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十分榮幸能邀請名聞美加知深玄學家鐘月萍 博士教授易經卦理班。
本課程是教授易經六十四卦中之:
乾卦 – 乾為天 (1.1)
坤卦 – 坤為地 (8.8)
泰卦 – 地天泰 (8.1)
否卦 – 天地否 (1.8)
需卦 – 水天需 (6.1)
離卦 – 離為火 (3.3)
本課程以簡單敍述式,直接表達方法,把易經之卦象解釋教授給學員,對易經六十四卦完全沒有認識者也適合就讀。
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为“爻”。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 ”;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 -- ”代表阴,称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六爻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为之“下卦”或“内卦”。
每一卦代表一种状态或过程。
亦有一个说法为伏羲氏所创先划出三画的爻出来再推出(乾)、(坤)、(震)、(离)、(巽)、(坎)、(艮)、(兑)的卦。
后人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来解释的卦的构成。 太极 代表一,传统的太极图 代表了阴阳互补;一分为二,分开了阴和阳,即是 两仪 ;二分为四,即是 四象 :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分为八,即是八卦;两个八卦相叠,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学者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现时便已经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后人的诠释。
** 以上課程如有更改恕不令行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