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問答Q&A:
A:根據網路資料提供之配方,每升需要15克洋菜粉、5克蛋白胨、5克氯化鈉、2克磷酸化鉀及0.2克硫酸鎂,在此之後在121°C下高壓滅菌15分鐘,以確保無菌,此後冷卻至50-60度便可取用。
A:目前實驗最高次數為20次
酵母菌行出芽生殖時,母體和子體分離,母體和子體的細胞壁上會產生痕跡,在母體的細胞壁上出芽並與子細胞分開的位點稱出芽痕,子體細胞壁上的位點稱誕生痕。
A:幽門桿菌藉由其特殊尿素酶分解環境中尿素產生CO 2和NH 3 使環境達到PH 2.5之情況下仍能維持體內PH6.1。其可藉內膜蛋白(為ExbB/ExbD/TonB 複合物) 感應環境並控制訊號傳遞來通知細胞以主動運輸釋放物質中和,此機制被稱為酸適應。酸適應除此之外仍包括DNA自動修復、鞭毛介導運動及粘液分泌等其他輔助機制幫助其生存於胃酸中。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851894/
A:人體獲取益生菌之方法除卻進食外仍可以口服益生菌之方法攝取,然而在運送至腸胃的過程中需考慮途中跨越的溫度、酸鹼、消化酶等,亦須確認其能更附著於正確位置上及其功能不會和其他有益菌種產生衝突。
A:大腸桿菌為一種常駐於人體大腸內之真細菌,空氣中即具有大量大腸桿菌。而大腸桿菌大多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會在其宿主體中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無害的菌株是人體腸道中正常菌叢的一部份,能製造維生素K並防止腸道中其他致病菌的生長。
其學名Escherichia coli 來源於其發現者德國人特奧多爾·埃舍里希。1885年時埃舍里希正嘗試找出霍亂病原,卻意外分離出大腸桿菌。
今日課程以微生物為主題,首先教授先進行基本知識講解,大致教學了一些微生物之特性及研究。講課過程中教授亦引導我們思考四則問題,並讓我們自行尋找答案,使我加深此次上課的印象,亦有機會練習如何對於研究項目發散思維。
不久後便進入此次授課之重點-格蘭氏染色法,助教詳細說明兩種染色法之操作細節,而此次實驗步驟較為繁雜且需要考慮的面向較多,在操作過程中我們也不慎因急躁而失敗了一次,萬幸再次嘗試時改善了這些問題,終是成功完成染色。下午我們學習如何進行細菌培養,進行許多手法的練習。我們也運用細菌培養的方法來檢驗外面販賣之飲品,進行大腸桿菌之採樣及培養,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層面。雖然細菌培養的成果不甚理想,有一些檢體受到汙染,但我們始終是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並學習到細心及冷靜的重要性。
在實驗過程中我也不禁反思,若我有朝一日研究專題時需要自己設計實驗時,假使我擁有充足的知識及手法,我能否成功進行實驗並得到我想知道的資訊? 我意識到了細心及全方位的考慮對於實驗的重要性,在設計實驗時需要考慮自己研究的目的來設計達成其所需要的步驟,並且依循著順序檢視達成目標中可能遭遇的阻礙來針對其調整實驗流程。這次實驗是我第一次思考此一問題,過往實驗時我僅僅遵照實驗步驟機械式地進行,在此之後我開始思考實驗時能否調整此一步驟來達到更大效益? 如何調整,且調整後會不會引起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