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生活
討海生活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其實馬祖海域豐富的蝦皮資源,早在清代大陸福建沿海居民就揚帆而來,尤其是梅花鎮漁戶聚眾在北竿鄉的橋仔村來捕撈蝦皮,然後送到福州、長樂一帶販賣。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爸爸的船討海回來,捕回來的東西不論值不值錢都不能浪費。其中大拇指寬、約十公分長的帶魚仔最是好用。
《記憶我島 刻寫馬祖》
父親總是帶著一身魚腥回來,那氣味裡混著海的顆粒,魚的鮮甜,以及夾雜汗水的不明味道。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每當到了海蜇皮汛期,大伙兒都會在澳口準備小舢舨,等待海潮帶著水母漂浮而來。
《鄉音馬祖》
一整個過年,空氣裡都是油炸帶魚的滋味。說也奇怪,吾鄉人喜食帶魚,卻從來未見帶魚上過正式酒宴。
《記憶我島 刻寫馬祖》
魚路是一條通道,爺爺當年就是大浦港裡挑著魚獲到大坪販賣。爺爺說古道狹窄,古道口時有駐軍駐守,需有口令才通關。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雷盟爸的喜悅漂浮在六月湛藍的澳口。這天上午,橋仔村的男丁、港口班的阿兵哥都到齊了。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已經沒有下海「討海」的父親,仍然如陀螺般從「辦季頭」、「打樁」、「秤蝦皮」在臺灣、馬祖兩地間游移。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在地勢崎嶇的橋仔村,大坪頂是唯一比較平坦的空地,再加上離兩個澳口又近,自然成了蝦皮加工的好地方。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沒關係,一下子就好了,只要不在哨兵的視線範圍,走遠一點就沒事了。
《雷盟弟的戰地童年》
一連好幾天,老天都不賞臉,討這樣的海實在沒辦法,冷颼颼的出海又是補一堆的蝦蛄。
《鄉音馬祖》
「鹹配」與酒糟,都是吾鄉早年家家必備的吃食,然身分地位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