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原理:
利用高倍顯微鏡及超薄玻片/標本外加超多高價值設備並附帶染色軟體產出清晰胞器構造圖
螢光照射激發態後->產生熱/退回基態時散發之電磁波,而前後電磁波能量不同,故波長亦不同,最後產生光色不同。故利用顯微鏡時需以較高波長(低能)之輸入才可產生欲得之光
設備:
價值相當於1台BMW(300萬)
物鏡在下方,光源在上方的奇形種
搭配超強光束照明及染色軟體
成果發表:
影片呈現:
假消息查證專區(tfc-taiwan.org.tw )
課本上的高基氏體往往都處於細胞核的同一側,而現實世界中也確實如此;高基氏體可以進行蛋白質修飾,故細胞在體內的移動方向取決於高基氏體所在的方位(高基氏體將細胞質吸入再向前吐出)。可以藉由此機制以特定物質(蛋白質)引誘細胞向特定方向移動。
然而課本仍然稍微騙了我們一小部份(經費不足),高基氏體並非一個類似內質網的巨大構造,而是成千上萬個高基氏體存在同一處。
最後還有一個未解的小問題就是其細胞內高基氏體的移動是否攸關於細胞活動能力或細胞的生存
細胞核在我們的想像中應該要是一個圓形的東西,但影像拍出來並非如此。在細胞核靠近細胞質多的那一邊有一個中心體卡在那邊,由於中心體會不斷的製造出微管之類的東西,所以會把細胞核卡成類似腰果的形狀。另外如果細胞核皺皺的,可能會導致突變,因為平常我們的DNA是一絲一絲的掛在細胞核的核膜內側,萬一哪天細胞核的骨架壞掉了,我們的DNA會產生量的突變。這也是早衰症的成因之一。
課本上的粒線體往往不以完整的形態出現,或許是剖半的,又或許被吃掉四分之一,導致許多人都認為粒線體看起來像花生或黃色(?)的蹲式馬桶。然而在倒立式顯微鏡下,粒線體卻是以類似細菌之形狀出現,相當符合內共生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