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核心区,拥有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和多元文明交往经验。它是古代帝都和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中亚和中东地区人民的重要十字路口,也是不同民族身份的枢纽。西安位于现在的陕西省的中心位置,靠近渭河和沣河的交汇处,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该地区是近千年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帝都的所在地。
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的首都位于现在的城市以北,在那里发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秦始皇陵墓群,其中分布着约 56 平方的 8000 多座兵马俑。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继承了秦朝,并开始修建长安。汉武帝(公元前 141-87 年)统治时期,第一批中国使团被派往东南亚、中亚,最终到达罗马,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始。汉朝皇帝大幅扩建都城,修建了许多新的宫殿,但长安的辉煌在公元24年随着王朝的崩溃而结束,经过掠夺和破坏,它随后沦为一个行省
公元四世纪,长安重新成为首都,并见证了文化的繁荣,部分原因在于它成为佛教学习的中心。 5世纪初期,几位重要的佛教香客和翻译家曾居住于此,其中包括前往印度的法显和学者鸠摩罗什。公元 581 年隋朝登基后,隋炀帝决定迁都,并在原城以南,即现代西安的确切位置,建立了一座全新的城市。
公元399年,法显以65岁高龄从长安出发。为求佛法,他蹈危履险、跋涉万里,经十四年游历三十余国取经回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遍历海陆丝绸之路的求法高僧。
鸠摩罗什(344年—413年),东晋高僧,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他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乃三藏法师第一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陈,名祎,师承印度那烂陀寺戒賢大师,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奠基人,三藏法师,中国四大翻译家、汉传佛教最伟大的译经书之一。
在唐朝(618-904)时期,这座城市继续成为帝国的主要首都,并经历了其发展的最伟大时期,占据了南夸里米塔约 84 公里,人口约为 100 万。唐代并不值得西方产品和时尚对中国精英文化的冲击,而京城的繁华市场在这些商品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代的主导人物是来自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撒马克)的粟特商人,他们是向中国运输和贸易货物的重要代理人。
唐朝末年,随着唐朝势力在京城的衰弱,混乱和掠夺也随之而来。十世纪初,随着唐朝的灭亡,长安迅速衰落。然而,它继续在西方贸易中发挥作用,并在明朝时期从 14 世纪末开始复兴。
毫无疑问,长安庞大的穆斯林群体真正扎根于明朝时期,其成员也基本上汉化了。穆斯林商人通过华南沿海港口和中亚的海路到达中国的时间要早得多,但他们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的时间却较晚。虽然始建于 742 年,但今天可见的建筑(清镇大寺)可追溯至晚明时期,例如,其大门建于 1600 年至 1629 年。这座清真寺的庭院布局和纯中国风格的建筑是伊斯兰教和中国文化融合程度的直观证据。 “一神亭”上的铭文是用汉字书写的穆斯林信仰宣言“真主是独一”。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清真寺位于西安的一个穆斯林聚居区,距离西部市场的位置不远,西部市场的商人在明清时期与西方的持续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沿着丝绸之路通往亚洲腹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