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苔麗與簡文彬歌劇之夜

<<臺北市音樂季-雙十雙星—朱苔麗與簡文彬歌劇之夜>>

音樂會聆聽心得報告:一次文化衝擊

時間/地點:2008.10.10於國家音樂廳

演出者:朱苔麗、簡文彬、台北市交響樂團

演出曲目:

G. Rossini: "La gazza ladra" Overture

G. Rossini: "Giusto ciel in tal periglio" from L’assedio di Corinto

G. Rossini: "L’assedio di Corinto" Overture

G. Puccini: "Senza mamma" from Suor Angelica

G. Verdi: "La forza del destino" Overture

G. Verdi: "Pace, pace, mio Dio" from La forza del destino

P.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V. Bellini: "Casta diva" from Norma

G. Puccini: "Intermezzo" from Manon Lescaut Act III

G. Puccini: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from Tosca

A. Ponchielli: "Dance of the hours" from La Gioconda

F. Cilea: "Io son l’umile ancella" from Adriana Lecouvreur

這一場音樂會的觀賞心得,我自己取了個副標題:一次文化衝擊。為什麼說「衝擊」,可以從多方面來說。首先,學理工出身的自己,從小到大正式接觸音樂的次數實在少之又少,學校的音樂課基本上只是休閒時間,對音樂的學習、認識差不多沒有。直到上了研究所,意外之下發現音樂在心理學有很重要的角色,或可以這樣說:音樂是由物理對聲音的描述(節奏、旋律等),從聲音傳進人的腦中,經過腦詮釋之後產生一系列包括情緒、認知上的反應。這樣的過程就稱之為「音樂欣賞」,那麼人怎麼「欣賞」到音樂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複雜但是有趣的問題。因著這樣的興趣,這個學期選修了音樂欣賞的課程,課堂中老師相當強調音樂是「聽」的藝術,常常鼓勵同學們去多聽、習慣聽。這聽的藝術對習慣於用符號、文字思考的我,無疑是相當新鮮的經驗,這樣不同思考習慣的差異,也帶來了在音樂會之前的第一次衝擊。

在音樂會之前,老師請大家要先「做功課」。怎麼樣做功課呢?老師並沒有仔細說。於是我就按照平常的思考習慣,馬上就去網路上的wikipedia找演出曲目的相關資料:音樂家的生平、曲子的歷史背景、歌劇內容概要等等。讀了不少英文資料,接觸到許多有趣的音樂背景知識,正當以為自己做了不少功課很心滿意足之際,上課就跑去問老師要怎麼做功課。沒想到老師竟然說「你要去唱片行聽一聽阿!」

猛然嚇了一跳,這個「做功課」的概念跟我自己的想法大相逕庭,「果然音樂是聽的藝術!」,我依然套用舊有習慣的結果,就是差一點會錯老師的意思。於是前一天晚上趕忙在Youtube上找了音樂會的曲目來聽,雖然義大利文的歌詞完全聽不懂,但是聽到某些熟悉的旋律心裡還是滿高興的;雖然Youtube的音質不是那麼好,但女高音藝術家的風采仍然非常美妙。

到了音樂會當天。說來慚愧,雖然我是台北人,卻從未來過國家音樂廳,要不是藉著這次報告的機會,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進到國家音樂廳內呢。因此我刻意提早半個多小時到達,在兩廳院的四周繞一繞,進入音樂廳後也徐步看看走廊的櫥窗,正展出馬偕博士的一生。意外的,音樂廳並沒有我想像中靜謐安詳的氣氛,反倒是許多學生彼此打招呼、還有人兜售票卷的身影,熱鬧活絡的氣氛,有點不像是在音樂廳的感覺。

進入音樂廳就坐,位置是在二樓的倒數第二排,很遠看不清楚演奏者的表情,但視野相當廣闊,聚光燈打在舞台上的效果讓整個音樂廳的場景非常有立體感,第一視覺印象非常深刻。當<雀賊>序曲開始演奏,小鼓答答答的敲響原有的寧靜時,我的心中真是洶湧澎湃,音樂廳中的音樂演奏聲音跟Youtube上實在相差太多了!感覺上小鼓的位置不是距離50公尺以外這麼遠,而是就在身邊敲著這麼響亮。本來當天下午做了運動,還擔心會不會體力不支而打起瞌睡,聽了這響亮的鼓聲後反倒精神一振,感官變的相當敏銳,完全聚精會神在這場音樂會中。第一次在音樂廳聽音樂的經驗,確實是印象深刻的聽覺衝擊。

音樂會的曲目是樂曲與唱段(aria)交錯輪流。每演奏完一首音樂後女高音音樂家朱苔麗小姐會唱一首唱段。聲樂家的現場演出確實值得讚嘆,自己在教會也做過獻詩,但沒有受過正式訓練下,聲音很小、共鳴不好。朱苔麗小姐的聲音則正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充沛的音量和豐富的共鳴,第一個唱段"Giusto ciel in tal periglio"豐富的情感隨著歌聲緩緩流洩,雖然不懂歌詞的意思,仍然可以感受到歌劇中人物對上帝祈求憐憫的心願。

第二個唱段"Senza mamma"(沒有媽媽的孩子)是所有唱段中我最喜歡,也是最感動我的。先前在Youtube上看的影片有英文字幕,所以知道這是描述一個修女面對死去流浪兒的故事。逐一描述手、腳、眼睛、鼻子、嘴唇,可以看出這個修女對死去孩子的愛,身上每一處都細細察看。因為知道背景故事,在這個唱段中我刻意把眼睛閉起來隔絕其他感官,專心用耳朵來感受歌劇創作者Puccini以及朱苔麗小姐如何用音樂及歌聲表達修女對孩子的悲傷及憐憫,試圖回答我當初修這堂課的目的「人如何從音樂中感受情緒、認知」。老實說除去文字的思考後,純粹以聲音來感受音樂想表達豐富的情節及意境還是相當困難,聽了很久之後,可以感受到唱段裡所要表達悲傷的氣息,但要達到用文字傳達那樣的悲傷程度,就差了一大截了。在這個問題上,獲許重要的解決方法還是自己更多聽音樂來設法解決吧。

中場休息前最後一個唱段是”Pace, pace, mio Dio", 從它以後,剩下的唱段主要都是在男女愛情的歌劇劇情之下的一個唱段了。這帶來了我另一個關於音樂的大栽問「什麼是經典作品?」。查資料得知歌劇是始於16世紀末而於19世紀末達到顛峰,”Pace, pace, mio Dio"的創作者Verdi就是在這個顛峰時期主要的歌劇創作者之一,到此歌劇也成為通俗民眾的一種娛樂了。既然是通俗娛樂,描述男歡女愛的劇情越來越多並不意外,不倫偷情也可以成為作品(例如:Cavalleria Rusticana),並且多以悲劇收場。在當時通俗流行的作品(以現代的眼光,就叫做「芭樂劇」)到了現在就被稱為經典作品。我就越來越不懂在人文藝術裡面所謂「經典」的標準到底在哪裡了。這個問題我在文學、藝術、音樂的領域中都問過幾個朋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希望接下來在老師的課堂上透過介紹知名音樂家的經典作品時可以得到一些答案的線索。

前半場曾花了一點時間觀察管弦樂團。除了指揮簡文彬先生用盡全身跳舞般的指揮動作相當搶眼外,我還發現前二排主要是小提琴手,共約15個人,穿插著中提琴手約4個人。中排則是木管和銅管樂器,聲音悠遠悲泣的長笛在中間,配合人聲呢喃的豎琴在最右邊。後排則是大提琴、大鼓、薩克斯風等大型樂器。坐在2樓最後面很吃虧的就是幾乎看不到中排的音樂家的表情,因此趁中場休息跑去3F,意外發現從高往下看的視野確實很不一樣,暗暗下定決心下次要試試看3F的位置,希望可以更清楚看到中排音樂家的表情。

下半場第一首曲子是"Intermezzo"。有意思的是中場時有一個小姐跑到舞台上方去,原來他是管風琴手。於是在"Intermezzo"這首曲子中我就一直想到老師上課時放的管風琴演奏短片,期待管風琴手也會雙手雙腳並用,偶而還會拉一下音拴,可惜還是距離太遠看不清楚動作。順道一提前一晚在Youtube上查Intermezzo這首曲子時,有一個短片是直接用戲劇演出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這個作品,並且男主角正是年輕的Domingo呢(http://www.youtube.com/watch?v=t2DjcmsJTJE)。這樣配上劇情、場景的短片,對歌劇欣賞來說似乎更加平易近人。

下一個唱段"Casta diva"(聖潔女神)似乎是這場音樂會中最令人期待的曲子,網頁上的介紹中,朱苔麗小姐就是因為這個唱段而出名。不過聽過之後,對朱苔麗小姐唱歌的技巧很欣賞,高低音轉折非常驚人,只是聽完卻沒有太大感動,是因為過於華麗的技巧反倒掩蓋了情緒的表達呢,還是沒有文字的關係呢,沒辦法下定論。

下半場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曲子是"Dance of the hours"。在Youtube上看到的時辰之舞,是芭蕾舞的影片,十來個舞者穿著亮麗鮮豔的舞裝,輕快可愛的音樂加上美妙的舞姿,非常精彩的一個表演,而且這個曲子也被很多動畫片當作舞蹈時的背景音樂。音樂會時雖然沒有芭蕾舞者,音樂演奏卻讓我想起youtube上的曼妙舞姿以及動畫片中動物跳舞的內容,真是很好玩的經驗。

最後的唱段"Io son l’umile ancella"結束之後,本以為這場音樂會就此結束。沒想到這個時候卻發生意料之外的插曲。課堂上老師說不要隨便拍手,看別人跟著拍就不會出錯,結果最後的唱段結束之後全場猛拍手不停,前幾個唱段中也發生同樣的現象,是一種對朱苔麗小姐表示讚美的意思,朱苔麗小姐就會出來再次致意。但這一次只見朱苔麗小姐雖已致意過,全場掌聲仍未停止,正當我一臉狐疑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時,朱苔麗小姐和指揮家卻忽然上台演奏起來。「阿!原來是安可曲。」本來以為安可曲是流行音樂演唱會才會有的東西,沒想到古典音樂會觀眾也會要求安可曲。還不只一首,共追加了兩首安可曲,而因為事先都沒有資料,所以也不知道曲目、內容是什麼,到寫報告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印象。

這個安可曲文化對我來說既有趣也很驚訝。從樂團看來他們早就已經準備好安可曲要演奏,而觀眾也知道自己的職責是要求安可曲,這種演奏家與觀眾之間詭異的默契、並不明言的習慣,讓我想到以前參加科學研討會時,排程一定是一個接一個,一環扣一環,不應該也不可能有什麼意外出現。假設研討會中忽然來一個安可討論會,想必與會科學家一定一臉尷尬吧。我用的這個比喻是有點莫名其妙,但這個莫名其妙的感覺也正好是我對安可曲文化的想法。

整個音樂會的時間是2個小時,報告內容本應到此為止,不過最後離場時發生的一個事件卻帶給我另一個衝擊,既跟音樂文化有關,就放入報告當作後記。

離場時警衛請大家走旁邊的人行道,不要走在車道上,但因為國家音樂廳正在外觀維修,有部分的人行道是被佔用的。這時就聽到走在後面的一個男士向警衛吼回去說「他媽的,人行道就被擋住了,要怎麼走。」我心裡很吃驚也很心痛,這位男士想來是音樂會的觀眾之一,來聽古典音樂會的人文化修養想必不會太差,總不會是被逼來的,說不定他還是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人。卻沒想到對警衛相勸的反應態度這麼差勁。在我的想法裡,喜好古典藝術、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人受到音樂的陶冶,修養應該要好,表現出優雅、寬容的氣度才對,卻反而在最高雅的地方聽到低俗的言語,不禁讓我對台灣的音樂藝術感嘆。在最近流行的電影「海角七號」裡我也有同樣的感想,自詡為國寶級月琴演奏家的茂伯,不正是電影裡面國罵最多的角色嗎?有人對國罵感覺親切有草根味,那是在一般民眾身上,一個這麼熟悉音樂、與音樂為伍多年的演奏家卻出口成髒,讓我要質疑他的音樂是不是也是粗俗無味道。

這場音樂會給我很多衝擊、很多可以更深刻思考的部分,非常寶貴的經驗。也期待自己更多機會去聽音樂會,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味道。

參考網站:臺北市音樂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