀態下「空」的思維。
《首爾乍現—白鉉眞初心展》:Until It All Disappears 現場演出
「首爾乍現—白鉉眞初心展」《Until It All Disappears》(그것이 다 사라질 때까지)現場演出暨工作坊,開幕特別演出:11/24(五)17:40,《Until It All Disappears》在台首演。現場演出:11/28(二)起至12/2(六),連續5天,每天兩場。工作坊:11/29(三)、11/30(四),14:00,限額10名,現場登記。由藝術家Bek Hyunjin親自主持,報名者將可參與《Until It All Disappears》現場演出。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於展覽開幕當天舉辦1場策展人專場導覽,由策展人、關美館黃建宏館長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及參展作品的意涵。此外,策展人亦於導覽中介紹形構展覽概念及作品對話的相關文獻檔案,邀請觀者從京都學派重量級著述《世界史的立場與日本》(1943)、小津安二郎文集、機動戰士鋼彈設定集等,發掘本展中所欲探討的亞洲歷史與政治狀態下「空」的思維。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特別放映:中空之地
全長61分鐘07秒的《中空之地》,既是藝術家陳界仁長期創作計畫《她與她的兒女們》的第一章,也是於重思《中觀學派》後的初步感性發言,拍攝初衷則源自其大哥失業後的生命經歷(參閱《星辰圖》創作自述)。
《中空之地》影片開始不久,始終未於片中現身的妹妹,以旁白述說其哥哥於自殺獲救後,隔沒幾日,即自行離開醫院,從此消逝無蹤,但媽媽卻總是平靜地告訴她:「妳哥,只是去了一個比西方更遠的地方……。」到影片後段,妹妹第二次述說其一直打聽不到哥哥的消息時,媽媽又改口說:「妳哥,只是還在回來的路上……。」在妹妹的兩段旁白之間與之後,則為同一群演出者,於同一片荒地上,分別演出哥哥與不同身分的人,一起經歷「去」與「回」的旅程片段。
座落於臺北藝術大學的關渡美術館,自開館以來持續以捐贈的方式,將許多與美術館自身及北藝大有特別淵源的藝術作品納藏,其所累積的典藏品媒材多樣性,並不亞於大型公部門美術館,當中不乏許多由校內師長捐贈或經由關渡美術館展出後,成為館藏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2021年開始,關美館與民間團隊——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合作,逐年由外部媒體藝術保存研究者定期進駐館內,檢視其作品保存狀況,提供館方保存建議以優化美術館典藏保存基礎建設。本講座為科藝典藏計畫第四期之成果發表,除了關渡美術館館員及兩位合作的計畫成員分享計畫成果以外,也分別邀請來自德國以及法國的私人媒體藝術修護師,分享他們與當地蒐藏機構的協作經驗。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系列座談 II
藝術家對談-陳界仁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為關渡雙年展「原生性的時間」第二系列,由黃建宏館長策劃,展出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李亦凡、陳界仁三位藝術家作品。本展直面機構在策動雙年展時,所必然面對的「時間」問題,並邀請觀眾共同探索藝術家如何藉由其實踐創造出各種「空」的時刻,從而擴增對世界的感知與敘事方式。
本屆雙年展以「空」為主題,著力於以「空」作為生產並延展另類生命與世界的方法。本講座將邀請藝術家陳界仁,從其歷史回訪與影像行動轉向重返個體記憶的重要轉折切入,探討如何以「空」在新自由主義世界中凹陷出一處「異托邦」,長期探討邊緣區域生存者的生命經驗與精神的內在狀態的藝術家,將提出身處於殖民現代性中,藝術創作者如何能據「空」生產並表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