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特展

展覽緣起

文/蘇筠涵

「琵琶」是漢民族具代表性的傳統器樂,自唐代被傳入中原以來,歷經漢化與歷時的改變而逐漸發展成為今日所認知「琵琶」的樣貌與型態,於今日泛指經十二平均律化、具六相二十四品的現代國樂琵琶,屬於獨奏琵琶一脈,可溯至明清時期「四相十至十三品不等」的明清琵琶。自二十世紀二〇年代程午嘉對早期琵琶進行改革以來,十二平均律被應用在琵琶上,原來的形制逐漸發展成今日普及的六相二十四品型態,因應琵琶的現代化發展,弦材也從絲絃轉換成鋼絲弦、尼龍裹鋼絲弦等,琵琶的製作工藝也隨之變化。樂器細節的改變影響甚大,造就近乎全然不同的音色感受與彈奏手感。

本計畫始於2020年夏天,驚豔於這批由百樂琴苑收藏的樂器,並感嘆於屬於四相十三品形制的明清絲絃琵琶之樣貌與聲音已少見於當代,便決定要為這批樂器進行整理、拍攝與研究。歷經疫情與各種挑戰,【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特展】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與臺灣百樂琴苑的合作上展開。基於傳音系之於研究與保存傳統音樂、推廣與教育的教學宗旨,本次策展規劃有展覽乙場音樂會乙場兩場講座,以呈現這些珍貴樂器的樣貌與聲音,展開教學上的討論與對話,並提供愛樂者與大眾可以用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琵琶的聲音、音樂與內容。


1.計畫宗旨、目標 


   「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特展」計畫始於2020年夏天,驚豔於這批由百樂琴苑的收藏樂器,時代約清末民初的一批老琵琶,加上琴苑既有之收藏,估計超過十五把琵琶,見證著琵琶的發展。自二十世紀二〇年代程午嘉對早期琵琶進行改革以來,十二平均律被應用在琵琶上,原來的型制逐漸發展成今日普及的六相二十四品型態,因應琵琶的現代化發展,弦材也從絲絃轉換成鋼絲弦、尼龍裹鋼絲弦等,琵琶的製作工藝也隨之變化。樂器細節的改變影響甚大,造就近乎全然不同的音色感受與彈奏手感,若能進一步進行聲音、樂器建檔與彈奏,可對於琵琶藝術發展之脈絡有更深刻的想法。琵琶自唐以來在漢民族之文化脈絡下發展,進而傳播到韓國、日本與越南等地,從樂器構造、型制、弦材、彈法等多有關連。於漢文化中,琵琶逐漸發展成四相十三品明清琵琶再到六相二十四品現代琵琶;文化傳播後的韓國唐琵琶、日本雅樂琵琶、越南琵琶等有維持傳統樣態,也有再受到現代琵琶影響而又再產生變異、跟著平均律化的現象,單從樂器研究,即可觀察到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而不侷限在「琵琶」的既定印象上。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多年培養及發揚傳統音樂與傳統音樂人才為目標,之於音樂文化的維護、研究與推廣亦不遺餘力。承蒙臺灣百樂琴苑願意支持,願將這批老樂器出借以提供策展、研究並作展演,本計畫即在此難得機緣上展開。

        著重於藝術性、教育性與普及性,策展目的有四: (1) 對樂器建檔造冊以留下珍貴的聲音與實體數據資料; (2) 藉由策展過程增加學生相關之研究與彈奏經驗,瞭解樂器發展的脈絡與樂器工藝之改變; (3) 透過「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音樂會,為尚能彈奏的珍貴樂器留下聲音紀錄,輔以導聆的方式讓與會大眾了解傳統琵琶於型制、聲音、弦材與審美上的特色; (4) 透過藝教合作,將與關渡地區學校合作,安排看展等參訪活動,推廣系所長才並發展地區特色,拉近傳統音樂與大眾之前的距離。



2.執行內容與過程 

本計畫著重於三大面向,以展覽為主體進而延伸到琵琶講座與音樂會。從前製工作為百樂所藏之珍貴傳統琵琶進行資料研究與圖片建檔,中間帶領學生參與樂器錄音、樂器整理與樂器建檔造冊並進行導覽人才培訓等實作,以增加學生相關之經驗,透過實際的彈奏經驗與講解音樂會實作,引導學生於展演與推廣之能力與經驗值;透過參與展覽策劃工作培養學生之團體工作能力、宣傳能力、圖像能力及 文書能力;讓社會大眾更確實瞭解傳統音樂學系之文化價值所在。執行過程將從一一前置作業到開展後的系列活動來進行說明與介紹。

2-1. 前置作業

(1)資料整理建檔

前置作業之樂器測量 

準備錄音的多把琵琶 

研究生進行樂器錄音前的試音 

與錄音師合影 

(2) 線上網站建置 

樂器展是為靜態物件的展出,考慮到如能夠在展場同時聽見樂器的聲音,才可實現本次策展的核心理念,讓觀賞者可在觀展的同時,同時從視聽覺感受到傳統琵琶到現代琵琶於音質與美感上的差異。同時,與網站結合的設計可以降低展場文字輸出的數量,每件樂器所使用的文字空間不多,實際進行後呈現一定的經濟效益且永續又環保。自2022年六月起開始與網站工程師討論網站之內容、建置與設計,並於2022/10/4 與實體展同步開展正式上線。

(3) 展場培訓:「文化平權—口述影像工作坊」 

時間:2022年10月2日  (日) 10:00-16:00

地點:音樂二館M2205、文資書苑

講師:王昱程

助教:音樂系碩士生李昌勳

展場之導覽本就設計要讓傳音系的同學負責,然導覽亦是門學問,故規劃事前之培訓活動乙場,並基於文化平權之概念,邀請到專門於口述影像的專業講師王昱程老師來進行「口述影像工作坊」之訓練,培訓參與展覽導覽的學生們以不同的述說模式來顧及不同需求的參與者,並邀請到音樂系碩士生李昌勳同學來陪同學練習與進行實作。

講師王昱程在解說何謂口述影像,又如何寫作文本

下午實際到展場進行練習

分組討論並嘗試通過更豐富且具體的文字內容為助教昌勳進行解說

工作坊後大合照

老琵琶特展系列活動

2-2 老琵琶特展

展覽時間:2022年10月4日至 10月20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                      四樓文資書苑


2-3 系列講座

1.從樂器維修的角度認識琵琶

時間 2022年10月12日 (三) 19:00-20:30

地點:音樂二館M2205教室


2.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之存見與修復

時間 2022年10月13日 (四) 18:30-20:00

地點:音樂二館M2307教室


2-4 老琵琶專場音樂會

2-2 展覽

展場內容

世界琵琶區

現代琵琶區

傳統琵琶區

2-3 講座

(1) 從樂器維修的角度認識琵琶

時間 2022年10月12日 (三) 19:00-20:30 地點:音樂二館M2205教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到了大學階段,習琴歲月至少都有個三五年,到底怎樣算是一把好樂器呢?我們又如何以自身技術為基準點挑選樂器呢?又甚麼叫做把琵琶彈開呢?樂器維修人員可以維修的最大值為何?邀請到琵琶維修師林宗賢老師來分享麼從維修師的角度來照顧樂器。



(2) 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之存見與修復

時間 2022年10月13日 (四) 18:30-20:00地點:音樂二館M2307教室

本講座延續傳音系108年高教深耕的成果,特地自台中邀請到臺灣琵琶製琴師彭一奇老師來分享他之於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的修復、之於不同形制的琵琶與面板的配用與實驗等的研究成果與心得。帶來多把不同年代與師傅製作的琵琶,並邀請到琵琶演奏家黃勝宏老師來示範,讓同學實際聽見細節。 

2-4 老琵琶專場音樂會

「響遏行雲‧歷史迴聲—琵琶專場音樂會」


「響遏行雲‧歷史迴聲」琵琶專場音樂會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與百樂琴苑共同策畫,本著一人一琴之概念,以樂器為經、樂曲為緯,將從現代鋼弦、尼龍弦琵琶回溯到傳統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希望從實質的聲音帶大家一同感受琵琶的聲音流變。初遇這批琴,第一個想法是多希望他們還可以被彈,讓大家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之中,有些保存良好,有些幾經修繕,且不論律制如何改變、今日如何現代化,但不變的是這些老琴都曾傳遞的一代人的聲音與音樂。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多位重要的臺灣琵琶演奏家前輩與本系琵琶教師群齊聚一堂,將大師帶到北藝,讓同學在學校就可以欣賞,並透過「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音樂會,為尚能彈奏的珍貴樂器留下聲音紀錄,作為教學現場的最佳教材,再以導聆的方式讓與會大眾了解傳統琵琶於型制、聲音、弦材與審美上的特色。

Link
節目單連結

3. 數位推廣內容 

此次策展期望能在展場現場讓觀眾聽到琵琶的聲音,再加上疫情影響,更希望能讓展覽能突破空間的限制,讓不能到現場觀展的民眾也可以看到樂器、聽到聲音,所以發展成了線上網站,並進而做成實體展與網站的串聯,意外地達到非預期的效益。從圖15中可見不僅是臺灣,中國、北美洲甚至是澳洲等地區都有點閱網站的紀錄,並都非個位數;圖16中更顯示網站的點閱,特別是「樂器集錦」,即是每把琵琶之資訊頁之點閱率竟超過一萬人次等,這都是始料未及的成果,大家都知道2022年10月在臺北藝術大學有這樣的一個老琵琶展,在展覽的官網上可以看見樂器的尺寸資料、高清圖片與樂器聲音等,可以從視聽覺兩層面實際地看到琵琶自明清以來的發展脈絡(近代所使用的琵琶之脈絡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未來將轉移本網站到傳統音樂學系之系網,作為本系之特色成果及未來研究之基礎素材。

網站後臺數據-觸及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