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到實踐:傳統音樂的展演實驗

計畫主持人|簡秀珍

執行單位|傳統音樂學系

執行期間|112年7月1日~113年1月19日

合作單位|全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羅東福蘭社

計畫簡述

本計畫以碩士班「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I」課程為基礎,展開羅東的北管復振工作,並在宜蘭傳藝園區舉行實驗音樂會,也以「如何欣賞傳統音樂」為核心錄製Podcast節目。

計畫宗旨

本計畫目標如下:

1.讓羅東的長者、兒童與青少年重新認識北管,點燃復振北管音樂的火苗。

2.學生在執行中踏出校外,了解設計、執行專案的各項細節,強化知識的實踐。

3.在宜蘭傳藝園區展演,了解一般觀眾的接受度以及合作方的態度。

4.透過Podcast節目的內容,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如何欣賞傳統音樂。

計畫活動與執行

點燃羅東北管復振的開端

和吳千卉老師合作,並於10月4日至10月5日前往羅東福蘭社與社友切磋。


10月22日,11月12日、12月10日下午在羅東中山公園福德廟前,各舉辦2 場北管工作坊與1場音樂會。


11月16日早上到羅東高中舉行北管戲曲與音樂工作坊,下午到羅東成功國小辦理「北藝大北管小學堂」工作坊。

宜蘭傳藝園區的音樂會與工作坊

1014日,蘇筠涵與陳昌靖老師帶領傳音系學生在廣孝堂舉辦:「琴音、花道:琴聲中花開燦爛」古琴、琵琶與花道的跨界展演

1119日與校友團合作:

集思小劇坊,「南管音樂會——作伙來𨑨迌」,黃舉人宅。

南管工作坊,觀景樓二樓。

台灣風南北管樂團,「與北管音樂的邂逅:台灣傳統北管音樂會」,文昌廟前戲臺。

4.北管工作坊,觀景樓二樓。


錄製Podcast節目

為使大眾能夠更加了解傳統音樂與戲曲,以本系老師與校友為主訪者,從節目一開始帶入各式傳統音樂的聲音,順勢了解該聲音的背景、如何欣賞等,也從受訪者闡述其學習、專業歷程。

訪談傳音系老師與校友:

蘇筠涵、梁正一、黃瑤慧、魏心怡、潘汝端、鍾繼儀、謝琼崎、吳聲杰、施穎彬。 

活動執行內容與說明

傳音系碩士生來到羅東福蘭社拜館,並請簡春生、簡玖雲老師指導。 

陳昌靖老師的古琴與姚蒂的花道在宜蘭傳藝園區廣孝堂一同展演。

在羅東高中進行北管音樂與戲曲工作坊。

在羅東成功國小進行「北藝大北管小學堂」北管工作坊。

羅東中山公園福德廟前舉辦北管音樂會。

羅東中山公園福德廟前舉辦北管戲身段工作坊。

集思小劇坊、台灣風南北管樂團與工作人員演後於宜蘭傳藝園區文昌廟前戲臺合影。

錄製Podcast節目,簡秀珍訪問梁正一老師。

參與觀眾回饋

由許如萍:宜蘭人的生態 藝文 美食拍攝


羅高退休人員聯誼會參加並拍攝

活動觀眾參與人次

超過 700人

本校參與計畫師生

約  50人

校外參與計畫之專家人士

約  25人

產學合作單位

 3個

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指標

羅東中山公園福德廟前、高中小學的工作坊與Podcast節目,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北管等其他傳統音樂,年輕一代的學習可以消弭世代差距造成的文化差異,對永續發展有所貢獻。 

最初北管活動以男性為主體,羅東福蘭社在1980年代晚期才接納女性參與。本計畫的推動不管性別,同學皆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相互合作,並在演出時特別介紹北管老師簡玖雲老師的貢獻。

在羅東公園福德廟前與宜蘭傳藝園區的工作坊活動皆開放大眾參與,尤其前者更是免費開放,當不同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的民眾一起來學習時,讓我們又再次肯定北管社團的包容性是團結社區、社群的重要力量。希望北管復振,不只是著眼於音樂的傳播,更期待進一步把疏遠的人群互動找回來,進而找到地方創生的動力。

傳統音樂不僅是台灣的文化資產,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喜愛,進而學習、傳承,是守護的最好方法。


成果影片

結案影片(有字).mov
20231014-5.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