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一先生(易經漫談)
人與事的發展,基本上可歸納為,正負,好壞,利害,吉凶等相對情况,或統稱陰陽。人事的發展因為沒有一方是絕對的,故此互相對立推,因為不斷推,而形成社會歷史,有些人從這推過程中参悟契機,觀察時局走勢,佔盡先機。
至於如何掌握時勢的契機,這是見人見智,但易經提供了一套哲學符號方法,予人有系统作思維推敲,其過程有屬邏輯性與及非邏輯性,十分跳躍,訓練學習者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和觸覺,從而啓發出明確與理性反應。
易經談變,以陰陽互變的觀念為基礎,推展出人與事和大自然發展模式,而這模式簡樸自然,放諸四海而皆準,恒古以來,中華民族有識之士卻甚少把重心放在易經卜筮那部份,反而注重易學文化所生之社會科學,與及近代之所謂辯證法。
上古之社會和人文精神,本源自易學之「時」與「位」的對立和相應理論,經過先秦高級智識份子反覆推論,產生雛形諸子百家思想,最早啓動的是道的思想,因而出現了老子的道德經。基於東周末年諸侯逐利爭霸,經濟崩潰,老子欲平衡霸權和經濟,主張凡事無絕對,只有相對。故提倡獨立思考,獨善其身;孔子則注重個人與群體関係,如君臣,父子和夫妻等相因關係,長幼有序,提倡倫理思想,即儒家。基於此,其他學者相繼各紓己見,引發百家爭鳴。
社會的推動力,在於經濟,社會的管理,在於政治。因此,社會的變化,視乎政治經濟走勢,財經金融學而言,商品價格影嚮買賣行為,但與此同時,稅務政策亦影嚮商業和投資行為。這些都是現代研究社會及財經走勢基本元素。可是,當人的行為脫離了邏輯性的範疇時,便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採用非邏輯性的解决方法,非邏輯性的學術有多種,易經卻兩者兼而有之。
近世紀,人類智慧創造了圖表和數學程式等學問研究各種問題,尤其是對於研究財經走勢人士,給予不少方便,甚致作為投資致富指南。這種圖表雖然極具参考價值,但也有其局限作用,因為圖表線中點與點之間仍然具有無限發展空間,這些空間可以產生很多變數,簡單例如,在同一個時間,可以有數以億計人士在参閱同一個圖表走勢;又或者是有同一個圖表走勢,出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若如此,則誰是真正的先知、大贏家呢? (下一篇)
- 转载自香港信报 -