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佛規禮節的意義
第一節暫訂佛規
壹、前言
孟子云:「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道場亦有佛規,以為修辦之共同守則。如不遵守佛規禮節、尊師重道、承上啓下等等,則談何修道辦道?必也不能成就佛道。故佛規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細行八萬」,就是要雕塑每位修子成就佛道。活佛師尊慈示:「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的上乘佛法,一定要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的顯露與實踐。」
我們常言「心猿意馬」,若我們心思像潑猴像野馬,則佛規就是那最好的韁繩,能將我們生命導向光明的佛性,蜕變成正直良善的君子。若我們已是正人君子,那根本不會觸犯佛規,若我們的心已不隨境轉,如彩筆揮空空不染,則佛規亦空,何束縛之有?
是故學道之基礎就在於佛規禮節。若人人遵守佛規,則人間必然祥和;故佛規是成佛的禮節、修道的準則、辦道的條理。活佛師尊慈示:「因浩劫溺世,欲行大道扶危濟困,必先洞悉其明路,以佛規為重,佛規若曉,行道容易,否則未識佛規真義,致生遲怠,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上下相謬,前後破裂,將耽誤三曹之偉業,自棄前途,不可不慎也。」可知佛規之重要性。
我們由《暫訂佛規》及歷年的聖訓中可整理出師尊、各位法律主、三天主考等各位仙佛,為我們訂定一貫道白陽法門的各類規範,細目歸類為:新進道親應知之禮儀,一般道親、引保師、辦事人員、壇主、點傅師等不同身分個別應遵守之佛規,燒香及行禮的類別與規定,仙佛臨壇時排班人員應遵守之佛規……等。本文且就師尊《暫訂佛規》及二十四條佛規做一簡介。
貳、本文
—、《暫訂佛規》簡介
(—)源由
《暫訂佛規》是現今一貫道禮儀的主要依據,為師尊張天然祖師在民國二十八年元月奉 皇中命而依當時修辦道之實務需求所頒定的佛堂規章。
源於《禮記》的《中庸》説:「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故對中國人而言,「禮」是代表天地之序的展現,改制禮儀是一件大事,必須受命於天的有德者,即天子(有位),才能擔負此一重責大任。所以師尊本人也很慎重其事,在〈序文〉中提到編訂此書的因由:「頃者屢蒙 皇中垂訓,命余將道中普通禮節,整理一致,以資遵循,竊以釐訂禮節,茲事體大,自應加以慎重,余何敢冒昧從事,因思關聖掌管法律,請其降鸞批訂,庶免隕越之咎,于是恭請大帝臨壇,敬候垂示。及至到壇,但諭以『人定制宜,自無不合。既有 皇之命,以遵辦為是』云云。.竊又反復思維,恭敬不如從命,故勉竭駑鈍,釐定儀式。」
師尊民國十九年領祖師天命,故以祖師的身分奉天承運釐訂禮儀,本為理所當然;但改訂禮節在宗教内部即代表重整天地秩序的象徵,也揭示著新時空的到來,故師尊自謙唯恐不夠慎重,所以想請掌管天律的關法律主降壇制定。但關法律主表示「人定制宜,自無不合」,又有 老中降命,故仍由師尊親自擬訂,而曰「暫訂」,此為師尊自謙之德,故時時刻刻掂記 中娘、尊師重道、遵前提後而不自專,實為吾道修辦應懷謙沖明德之表率。
(二)為何曰「暫訂」
蓋有二因,一者,師尊之自謙,不敢自訂佛規,故曰暫訂,以明修行人之謙德。二者,實為師尊之大智慧,依修辦實務活潑應事,因人事時地而制宜,能善巧方便地調整。
在《暫訂佛規》〈序文〉中師尊提到:「迨至庚午年間,正逢天降大考,竟蒙畀以重任,余自思何德何能,敢膺此命,當即再四懇辭,以讓賢路,詎料 皇中降鸞各壇,不允所請,余祇得勉為其難,順天行事。然而三曹齊渡,責重任巨,受命以來,夙夜惶恐,幸上蒙 皇中鴻慈之恩,中承諸天神佛之佑,下賴諸賢臂助之力,故有今時之道務宏展,如此其速也。……惟以城都鄉市,環境不同,儀式祭品,難使劃一,必須因人以施用,因地而制宜。爰擬定暫行禮節,列分三等,猶望諸生賢俊,詳加參議,斟酌而為,活潑行之;内盡其誠,外盡其禮,藉以正心修身,成人成己,化挽劫運,咸登聖域,用以上副 皇中之苦衷,下拯黎庶之沉溺,則亦庶乎其可矣。」
師尊在〈引言〉中也説:「吾道既係闡揚三教薪傳,復應運普渡善信,道務紛紜,禮節亟應整飭,是以凡有點傳師或壇主及各前人辦道人等,應當人人正心修身,克己復禮,處事和平,出入廉節,方不負為我道之信徒,以期上行下效,而臻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義。即令有一二不肖之徒,亦當互相勸勉,以期悛改。倘久執迷難化,則自甘墜落,祇可共棄之而已。總期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焉。……所以新進道親,對於道中一切佛規,最低限度,應當簡單明暸,以便身體力行,往前進修。今將本道各種佛規,分項述其概略,俾我修道者,有所遵循,而免茫然之弊,其庶幾乎!」
可知師尊與師母從民國十九年(庚午年)八卦爐中同領祖師天命,承擔普渡收圓三曹之重責大任,到民國二十八年時道務已大開弘展,新道親來自四面八方,素質上難免良莠不齊,師尊為使道中普通禮節能有較一致性的闡述,且唯恐大家偏離了修行的宗旨及方向,因此需要重新整頓道中的禮節,讓道親們有所依循,並希望藉由道中前賢在修辦方面的以身作則,發揮風行草偃的成全作用,所以依修辦實務而活潑應事,不同人事時地物、不同時空背景,能有善巧方便,故訂定暫訂佛規,以為修道人躬行實踐之規條。
今日觀之,「暫訂」兩字實是師尊的大智慧,若少了這兩字,現今道傅萬國九州,在許多國家若不變通,佛規可能成為絆腳石,而道根本傳不下去。有「暫訂」兩字,讓我們佛規可活潑運用,能約束我們的心,又不至食古不化、被教條戒律束縛而僵硬不通。我們應體察師尊這份苦心,當佛規有不合時宜時,能適時調整,讓每個道親在道場中皆能安身立命,道才契合師尊訂定「暫訂佛規」之本懷。
(三)內容簡介
佛規在大陸傳道時期,已有些微的增修及善巧方便之不同,然亦未補載入《暫訂佛規》中,及時調整一致。至今各組線道場在不同時空背景,各有其自承之傳統,在微禮細節的踐行上,與原《暫訂佛規》或有些微不同,未來在一貫道總會整體充分討論取得共識下,現行佛規禮節必將趨於一貫,在此僅就《暫訂佛規》之主要内容及精神做一簡介。
《暫訂佛規》觀其内容,除了序和引言之外,主要分為稱呼類別、燒香類別、行禮類別、獻供類別、紀念日類別、規程類別等六種「普通禮節」,即修辦實務之所需。其内容大要分述如下:
1.序及引言:
詳述禮節的重要性,道劫並降、大開普渡的原因,領命的過程,制禮的緣由,變通的標準,及禮節的功效等内容;而後闡明一貫道的使命及守禮的重要性,傳道的原則,入道收功德費的目的,與遵守佛規的重要。
2.本文内容
(1)稱呼類別:由「正名」入手,簡要説明聖、凡兩方面的重要道場稱謂。
(2)燒香類別:説明燒香的原則、禮節及各種場合與時間的燒香儀節。
(3) 行禮類別:説明行禮的基本動作及重要的行禮場合——謝恩禮、參駕辭駕禮、接駕送駕禮、燒香叩首禮(即每日獻香禮,並説明愿懺文的重要性)、大典暨年節禮、紀念禮(只註明適用於金公祖師聖誕暨忌辰)等。其中將道中所有的仙佛聖號依不同的禮節分別列出,可了解一貫道基本的神譜結構與内容。
(4) 獻供類別:説明獻供的重點、動作與方式,並區隔出辦道、大典與年節、紀念等不同「時間」、在鄉村、城鎮及都市等不同「空間」的獻供樣數。最後並解説獻供數目的標準,強調「量力而辦」、「貴乎心誠」等施行原則。
(5) 紀念日類別:主要分為明明上帝大典日(四季大典)與金公祖師紀念日(聖誕、忌辰),但補述「其他仙佛紀念日,則隨各個人之信仰而供奉」。
(6) 規程類別:分為壇主規則、乾坤道親到佛堂規則、聽講經訓規則、勸道行功要則等四類,可視為道親在修、辦道方面的準則。其中道務的基本單位為佛堂,故壇主必須以身作則、指導道親、管理堂壇、並了解新道親,以備日後成全。而一般道親無論是出入佛堂的行禮參拜、聽講經訓,抑或日常修行中的成全修辦,都有一定的規矩可循。由此可見《暫訂佛規》中所載「普通禮節」的範圍,從佛堂中的日常禮儀,到研學修辦、渡人成全皆涵括其中,可算是道場中的「常禮」範本。
二、二十四條佛規簡介
當前道場慣稱之佛規包括:三清四正、十五條佛規及二十四條佛規,其中三清四正及十五條佛規另有專文介紹,本段僅就出入佛堂之二十四條佛規的意義做一簡介。
(一)入壇整衣
佛堂乃莊嚴道場,穿著宜整齊樸素,衣服須有領有袖,釦子要扣齊,不能穿短褲、短裙,不能穿涼鞋,並要穿襪子,應以合「禮」為原則,以道場制服為主。
(二)來參去辭
佛堂除了是莊嚴的道場,更是 老中渡世之法航,清靜神聖的地方,隨時有仙佛護持,故進佛堂要保持誠敬之心,禮敬諸佛,進而效法聖佛行誼;向 老中參駕,心中時時有 老中;離開要辭駕,主敬存誠,如出告反面。
(三)先乾後坤
如乾坤同時進佛堂,以乾道先參駕,坤道再參駕。(如有坤道前輩,則以道倫行之)。
(四)男女分班
乾坤參駕後,男左、女右分班,不管夫婦或朋友亦要分班,保持肅靜。
(五)舉步要輕
在佛堂中,務要從容輕步,不可奔跑跳躍,不可嬉鬧,以顯莊嚴道場禮儀。
(六)不准亂臢
上課時,勿隨意走動,以免妨礙旁座之道親聽課,及講道者之靈感。
(七)出入肅靜
出入佛堂,要保持肅靜,避免妨礙鄰居之安寧,尤其機車要牽離社區再發動,讓鄰居有好印象。
(八)按規勿亂
天律森嚴,遵照禮節,前後順序,要有規矩,不可自創或任意更改,以破壞佛規禮節。
(九)敬畏精神
對 老中及諸天神聖要有敬畏的精神(內誠外敬)與禮儀,以表對道之尊敬。對前賢要有敬畏之心,以感謝成全鼓勵之恩。
(十)禁談俗事
來到佛堂,以聖事為重,不談俗事,不論道場及他人是非長短,應隱惡揚善,互相勉勵。
(十一)言語要低
佛堂內,談話須輕聲,不可喧嘩擾嚷,以顯佛堂寧靜莊嚴。
(十二)接物待人
道親之間以誠相待,謙恭有禮,不管做任何事,皆以「慈悲」為懷,道語相應,才能顯出道親之至親。
(十三)招呼道親
如有道親蒞臨佛堂,身為前賢應主動向前問好,以溫馨關心之行動,送往迎來,來招呼道親,以表佛堂之溫暖與人之間親切感。
(十四)教導禮節
如有道親禮節未熟悉,要自動教導或陪伴參駕,以帶動新道親的參與感。
(十五)講解勸化
如道親同修對道的真理有未明瞭之處,能加以講解或鼓勵成全,讓大家對道的信心更十足。
(十六)入坐端正
在上課之時不可蹺腳,以免對仙佛與辦事員失禮,更何況修行者應有站如松,坐如鐘之精神,以顯修行者風度。
(十七)低心下氣
在修道過程中,有未知或不明之處應虚心求教,不可愩高我慢,目中無人,應學低、學敦化,謙恭和藹。
(十八)上立下起
與點傅師及前賢談話,應站立以表敬畏,點傅師慈悲有指示再坐下。而與前輩同坐之時,前輩上立,即後輩必下起。
(十九)起身立正
上課中辦事員叫名時,應喊「有」,起身回應,挺身立正不得歪斜,然後恭敬回座。
(二十)不准談笑
上課中不可交談或嬉笑,擾亂上課,則有違佛規。
(二十一)聽講禁聲
聽講中保持肅靜,有問題以筆記錄,休息或下課後,再發問。
(二十二)非問勿言
上課中主班者沒有提問,請勿發言,保持佛堂莊嚴。
(二十三)有問必答
主班者有提問時,請盡力回答,不知之處請求慈悲指示。
(二十四)不分貧富
眾生平等,一視同仁,因大家都是 老中娘的佛子,不管貧或富,以禮相待,互相勉勵成全。
參、結論
佛規乃是白陽弟子修辦道之依循,院長大人云:「佛規禮節本是天的戒律,不遵焉能回故家鄉。」修道要常保初發菩提心,當以理為師,遵守佛規禮節之精神,離道不遠矣。關法律主云:「修道不將佛規守,憑何修養登天梯。」故佛規禮節是修辦道必遵循之重要功課,修持白陽法門,除嚴謹生活作息及人道圓滿的基本要求外,嚴守佛規更是首要必修之基礎課程。許多新進道親入道之初即非常精進,一股腦栽進浩瀚的聖訓、經典中欲求入門,卻常摸不著頭緒。我們誠心建議,佛規禮節是白陽修士的入手功夫,修者應先對佛規禮節深入探討履行,並輔以聖訓、經典研究,方不致茫然無措。彌勒祖師慈示:「眾徒孫於修大道旅途中,須誠遵佛規禮節,破除迷信,以正確信念、不二法門,不斷精研大道真理,勵志修身,守節不變,堅持貫徹,始終精進,見賢思齊,涵養品格,正己化人,行功立德,以達人道之完美,才是確實明白修道敬神禮佛之意義也!」
一切佛規皆不離自性、皆不離修辦,故時時刻刻自我考核:起心動念是否存天心、合天意?主敬存誠地奉守佛規,勤勉持恆地實踐佛規,參透佛規之精義妙用,藉由不同時空行禮如儀,使個體的生命自覺油然而生,克己復禮,逐漸走向「天人一貫」的還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