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05年4月17日(日)
地點: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三芝 芝柏路26號)
紀錄:文大哲學系一年級陳秉諺同學
【地方風土人物誌】
一、前言
本次多虧何畫瑰老師的細心安排,我們大一哲學系的各位同學,有幸能前去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進行參訪學習。而之所以安排這次的參訪學習,想來是因為老師期盼讓我們能藉此機會,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並以此來培養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
理所當然,我們大家也深知老師的用心,在參訪過程中一直都抱著努力求知的心進行發問,並且認真聆聽與仔細觀賞前方師傅的講解與表演,以求不負老師的用心與不愧自身的上進心。相信如此一來,我們大家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都能更深具中華藝術文化的修養內涵,成熟懂事、體貼溫和的面對生活。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為全台第一座布袋戲文物館,是1996年底由布袋戲藝師李天祿所成立的。
館裡的各項文物,大部分都曾陪伴李天祿藝師一生的演藝生涯,其存在的價值與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 而此館不僅只有單純展示文物,也有規劃布袋戲教學與演出等各種活動,非常值得一來!
《亦宛然》於1931年成立,創團團長李天祿以布袋戲偶宛然若真之意為名。
李天祿藝師曾多次率領《亦宛然》參加全省各項有關布袋戲的比賽,並連續二十多年奪得北區冠軍。 而到七零年代末期,《亦宛然》更開始受歐亞美非等各國的邀約,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壯舉成功地宣傳了台灣的傳統布袋戲,使《亦宛然》成為了在國內外都享譽其名的劇團。
李天祿收授的法國徒弟於1977年組成《小宛然》,並開始巡迴至世界各地表演。
在巡迴表演的這段過程,全世界的人都慢慢開始發現,想不到台灣竟還有如此令人著迷雀躍的傳統偶戲。 之後於1989年,新聞局便頒贈了「國際傳播獎章」以表揚李天祿對文化外交的重要貢獻;而1993年法國文化部更頒贈「文化騎士勳章」給李天祿藝師,這枚勳章為台灣歷史眾國人所獲得的的第一枚,其價值與意義絕對不同凡響!
李天祿與其次子李傳燦在1983年於法國欣賞了默劇大師馬歇‧馬叟的演出後,深深受到這不用語言就能令觀眾融入劇情、開懷大笑的表演的吸引與啟發。
於是一回到台灣,便馬上著手編導新戲《巧遇姻緣》。此劇如同默劇一般,捨棄了對白,單純藉由角色的高難度的動作來詮釋英雄救美的故事。
此舉不僅解決了演出時的語言問題,更在演出期間,獲得紐約時報「神乎其技,展現前所未有的驚奇。」的高度讚譽。 使得國外都紛紛指定其演出,這無疑是傳統布袋戲的一大突破,也是《亦宛然》努力求進的光榮證明!
二、館內介紹
《亦宛然》曾取材淡水北海岸重要歷史人物--馬偕。
李天祿也曾與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一同演出劃時代的全新戲劇。
館內也有陳設傀儡戲偶們,介紹偶戲的發展。
精細的場景布置也是有助於演出的層次提升的。
館內也陳設了許多戲偶的頭部。眾多布袋戲偶的頭部,皆是一步步用時間和勞力去完成的。另外也介紹了肩擔戲,一般認為是布袋戲的原始型式。小小的布袋戲場和觀眾席,看得出《亦宛然》的用心與趣味。許多布袋戲偶的衣服,皆是布袋戲偶重要的靈魂,不可馬虎。還有演出布袋戲時不可或缺的樂器,「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現場音樂與掌中技藝的完美結合,是傳統布袋戲的重要特色。
藝師介紹了各種布袋戲的角色:「生」指素臉的男性角色,通常為戲中主角。因劇由他而生,故名「生」角。「旦」指的是女性角色,也可因年齡外貌再做區分。「淨」指臉上有各色紋路的戲偶,通常以臉上最大色塊命名,其色彩也代表不同的個性與特色。「丑」角大多扮演社會底層人物。是演出中負責調和氣氛的詼諧甘草人物。布袋戲偶角色眾多,都予以分類會太複雜。故多了「雜」類。一些特色固定明顯的角色稱為「定角」。
三、活動剪影
李天祿的當代傳人正親切地替我們講解布袋戲的文化,跟我們說明有關布袋戲大小的演變歷程,也為我們說明布袋戲角色的設定,與實際操演來展現布袋戲迷人的魅力。後場音樂與布袋戲的完美結合,達到視覺與聽覺的絕頂享受,令人耳目一新、樂此不疲。精彩的武鬥場面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完美的轉盤技巧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實際讓我們體驗轉盤子,更讓我們瞭解了,《亦宛然》對布袋戲的努力與熱忱。與我們說明戲中的各種動物,並且讓我們嘗試操作這些動物,真是十分有趣的體驗。與我們說明手在布袋戲偶中,應該要有的手勢,如此才方便操作戲偶。跟我們講解令布袋戲偶跑步的方法,使我們也能確實讓布袋戲偶奔跑。最後是拋接動作,雖然成功例子不多。但大家都努力去做,這無疑是一件令人開心雀躍之事。
四、展望與期許
此次參訪學習,大家都獲益良多。
在這一天裡,我們學到了有關布袋戲的諸多知識,也瞭解了關於李天祿文物館的各種故事。這令我們大家都更有中華人文的藝術情操,也相信在這次的學習中,我們都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回憶。雖然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必須回去的時間,但想必我們都已不同以往。在未來的人生中,必定也都能秉持這堅韌美麗的情懷,去暢遊這逍遙自在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