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是一所學校:轉型中的藝術教育

展覽論述

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策展團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成立於1982年創校之初,至今已邁入第四十年,展覽「事件是一所學校:轉型中藝術教育」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策劃,重探美術學院的第一個十年,以教學現場中所迸發的事件為切入點,集結曲德義、李光裕、李義弘、阮義忠、林保堯、林章湖、張子隆、張正仁、張光賓、莊素娥、陳世明、葉竹盛、董振平、趙國宗、黎志文、劉思量與蔡根,十七位美術學院初代教師自1982年至1992年間的作品與理論研究,同時藉由事件的文件檔案與訪談影像,作為建構該時期藝術教育的具體路徑。

在政治威權鬆動與整體經濟起飛時代中創立的美術學院,於八〇年代初逐步走出媒材教育的教學狀態後,國立藝術學院以獨立招生的方式致力於孕育藝術家的培養皿,不僅在臺灣社會脈動的過程中形構出更多與環境相連動的教學取徑,亦為其後九〇年代的藝術教育與工作者開啟多面向的思維角度。而在四十年後回顧這段時期的意義,是藉由教師該時期的作品,顯現藝術創作,乃至於與社會、文化發展所交織而成的共振關係,再次投現出北藝大美術學院在國內藝術教育轉型的關鍵軌跡;另一方面,是從今日的視角再次勾勒過去的過程中,以事件為師,如何凸顯出彼時的學院教育在西方現代藝術教學理念的啟迪下,亦得同時回應社會發展的時空氛圍中臺灣藝術教育的生成脈絡。


展場紀錄/朱淇宏攝,關渡美術館提供 

開幕現場紀錄/朱淇宏攝,關渡美術館提供 

語音導覽–展覽總介紹

北藝大美術學院 劉錫權院長導覽

由校內教師帶領學生及校友組成訪談攝影團隊,拜訪曾任教於北藝大美術學院之教師,進行一場跨越四十年之差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對談,以企圖透過對話重返在成為師者的道路上,藝術教育工作在不同個人、世代、制度、環境底下的殊異實踐,及其對藝術教育領域視野之拓展。 

在前衛外圍的莘莘學子:從 1985 素描事件出發

策展:郭昭蘭、謝牧岐

參展人:林俊吉、侯俊明、袁廣鳴、董心如、鄭君殿、素描事件臨摹小組(林峻銳、張大仁、劉妍蓁) 

其中的展覽計劃「在前衛外圍的莘莘學子:從1985素描事件出發」由郭昭蘭與謝牧岐策劃,以重訪1985素描事件為引子,製造與當事人師生重逢的機會,並以事件臨摹的工作坊,嘗試藝術史與素描實驗性教學。1985年4月4日,才剛成立三年的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畫廊舉辦名為「Drawing show’ 85」的展覽,儘管”Drawing“一詞並不等於「素描」,但展覽中一些複合媒材的運用與跳脫石膏像的作品,還是挑動了當時一般對素描的想像,「素描為何?」「何謂素描?」的熱議還是在展覽巡迴期間掀起媒體的討論。本次關美館展覽邀請林俊吉、侯俊明、袁廣鳴、董心如與鄭君殿展出1985年前後的素描相關作品與課堂作業、訪談數位校友以問答貼近他們回溯記憶時的情感、預設與心態,並以角色扮演的實驗性藝術史與素描教學,嘗試與今日在學中的莘莘學子共同創造重訪藝術歷史的參與式過程,使素描-以展覽製作的名義-再次成為拓寬藝術自由與供應理想性空間的藉口。 

《在前衛外圍的莘莘學子:從 1985 素描事件出發》座談會

座談時間:2022 年 10 月 22 日(六)14:30-16:30

座談地點:關渡美術館二樓G201展覽廳

主持人: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與談人:侯俊明(藝術家)

 陳世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退休教授)

 龔義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教授)

座談簡介

1985年4月4號,才剛成立三年的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在和平東路一段師範大學美術系舉辦名為Drawing Show’85的展覽,後簡稱「素描展」。儘管Drawing 一詞並不等於「素描」,展覽中一些複合媒材的運用與跳脫石膏像的作品動搖了一般對素描的想像,展覽巡迴期間國內兩大藝術雜誌「雄獅雜誌」(170、172、173期)與「藝術家雜誌」(122期),連續至少三個月掀起「素描為何?」「何謂素描?」的熱議。

為什麼一個藝術學院的學生素描展會引發雜誌連續三波的討論?1985年的莘莘學子是如何把藝術當作ㄧ生可以投身的志業?是怎樣的藝術機制給了他們雄心勃勃的力量?在藝術學院之外,一個學生的展覽是如何激起波濤洶湧的漣漪?關美館「事件是一所學校」展覽中的子題「在前衛外圍的莘莘學子:1985素描事件出發」邀請當時任教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的陳世明老師與第一屆美術系校友侯俊明現身說法,重訪1985年各種文化力量交匯的時空。1986年方才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的龔義昭,如今已是台南藝術的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助理教授,我們將透過他敏銳的觀察,貼近更為寬廣視野中的1985素描展。

北藝的馬賽勒斯與阿波羅

北藝的馬賽勒斯與阿波羅:以兩尊藝術學院創校初期自羅浮宮購入的原版石膏像為基礎,搭配上對話配音,敘述著北藝美術系的素描故事。

1985年前後學生素描作品

1985年素描展相關文件紀錄

素描事件臨摹小組

劉妍蓁、林峻銳、張大仁(左起作品)

活動紀錄

運送石膏像工程不易

布展紀錄

關美館志工導覽場

高中生參訪導覽

相關迴響

這次展覽除了給予我不少嶄新的正式展覽經驗,學習、領教不少新事物以外,也透過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感受到時間累積下的豐碩果實。四十年的流轉,我們從只能小心翼翼地偷偷說,變得能夠站在陽光下放肆吶喊。我們從保守的性別風氣解放,逐漸能夠牽起他或她的手一同迎向幸福。我們從素描就得畫白色石膏像,變成管他什麼石膏像,給我動手畫sketch就對了。我們從學院為體制唯一標竿轉換成學院是個多元開放的討論場合。

或許很多事情及社會問題並非僅僅十九歲的我們——在前衛外圍「後」的學子們——能夠在現階段得到正確答案或和平解決。我仍抱持著期許,處於學院的我們未來或許有一天也將成為對後輩而言處於前衛外圍的一員,提出新觀念、新思潮、新想法,一點一點腳踏實地地往前邁進,試著以藝術及自身力量為自己與這個社會牽起手來。 劉妍蓁

「我也許會使用不同的材料,但不變的是對素描概念的探討,以及思考素描對自身創作的意義。 —張大仁

-

重返1985創作現場 北藝大回顧展引大眾反思藝術自由,<政大大學報>2022/10/05  全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