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构造正交拉丁超立方的旋转法的原创属于 Steinberg & D.K.J. Lin (2006) [Biometrika,93,2, 279-288], 他们的结果适用于 n=2k 运行的设计,其中 k=2m. Pang(2009)[ Statistica Sinica.Vol.19 (2009),1721-1728] 将上述结果从 2k 扩展到素数 pd, 其中,p为任何素数,d=2c. C.D.Lin 称自己的结果适用于运行数 nw,其中 n 为任何正整数, w=2c。 C.D.Lin 的工作基于刚投稿的 Pang(2009)的结果。 Pang(2009) 只修改了 Steinberg (2006) 方法的一个参数,其论文从Steinberg(2006)同构而来, 若严格遵守论文审查规则,该文经不起严格的查重审查。Pang(2009) 的第二作者 Minqian Liu 的朋友 Boxin Tang 是 Statistica Sinica 的副编辑,Tang 的主页截图如下:
2007年12月中旬,F.Pang, M.Q.Liu, and D.K.J.Lin 的论文投给了Statistica Sinica[Vol.19 (2009),1721-1728]。
Tang 得到 Pang(2009) 之后, 立即将稿件给了他的博士研究生 C.D.Lin。随即改写和扩充 Pang(2009)成自己的主要结果。 仅仅一个月后,2008年1 月30日,C.D. Lin, Rahul Mukerjee 和 B.Tang 向 Biometrik 投稿 Lin(2009)。该文的写作只用了大约一个月时间。
审稿人当然可以对原作做二次开发。但以剽窃的方式使用原作品的结果并在原作未发表之前发表是不道德的。
Lin(2009)是一篇快速发表论文。所谓快速发表就是高额购买版面费,简化审查程序,降低接受门槛。 Biometrika 的正常出版周期是 2 至 3 年。但该文只有一年。其投稿日比 He(2009)晚两年,比Pang(2009)晚一个多月, 刊出日期比 pang(2009)早 8 个月,与He(2009)同时刊出。 一位学生有什么理由使用快速发表方式发表该文? 该文存在许多问题,其他问题我们暂时不说,最主要的问题是该文有同时侵犯三位作者的嫌疑。 其中,只有 Pang(2009) 的作者是知情的,其他两家都不知情。 该文至少有六处侵犯了我的在审稿件He(2009),我的稿件已经被压两年, 其迫不及待的任务是抢在我的稿件刊出之前发表其第三节的表 1 和表 2 的 OLHD & NOLH。她说这些结果是新的,其实我在三年前已经构造出来,只是稿件被压不能发表。
Rahul Mukerjee 扮演了什么角色?
Boxin Tang 与 Rahul Mukerjee 都是 Annals of Statistics 的副编辑,他们在AOS共事。 Rahul Mukerjee 同时还是 Biometrika 的副编辑,B. Tang 利用 Rahul 的名望和 Biometrika 副编辑的便利, 用 Lin(2009) 的第二作者的著作权换取 Rahul 的帮助。在 Biometrika 和 AOS 各发表一篇论文。为掩人耳目,他们合作编造了一个故事:"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nd the Center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Calcutta。” 比较Lin(2010) 的首页脚注,后面这项资助是假的。他们之间是否还有别的交易待查。
这场交易的结果是 B. Tang 提名自己的朋友作 Lin(2009) 和 Lin(2010) 的审稿人, 由 Rahul Mukerjee 执行是不需要高智商能够识别的套路。 Rahul Mukerjee 就是Lin(2010)的那位 “匿名” 的副编辑。两位所谓的匿名审稿人都是 B. Tang 的密友。
刘民千和艾明耀扮演了什么角色?
刘民千(& Fang Pang)审查 Lin(2009),B.Tang (& C.D.Lin) 审查 Pang(2009), 他们同时批准对方的稿件,这也不需要很高智商能够识别的套路。Lin(2010) 是一篇全文造假的论文,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识别这些错误,正常审稿不可能不识别这些错误。 刘民千是 Lin(2010) 的审稿人,2010年 7 月,Lin(2010) 刚被刊出,M.Q. Liu 8 月即到 SFU 做访问学者。 这不是巧合。
刘与周永道合作正在编写《试验设计与建模》,其中第五章《均匀试验设计》的第5.6节介绍均匀表的随机构造方法, 5.6.1节表明,其构造算法引入了交换法。比较 Lin(2008)的第 2.4.3 节,二者使用的交换法相同,交换机制与 He(2009)完全相同而与 Xu(2002)的交换机制不同。 Liu 写得清楚,不像 Lin 过度省略。"U为交换UC的某一列中的某两个元素后的矩阵。” 我的原叙述是“交换任一向量中的分量的位置的结果所得到的是Sm的另一成员。”其中,Sm为该向量的元素的置换集。 第三版均匀设计表不是该团队自己构造的,引入了交换法,从而第四版均匀表是该团队自己计算的。此外,均匀设计的理论与以前的版本几乎没有进展。 因为优化目标函数 MD 是一个比ρ2复杂很多的表达式,其程序运行时间 随 n 的增大迅速增加,随矩阵列数的增加需要的计算时间呈指数级增加。与第三版相比均匀性没有显著的进展。 第六章附录发布了新版均匀设计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结果在均匀性方面比零相关设计或 OLHD 有任何明显的优势。
《试验设计与建模》2011年6月出版。什么时候写的?这些表的编程、调试与计算是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候完成的? 我能确定的是,它一定不是刘访问 SFU 的结果,而写作计划形成于 2006年之后。 他们之间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我无法不怀疑刘民千教授是 Lin(2009)、Lin(2010)的审稿人。
Mingyao Ai 是Lin(2010)的审稿人,他把审稿任务交给了他的学生 Yuanzhen He, 她于 2006年大学毕业,执行审稿任务时大学毕业刚满两年,Y.Z. He 取得博士学位后到 SFU 博士后研究一年。
Boxin Tang 操纵同行评审过程倚重的主要是 Ai Mingyao 和 Liu Minqian 两位中国教授。 我无法不怀疑他们两位之中至少有一位是我的稿件He(2009) 的审稿人。即把我的稿件交给 Boxin Tang 的人。 其中以刘民千的可能性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