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部隊除了戰備和構工,還要大力生產,如養豬、養雞,種植高梁等,無所不能得到軍方高層獎勵, 高梁是白酒的原料,馬祖酒廠以保證價格,每年進行收購,農友樂於配合,加上阿兵哥努力,產量大幅提升。 馬祖防衛司令部訂頒辦法,指導官兵種植高梁,面積達三十公頃,部隊那來大面積土地?必然又是佔有民地。事實不然,當時國軍營房和陣地,多數設在山上,這些地方交通不便,民眾從事生產不易,土地任其荒廢非常可惜,交由官兵使用,可使土地生生不息,所以阿兵哥算是「借地」種植高梁,爭議不大。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2471(撰寫者:吳依水)
防空洞,顧名思義用在逃避空襲的地方,馬祖位於前哨,在敵機威脅下,防空洞成為人民保命的必要設施。 據連江縣志記載,民國39.8.8共軍米格機168架次3次經過閩江、馬祖偵巡,馬祖發布空襲警報3小時:次日又有米格17戰機低空掠過,之後米格機不時偵巡,馬祖也不斷發布空襲警報,面對這種情勢,政府命令老百姓開鑿防空洞,自求多福。 防空洞首要條件是位置,必須背面有山作為屏障,像是北竿塘岐村隴裡聚落,位於壁山下,土質堅實,就是防空洞最好位置。
擷取自:https://matsumemory.tw/node/22552(撰寫者:吳依水)
村裡的民眾對村長未必很尊重,甚至視村長的話語如「馬耳東風」,但是對指導員的命令絕不敢打折扣。村裡的大小事他都管得著,早期的抓孩童上學、取締賭博、檢查環境衛生…都是他的職責。後來有了管區警察的制度之後,副村長的業務變得單純多了。平心而論,那些出身行伍的管理者,「拿著雞毛當令箭」的事例無日無之。但是,村莊裡的意見領袖,每每將副村長的話「令箭當雞毛」,這些事情常讓長官惱羞成怒。在當時,副村長的話就是法令,他可以抓人關禁閉,可以限制你出海打魚,更厲害的撒手鐧是送人進介壽村的看守所。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8032(撰寫者:陳高志)
運補作業必須經兩波潮汐的升降。補給完畢後,潮水漲到最高點時,就要開始退灘作業。搶灘時的灘頭水線是次高點,退灘時的水線必須是最高點,這是極重要的原則。因為漲到最高點,能讓龐然大船略為漂動,再加上拉起後錨時的反作用力,就能使船隻順利的移動、退向外海,然後轉頭開回台灣。那時還有「單打雙不打」的情形,故每個航次幾乎都是單日由基隆開出,雙日在馬祖作業,接下來的單日白天一定要駛離馬祖海面,以避開對岸晚間的砲擊。它除了運補也順便載客,故早期台馬之間的人員往來,就是靠它來乘載了。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8057(撰寫者:陳高志)
馬祖坑道的密度是世界第一,但防空壕的總長度也不遑多讓。它是防禦性的工事,從前在海島沿岸到處可見。它不僅能做據點間的連接路線,有時也是電話線的絕佳布線場地。它是大型的壕溝,阿兵哥稱它為「防空壕」,其名實並不貼切。馬祖鄉親稱它為「交通壕」(ㄍㄡˇㄌㄨㄥ 兀ㄛˋ,kouˇlung ngoˋ)和「戰壕」(ㄐㄧㄢ 兀ㄛˋ,jian ngoˋ)卻很傳神。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8044(撰寫者:陳高志)
此物件為心戰政戰我方宣傳單,製作時間不詳,為我方對大陸宣傳之宣傳單。1958年(民國47年)金門823砲戰發生,隔年蔣介石於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心戰的重要性後,便積極開展。透過各樣的氣球空飄、海漂、喇叭廣播與砲宣彈等,不斷輸出中國對岸的非人道手段與中華民國是個民主自由,充滿良善的國家,進行誘敵投奔自由的策略作戰。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18941(撰寫者:曾鼎)
馬祖戰地政務時期,馬祖漁民出海捕魚受到嚴密管制,凡列島內漁民出入的港口.都會設置漁哨,管制漁民的出海時間與地域。若須出海捕魚,則需相關證明文件與規定的漁船漁具等方能出海。而本物件為漁民作業證,為證明文件之一,為鋁製品,有兩款式,一為為腰牌式,另一為手環式,此款屬後者,上頭印有漁民作業證及編號等字樣。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18745(撰寫者:曾鼎)
左圖為東湧日報,民國79年(1990)12月7日第四版,報紙下方篇幅為當時的廣告,可見東湧日報代印名片、喜帖的服務。東湧日報社在民國73年發行了第一期的東引畫刊,內容記錄了當時東引的發展,當時的報社甚至還有免費為民眾印刷喜帖、名片的服務,如果是家境較優渥的人家就酌收工本費;反之,家境清寒的就義務幫忙印刷。東湧日報社在民國69年增購相機及製版設備以後才進入到彩色印刷的時代,在民國54年至67年採用打字機及蠟紙油印,67年至69年啟用鉛字排字印刷。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7917(撰寫者: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亮島因為長期無人居住,比較荒涼,國軍部隊進駐後,開始種植一些花木,生態環境有了改變。亮島最大問題在於水源有限,曾經使用海水淡化,至於食物完全依賴外援。由於北竿至亮島海域,風強浪大,不利船隻航行,軍方租用抗浪力較強的漁船進行補給,險象環生,非常吃力。 駐守亮島的官兵,除了戰備之外,無法與外人互動,生活枯燥,是前線中的前線,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與關照 在強調反共大陸年代,即使是島嶼名字,也和反共畫上等號,浪島改為亮島,就是實例。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2500(撰寫者:吳依水)
圖片為馬祖地區開始發展部隊經濟,雜貨店、彈子房、餐館、照相館等商店林立之景象。馬祖地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之後,開始限制漁民作業時間,鐵板村(今仁愛村)原有的漁業生計逐漸沒落,轉而開始發展部隊經濟,縣政府前的上街取代海邊的下街成為聚落中心,縣政府與養老院等相關機關公務員,還有兩棲連等營區的阿兵哥都彙集在鐵板,雜貨店密集至三兩家就緊挨在商店街,餐館、書店、照相館等商店林立。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1091(撰寫者: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左圖為高登島纜車,拍攝時間推測為1956年6月23日,拍攝地點為高登島。本照片中之纜車乃因於,高登面積狹小(1.42平方公里),島周懸崖峭壁,船舶無法停靠,時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發動兵工闢建英雄港(後名大維港)及興建一座纜車,軍貨物在卸載後,用纜車運上,可節省人力。 。
資料來源:https://matsumemory.tw/node/24378(撰寫者: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