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淑嫻
在1999年「國際觀光憲章」宣佈以後,世界各國應用許多策略來行銷文化資產,成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源之一。在文化資產裡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等都含有多元性的歷史面向、文化面向、藝術美學面向、環境面向等多樣性的內涵。透過體驗、敘事、教育所學習接觸到更有趣且生動的文化資產,拉近了人們與文化資產之中無形的距離,因此文化資產在日益崛起的「文化觀光」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發展文化觀光的風潮中,台灣各縣市應發掘更具有深度意涵的文化資產(包含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等等)作為「文化觀光」的主軸之一,結合當地地方文化推廣,這樣的策略使得旅遊觀光更加有深度,也同時讓人瞭解與欣賞多樣化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等,一來保存了文化資產另一方面也同時提昇了文化觀光的品質。
本論文以文化資產為主體性,試圖建構出文化觀光裡文化資產所呈現出的空間體驗與涵構,藉由各個文化資產特點的場所故事增加趣味及知識性,在整個文化觀光的過程中,教育學習有關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環境等多元面向。同時利用休閒活動、節慶文化與美食小吃、紀念品等等,提高參訪的旅客再次到訪參觀的意願,讓文化資產與文化觀光形成密不可分的再循環。本文試圖探討出台灣台南、高高屏、馬祖等地區具有深度的文化資產與當地人文特色的風俗民情,網絡整體規劃並且活絡文化觀光。
作者:黃惠謙
戰爭往往是人類歷史中的重大事件,近年來國際間有將戰爭留下的遺址、設施、文物等遺產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趨勢,戰爭遺產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它帶有的苦難記憶更能警惕後代人們不要再重蹈覆轍。戰爭遺產是為一種苦難遺產,指「與戰爭相關連的環境」,包括戰場、軍事設施、戰地文化及紀念物。戰爭的苦難事件經過遺產的保存成為客觀的時代證據,同時在事過境遷之後,戰爭遺產能轉化為正面、積極的新社會意義,並融入後代生活,是它能取得更多人認同並永遠留存的關鍵。
國共冷戰是台灣最近代的戰爭事件,其造成的苦難記憶至今也尚未消逝,以馬祖的軍事環境作為檢視台灣戰爭遺產的案例。馬祖是國共冷戰時期台灣前線戰地之一,期間內島嶼被塑造成軍事堡壘,且無論駐軍、居民都得納入軍事化管制之中。依馬祖建構軍事環境的過程,初期馬祖工事建設快速,並開始「工事地下化」發展,後來國際情勢轉變,反攻大陸計畫逐步轉為提升自身防衛能力。馬祖軍事環境的發展與時局變化息息相關,整體軍事環境依地形可分為:環繞島嶼的沿海據點,向內的營區、砲陣地、觀測所等內陸據點,並在各島的最高點設有指揮部,各點之間互相支援、監視,形成嚴密的防禦網。
以文化資產的角度,馬祖軍事環境是面狀、區域型的,可用「文化景觀」的類型來討論。文化景觀代表人類與自然結合之作,馬祖利用土地、克服自然環境而形塑出各項有形元素與無形文化的過程,充分表現出文化景觀的意義。馬祖軍事文化景觀中,除了自然環境的因素,透過軍事行動、信仰宣導、民間社會生活等人類活動,經過時間變化而產生各種具體元素。從現今可見的具體元素之中,分為構造物、景觀與文物三種類型,分別探討馬祖軍事文化景觀的組成因子。最後,藉由軍事文化景觀的價值辨析,釐清馬祖軍事文化景觀所具備的歷史、美學、科學、社會價值,具有地方意義,並透過國家層級與世界層級的案例評估比較,闡明馬祖軍事文化景觀所具備的傑出普世性價值。
作者:陳泓儒
作者:曾健洲、傅朝卿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 70 期增刊(技術專刊)」,55~76 頁,2009 年 12 月
關鍵詞:資源使用效率,島嶼,聚落,再使用,舊材
馬祖群島在戰地政務結束時還保留著許多完整質樸的傳統聚落,但近年由於政府大量資金的投 入,城鄉風貌再造的過程中材料的取得與使用與過去大不相同,進口的白色石材以及移植來的都市 街道傢俱,破壞了質樸的聚落景觀。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歸咎於材料使用的規定模糊不清,使得材 料的選擇與運用上和聚落質樸的環境格格不入,形成不相容的感覺,引起了許多的爭議。因此,如 何去正視材料使用這個問題並尋求一個因應的對策,顯得格外的重要。本研究嘗試先從過去馬祖群 島地區傳統材料取得的方式切入,以南竿鄉津沙聚落與莒光鄉的大埔以及福正聚落的地景與民宅的 保存現況為探討案例,藉由現場的調查與南竿當地的修復工程承包商的訪談,瞭解現階段材料取得 的問題,並將焦點放在新材料的選用以及過去材料供應困頓的年代所承襲下來的舊材運用手法等並 就地域資源的運用狀況進行整理與分析,期望可作為日後島嶼聚落環境保存中材料供應之參考。
作者:傅朝卿
台灣建築
作者:傅朝卿
保存與經營管理-第三屆海峽兩岸有形文化資產成果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作者:傅朝卿
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09-223
作者:傅朝卿
在臺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中,馬祖不僅有密度極高的島嶼軍事設施群,更有獨特的閩東聚落,二者交織成綿密的文化遺產網,本書即是以豐富的軍事遺產為主題,將作為全球冷戰文化遺跡的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各項資料編纂成書,內容涵蓋:文化景觀的定義與發展、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形塑與內涵、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關鍵元素。
作者:傅朝卿
讀史.寫史.論史 : 傅朝卿建築史與文化遺產論文選集
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的馬祖,在行政上是由連江縣政府所管轄。馬祖的面積只有29.52平方公里,由十個主要的島嶼及一些小島所組成,人口約有一萬人左右。從地理區位上而言,馬祖是與中國大陸比鄰,自1949年以來就扮演著國民政府對抗中國共產黨一個軍事前線。當時,一般人民是無法(或是不易)以觀光為目的前往馬祖。民國三十八年(1994年)五月十三日凌晨零點起全面解除戰地入境管制後,馬祖開始以新的角色呈現於遊客面前。事實上,雖然其擁有軍事前線的身分,馬祖卻從未像金門一樣,經遭受到嚴重的攻擊。所有馬祖島上之軍事設施均是以防禦為目的,並且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後,與當地老百姓之生活合而為一。軍事標語、大型看板、槍砲、軍營,地下坑道及崗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也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列名為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本篇論文將檢視這些軍事設施,特別是地下坑道,並提出如果世界遺產所定義的文化景觀概念可以被應用於其上,新的社會意義及遺產重大意義將可被更清楚的認知。同時論文也將討論軍事文化景觀如何可以發展成為馬祖的永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