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中国西北部,位于丝绸之路之中两段主要贸易路线的交叉点上,具有重要战略后勤地位。敦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商人遇到的第一个贸易城市之一。这里是古代香客们向往的佛教活动的重要据点,也是甘肃一带驻军守城的根据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是敦煌市南部悬崖上近500个洞窟的集合。莫高窟保存着现世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相关历史资料,也见证了敦煌地区十世纪之前的文化、宗教、社会和商业活动。敦煌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却一直作为充满活力的交流枢纽。
这个古老的丝绸之城的历史集中体现在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城市南部悬崖上的492个洞窟的集合。公元366年,佛教僧侣们发现了第一批洞窟,将敦煌建成了佛教学习的中心,吸引着大批香客来到此地。僧侣和朝圣者往往沿丝绸之路旅行,因此包括佛教在内的不同宗教在此商道周边地区传播开来。在10世纪,在敦煌已有了15座佛教寺庙,在这一片洞窟的雕刻、绘画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3或14世纪。敦煌还位于从西藏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路线上。洞窟充满了描绘佛教的画面,这个雕刻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过程,包括祈祷、香仪式和禁食等。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这些早期的壁画展现佛陀生活的场景,而公元600年之后建造部分则更多地描绘佛教故事。
莫高窟不仅是敦煌宗教发展的缩影,也体现该地区对于文化和商业交流的贡献。其中一个被称为“藏经洞”的洞窟包含多达四万个卷轴。这些公元405年到公元1002年期间的卷轴对于理解丝绸之路沿途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具有巨大的作用。藏经洞的文件收藏方式的表明当时的人们是有意将这些文件存放在那里的,这说明当地的寺庙很可能以这些洞窟作为储藏室使用。这些资料描绘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繁华中心的景象,有助于学者们确定当时该地区内交换的商品的范围。根据这些文书资料猜测,当时最远的货物来自北欧、东欧。有趣的是,描绘商队的卷轴一般都用粟特语言、维吾尔语、或突厥化粟特语,说明这些卷轴是当时在敦煌的外国商人书写的。进口货物的范围包括波斯锦缎和丝绸、金属制品、香水、香和各种宝石(如阿富汗东北部出产的天青石、印度玛瑙,欧洲东北部出产的琥珀、珊瑚、和斯里兰卡珍珠等)。敦煌在这样的交易之中不仅是进口方,还具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出口市场。莫高窟的这些卷轴记录了在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生产出售的大量商品,其中包括各类丝绸、棉织品、羊毛制品、毛皮、茶叶、陶瓷、医药、香料、玉石、骆驼、绵羊、染料商品、干果、工具和刺绣。这些敦煌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记录体现了当时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沿线一带的贸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