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宗旨
研究領域
目標
成員
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網站管理
宗旨
儘管美學議題在中、西哲學史中源遠流長,但是美學獨立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部門,不過是十八世紀末葉、甚至是二十世紀後的新發展。而美學在國內的哲學學門中,相對而言更是一門較少受到重視的學科。本研究中心企圖在本系中、西哲學並重的基礎上,一方面整合本系成員的研究專長、發展美學的基礎研究,以促進中、西美學的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則結合本校人文與藝術學門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達到美學的跨學門整合,形成兼具研究深度、廣度與開放性的美學研究中心。
研究領域
哲學上的美學研究,其實需要其他各種哲學學科的理論支援,同時,深入的美學探討,也往往會延伸至哲學其他領域的議題。例如,審美與美感議題涉及知識論與知覺理論,美學的終極關懷涉及形上學,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涉及到倫理學、政治哲學,當代美學討論藝術的界定時涉及語言分析,至於中國美學則涉及儒、道等哲學思想脈絡。本系編制雖然精簡,但系所成員的研究領域涵蓋前述知識論、知覺理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語言分析及主要的中哲領域,彼此具有高度溝通,提供適合美學發展的絕佳脈絡。以此,本研究中心將以不同的哲學領域支援美學研究,分別發展中、西美學,提供中、西美學研究適合的對話場域,建立與其他人文與藝術學門的跨領域合作。
目標
—深化中、西美學的基礎研究
—建立中、西美學對話的平台
—促進美學與其他人文藝術學門的科際整合
—進行跨國的中、西美學學術交流與合作
—建立台灣美學研究文獻與人才資料庫
成員
本研究中心由文化大學哲學系設置,文大哲學系專任教師皆為基本成員。
現有成員如下:
中心主任:何畫瑰 教授
核心成員:吳豐維副教授(康德以後的西方美學)、洪嘉琳副教授(由莊子研究延伸進入美學研究)、陳孟熙助理教授(尼采、西方藝術哲學、電影哲學)、陳欣白助理教授(康德實踐哲學、詮釋學)、何畫瑰教授(柏拉圖美學、模仿/再現)
基本成員:陳振崑教授、傅皓政教授、姚富全副教授、蔡龍九副教授、古秀鈴副教授、陳佩君副教授。
校外成員:東吳哲學系林斯諺助理教授(分析美學)
107-108學年成員名單:
傅皓政主任、黃藿教授、姚富全副教授、吳豐維 副教授、蔡龍九副教授、古秀鈴副教授、陳佩君副教授、洪嘉琳助理教授、林斯諺助理教授、何畫瑰 副教授。
101學年~106學年成員名單:
中心主任:曾春海 教授;校內成員:陳清香 教授(史學系)、石朝穎 副教授、李錫佳 副教授(美術系)、吳豐維 副教授(哲學系)、何畫瑰 副教授(哲學系);研究中心助理:馬靜茹(時為博士候選人,已於105年以美學論文《再現與觀看--貢布里希對古德曼論圖像感知問題的回應》取得博士學位)。
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召集人:曾春海 教授
「哲學系103學年度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I
謹訂於103年11月10日(一)中午12:10~13:30 舉行第一次研讀會,
由台灣大學哲學系楊植勝助理教授導讀,題目:從西方「古典」與「浪漫」的概念看中國美學的二元性,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大典館404室。
備註:本次活動
1.可列入教師自我評鑑 基本條件項目-5 研究- 參與校內外進修或學習活動2小時
2.可列入教卓D2-1_每位專任教師參與專業成長活動場次紀錄
3.請記得攜帶教職員卡,俾利電子登錄出席紀錄。
4.本次活動備有便當。
報名網址: http://goo.gl/f1bMYa
報名截止:103年11月10日上午9:00
「哲學系103學年度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II
謹訂於103年11月19日(三)中午12:10~13:30 舉行第二次研讀會,
由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吳宗憲主任導讀,題目:國樂型不型!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大典館404室。
備註:本次活動
1.可列入教師自我評鑑 基本條件項目-5 研究- 參與校內外進修或學習活動2小時
2.可列入教卓D2-1_每位專任教師參與專業成長活動場次紀錄
3.請記得攜帶教職員卡,俾利電子登錄出席紀錄。
4.本次活動備有便當。
報名網址: http://goo.gl/f1bMYa
報名截止:103年11月19日上午9:00
101-103學年「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歷次記錄
網站管理
本網站內容屬於文化大學哲學系「中西美學研究中心」與網站建置人共有。
本網站建置人與管理人:何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